正文 第三十五章 兒科重症監護(1 / 3)

兒科重症監護單位是為保證危重病兒能得到直接監護及有效搶救治療的單位。在臨床各科專業人員密切配合下,通過臨床觀察及利用各種精密儀器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及時搶救。

它的建立對降低兒童病死率,減少並發瘂有很大作用,同時也提高了搶救危重病兒的技術護理質量。

收治的病種為急性呼吸衰熳需氧療和呼吸機治療,嚴重循砰衰竭、休克,心肺現停、心肺複蘇後,中樞神經係統疾病癲癇持續狀態、腦水腫,外科危重疾病或意外創傷致重要器官受損,以及重要器官手術後的病兒。應配備各種電子監護儀器,以便監測心率、呼吸、血壓、心電圖、中心靜脈壓、顱內壓、動脈血氧分壓及氧飽和度等。應配備氣管插管、加壓麵罩給氧及心肺複蘇設備,配備氣氣和壓縮空氣、呼吸機,要有足夠的輸液泵和―次性消耗用品。因收治的病種不一,故最好選用單間監護室。室內物品應定位放置,便於隨時使用.並應配備大功率輸入電源及可供各類儀器使用的電插座,每室設洗手池.有條件的單位可配備大功率、移動式遠紅外輻射加熱器,以保證病兒床周圍空間溫暖,或使用中央空調係統,以維持環境溫度的相對但定。應設專用化驗室,隨時檢測動脈血氣分析、電解質等一係列生化項目,以指導臨床搶救治療。每個病兒都有詳細的監護記錄,嚴格交接班和消毒隔離製度,保證對病兒監護的連續性和科學性。

第一節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由於呼吸中樞和(或)呼吸器官病變引起通氣和換氣功能陣礙,導致低氧血症或伴有高碳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機體一係列病理、生理改變。

一、病因及發病機理

(―)病因:任何原因進成通氣和換氣障礙均可導致呼吸衰竭。兒科常見下列疾病:

1.肺部疾病:重症肺炎、毛細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氣管異物及呼吸宭迫綜合征(包括新生兒及成人型)

2.神經、肌肉疾病:顱內感染(腦腆炎、腦炎)、顱內出血、顱內高壓、隻燈枕綜合征、藥物中毒、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脊髓灰質炎伴呼吸肌麻痹、重症肌無力。

3.胸廓及胸腔疾病:嚴重胸廓畸形、氣胸、血胸、膿胸、胸部外傷如多發性肋骨骨折。

4.心髒疾病:先天性心髒病、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

(二)發病機理:呼吸衰竭的發病機理主要是肺泡通氣不足,通氣與血流比例失調和肺泡彌散功能減退。上述因素常合並存在,導致低氧血症和髙碳酸血症。

1.通氣不足:平靜呼吸時,肺泡通氣量不足,則肺泡氧分壓下降,二氧化碳分壓升高。通氣障礙是小兒發生呼吸衰竭常見的原因。

2.通氣與血流比例失調:有效有氣體交換不僅要有足夠的通氣量,還要求有足夠的肺血流量,二者之間有一定比例。

3.肺泡彌散功能障礙

4.低氧和髙碳酸血症對機體的影響:

(1)輕度缺氧早期,反射性地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和交感神經,使血壓上升,心率加快。嚴重缺氧可使心、腦、肝、腎主要髒器發生功能紊亂、障礙,引起腦水腫、顱內壓增髙、心律不齊、心肌收縮無力、血壓下降、腎血管收縮、腎血流量減少、少尿、無尿,甚至腎功能不全,缺氧還反射性地引起肺小動脈痙攣,使肺動脈壓升高,導致右心衰竭;還可使血轉氨酶升高。嚴重缺氧可抑製細胞能量代謝的中間過程,使細胞的能量供應靠無氧糖酵解來完成,從而產生大量乳酸,導致代謝性酸中毒,細胞外血鉀濃度增加,造成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2)髙碳酸血症對機體的影響,腦血流量增加,晚期可致腦水腫、顱內壓增髙。血中過多可抑製中樞神經,使大腦皮質興奮性降低,隻值下降,導致呼吸性酸中毒。

二、臨床表現

呼吸衰竭是原發疾病病程中的一個階段,臨床上有原發病的症狀,也有呼吸係統及其並發症的症狀。

(―)輕度:病兒呼吸困難,三凹征明顯,呼吸快,偶有節律性改變,口唇發紺,精神萎靡或煩躁。

(二)中度:呼吸困難與三凹征加重,呼吸淺促、節律不整或偶有暫停,口唇發紺,病兒嗜睡或躁動,反應遲鈍。

(三)重度:呼吸困難和三凹征明顯或不明顯.呼吸由淺快轉為淺慢,節律紊亂,出現下頜呼吸和呼吸暫停,呼吸音減低。口唇發紺,四肢末端皮肽及紺、發涼,病兒昏睡、昏迷,甚至驚厥,可有腦水腫或腦疝改變。

三、診斷

1.根據可能引起呼吸衰竭的原發疾病

2有呼吸困難的各種表現,如周圍性呼吸衰竭病兒表現為呼吸淺快、鼻扇、三凹征明顯、口唇發紺等。中樞性呼吸衰竭病兒表現為各種異常呼吸節律、呼吸不規則或暫停、潮式呼吸等。

