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 兒科重症監護(2 / 3)

⑤為防止繼發感染,吸引時應帶手套,吸痰管每次用後應更換。吸引管、吸引瓶、呼吸機管道、氣體加溫濕化裝置每24小時更換一次,洗淨後用新潔爾滅或戊二醛溶液浸泡,吹幹或用氣體消毒,

(5)停用呼吸機:當病情好轉,呼吸、循環功能穩定,自主呼吸良好,能耐受吸引等呼吸道護理操作時,要考慮停用呼吸機。停用呼吸機準備撥管前,需備好氧氣、吸引裝置及氣管插管用物,徹底吸淨氣道分泌物,必要時靜注氟美鬆。拔管後需繼續吸氧,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尤其是呼吸。

(四)原發病的治療:根據原發疾病的性質進行相應、有效的治療及護理。

第二節心跳呼吸驟停

心跳呼吸驟停是指呼吸、循環功能停止,患兒麵臨死亡,如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搶救,可能得以複生。對心跳呼吸驟停的現場搶救措施稱為心肺複蘇術,經複蘇後的病兒應送入監護室繼續進行搶救,直至病情穩定。

一、病因

(―)各種意外:嚴重創傷、溺水、觸電及異物吸入等,均可因缺氧引起心跳呼吸驟停。

(二)藥物中毒和過敏:如洋地黃、奎尼丁、梯劑、氯奎、安眠藥、麻醉藥過量,青黴素過敏反應及某些藥物的血清反應。

(三)呼吸道疾病:如急性會厭炎、喉炎、肺炎、肺水腫、氣胸和(或)縱隔氣腫。

(四)心髒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急性心包填塞等。

(五)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如高血鉀、低血鉀、高血鈣、嚴重脫水酸中毒。

(六)顱內高壓征。

(七)醫源性因素:如氣管、支氣管鏡檢查,心導管檢查、心血管造彩、心髒、顱腦手術等。

如上所述,引起小兒心肺驟停的原因很多,往往是綜合因素所致。

二、病理生理

(一)缺氧對機體的損重:心肺驟停後,機體發生嚴重缺氧,使心髒正常傳導受抑製,引起心搏過緩,進一步加重組織缺氧、代謝性酸中毒。影響心肌細胞膜功能,促發心室顫動而停搏。

腦耗氧占全身的20%~25%,嚴重缺氧時腦細胞發生損害,一旦心跳呼吸停止,腦血循環即停止。病兒可迅速昏迷,心跳停止4分鍾即可導致腦細胞死亡。

(二)二氧化碳瀦留:心跳呼吸停止後,可抑製竇房結及房室結傳導,引起心動過緩和心律不齊;並可直接抑製心肌收縮力;002瀦留還可引起腦血管擴張,導致腦水腫.

三、臨床表現

(一)病兒突然出現煩躁不安、呼吸困難、麵色蒼白、發甜、脈搏微弱、瞳孔散大、血壓下降等心跳停止前的表現,

(二)突然呼吸停止、昏迷、抽搐、大動脈搏動消失,心前區聽不到心音,血壓測不到。

(三)心電監護儀上可見心律紊亂、室顫、心室停搏。呼吸由節律不整、緩慢到停止,血氧飽和度雖直線下降,

四、診斷、

(―)病兒突然出現唇色發紺或蒼白,呼吸緩慢甚至停止,心前區聽不到心音,頸動脈和股動脈搏動消失,血壓測不到,瞳孔散大,腱反射消失時,即可做出診斷。

(二)心電圖檢查示室顫及心室停搏。

五、治療及護理

(一)立即施行心肺複蘇術。

1.開放氣道:讓病兒臥於硬板或地上,取仰頭舉頦位,迅速清除口咽腔及氣道分泌物,使氣道通暢。乳齒未脫落年齡的小兒,應防止牙齒鬆動脫落阻塞氣道。

2.人工呼吸:在搶救用具未備齊前,可先用口對口呼吸。搶救者一手壓住病兒前額使其頭後仰,拇指與食指捏住鼻孔;另一手托起病兒下頦,深吸一口氣後,對準其口部吹氣1~1.5秒,使胸部稍膨起;然後放開鼻孔停止吹氣,氣體被動排出體外後再繼續吹氣。也可采用複蘇麵罩,將病兒的口鼻緊緊罩住,連接皮囊接氧氣進行加壓呼吸。必要時行氣管插管加壓呼吸,然後連接呼吸機。