3.動脈血氣分析異常,在安靜狀態下吸入室內空氣時,隻值下降,可診斷為呼吸衰竭。

四、病情觀察

(一)對有可能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兒,應注意其呼吸頻率、節律、呼吸型態的變化和呼吸困難程度的觀察,以便及早發現衰竭,及時處理,

(二)對已出現呼吸衰竭的病兒,要仔細觀察其脈搏、心率、血壓、意識、等改變,注意皮膚顏色、末梢循環、肢體溫度的變化。

(三)隨時了解動脈血氣值的變化。

(四)觀察吸氧等對症處理後的效果,

(五)觀察原發病病情

五、治療友護理

呼吸衰竭治療的目的在於維持呼吸功能,使血氣水平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爭取時間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一般護理

1.保持氣道通暢:病兒取平臥位,肩下墊軟枕,使氣道通暢。增加環境溫度及濕度,吸入氣經加溫、濕化後吸入,溫度為35“0左右。痰液粘稠者加用霧化吸入,使分泌物易於排出。

2.加強呼吸道護理:定時翻身、拍背,協助排疲。對已作氣管插管或切開的病兒,每2小時行氣管內吸引1次(呼吸宭迫綜合征者適當延長到每2~4小時吸引1次)吸痰前先滴入無菌生理鹽水或稀釋的抗生素溶液,吸引動作要輕柔、敏捷,避免損傷呼吸道粘膜。吸痰前後要用皮囊加壓給氧,避免加重缺氧。

3.氧氣療法:供氧方式可選擇鼻導管、麵罩及頭罩。

4.呼吸、心率監測:呼衰病兒應常規應用心肺監護儀,以監護心率、呼吸頻率及節律的變化。

5.動脈血氣監測:可采用經皮血氧分壓或氧飽和度監測及經皮二氧化碳分壓監測。

6.保證每日液體量及營養的需求。

(二)對症處理

1.糾正酸堿平衡素亂:呼衰時以呼吸性酸中毒最常見,主要依靠改善通氣來解決。合並代謝性酸中毒時可用碳酸氳鈉糾正,在通氣未改善前使用碳酸氫鈉可加重血中瀦留、使用時需稀釋至1.4外等滲液緩慢靜注。過快過量注入體內可使氧離曲線左移,加重組織缺氧和血鈉含量,增加心髒負擔。

2.強心劑及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如靜注西地蘭,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減少氧耗。靜滴擴血管藥物酚妥拉明,可解除小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和心功能。

3.防治腦水腫:可應用脫水劑或利尿劑,亦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詳見顱內壓增高征一節)。

(三)呼吸機輔助呼吸

1.應用指征

(1)病兒經上述處理無效,且意識模糊,甚至昏迷。

(2)呼吸節律明顯不整,呼吸緩慢,即將停止或呼吸驟停。

(3)多發性神經根炎致呼吸肌麻痹時,應及早使用。

2.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小兒呼衰多為急性,使用機堿通氣時間短暫,應首選損傷小的氣管插管法。可經口或鼻插管,前者較常用。導管插入長度可見導管上的刻度,有口播管及鼻播管的不同要求刻度。重症監護室、門診急診室都應配備全套插管設備,包括各種型號的喉鏡片、導管及導芯、加壓給氧麵罩及皮囊、各種接頭等,均放在專門治療盤內以備急用。在插管前要求護士先插入胃管,抽出胃內容物,準備電動吸引裝置、固定用膠布及安息香酸酊。插管時,協助病兒擺正體位,妥善固定氣管插管位置。氣管插管要求在1~5分鍾內完成,若插管過程不顧利,病兒出現麵色發紺、心率減慢,應停止插管,先用加壓給氧法,使病兒麵色轉紅,心率上升,再行氣管插管。

若呼吸道有大量粘稠分泌物,經氣管插管吸引效果不佳,或需要較長時間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時,可考慮氣管切開。

3.機堿呼吸

(1)目前使用的人工呼吸機分3型:

①定壓型:吸氣壓力恒定,每次輸入氣體達到一定壓力即轉換為呼氣,此型的潮氣量不能直接調節。氣管阻力增大時,通氣量不能保證。適用於無明顯氣道阻力增加及肺順應性較差的病兒。

②定容型:每次輸入氣量值定,預定的湖氣量壓入肺都即轉換為呼氣,此型的潮氣量、呼吸頻率、吸氣與呼氣比值均可調節。適用於無自主呼吸、肺順應性降低及氣道阻力增加的病兒。

③定時型:此型係持續氣流、吸入氣壓力、流量、吸氣與呼氣之比、吸氣及呼氣時間均可單獨調節。裝有電子控製器的定壓型呼吸機備有時間轉換裝置,最適合嬰兒使用。

(2)機堿呼吸方式

呼氣末正壓呼吸:可防止肺泡與小氣道萎陷,使一部分失去通氣功能的肺泡擴張,減少肺內分流。若病兒有自主呼吸時可用持續正壓呼吸。

(3)機堿呼吸時的護理

①使用呼吸機前,仔細檢查機器性能及呼吸機環路管道連接是否正確。

②常規插胃管,並使之持續開放.

③每1~2小時改變體位並氣管內吸引一次,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吸引過程中,注意保持氣管插管位置不變。

④每小時檢查呼吸機參數是否與醫囑要求一致,聽診兩肺呼吸音,注意觀察胸廓運動是否對稱,病兒的意識、麵色、周圍循環等變化,以及早發現氣胸、心功能障礙等並發症,並詳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