3.胸外心髒按摩

(1)首先確定病兒心髒確已停止。可用手觸肽動脈或股動脈搏動(1歲以內小兒)或頸動脈搏動(1歲以上病兒)當確定無脈搏眺動時快速進行胸外心髒按摩。

(2)按壓位置:嬰兒可按壓胸骨中1/3處,即兩乳頭連線中點下一橫指之下緣的胸骨上。幼兒、兒童按壓胸骨下1/3處,操作者一手中指沿助弓摸到肋緣與胸骨的交界點,食指靠上與中指並挽,此食指上緣即為按壓部位.

(3)按壓手法:對嬰兒可用右手兩指按壓,或用雙手圍繞胸廓用雙拇指按壓,使胸廓下陷。對學齡前兒童可用一手掌根部壓住胸骨下段,肘關節伸直,有節奏地向脊柱方向壓迫,使胸骨下陷。8歲以上兒童可用一手按壓,必要時也可用雙手按壓,即另一手掌置於壓迫胸骨下段的手背上,肘關節伸直,適度用力,使胸骨下陷。

多數病兒經有效地心肺複蘇術後都能恢複心跳與呼吸。心肺複蘇的有效指標為:①捫到大動脈跳動,②聽到心音,心律失常轉為班性。③瞳孔縮小。④口唇、甲床顏色轉紅。

(二)心肺複蘇的藥物治療:心肺複蘇用藥應根據心電監護儀上顯示的心跳驟停類型,由靜脈或氣管內注入藥物。

1.快速給病兒建立1~2條靜脈通路,穿刺困難時行股靜脈置管或靜脈切開術。

2.常用藥物

(1)1:10000腎上腺素,靜脈內或氣管內注入。其可改巷心肌收縮功能,刺激心肌自主收縮,增快心率,用於複蘇後心動過緩。

(2)阿托品:用於複蘇後心跳緩慢者,可增加竇房結發放衝動的頻率,加速房室傳導,解除迷走神經對心髒的抑製作用,使心率加快.

(3)利多卡因:可抑製心室異位節律點,用於室性心動過速,預防室顫。

(4)新三聯:采用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及阿托品混合心內注射,具有良好的心跳複蘇作用。

(5)呼吸興奮劑:可選用洛貝林、可拉明等。

(6)5%碳酸氫鈉:可糾正酸中毒,但必須在有效通氣下稀釋後使用。

(7)其他應根據病情予以對症用藥,特別應重視腦複蘇的綜合治療。

(三)心肺複蘇後護理

(一)專人護理:嚴密觀察病兒的心電圖、血壓、周圍循環、動脈血氣分析,血液電解質變化,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防止心髒再度停搏。

(二)改善心功能:按醫囑正確輸液、用藥4維持有效血液循環。強調在補足血容量的基礎上應用血管活性藥物。

(三)改善呼吸功能:積極供氣,去除氣道分泌物。對應用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者,要保持呼吸道通暢,正確執行吸引技術和使用人工呼吸機。

(四)積極尋找引起心跳呼吸驟停的原因,消除誘發因素。

(五)防治缺氧性腦損害,促進腦細胞功能的恢複。除及時充分供氧外,可在病兒頭部用冰袋降溫,以減少氧消耗。正確及時應用脫水劑、腎上腺皮質激素、能量合劑及改善腦細胞代謝藥物。

(六)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正確記錄出入量,為監測腎功能提供可靠依據。

第三節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指各種致病征生物及其代謝產物侵入人體,引起全身急性徽循環昧礙,有效循環血量減少,組織灌注不足,組織細胞缺血缺氧及代謝紊亂,導致重要髒器功能衰竭的全身性病理過程。

一、病因及發病機理

(―)病因:各種病原體均可引起休克,但以革蘭氏陰性菌感染並發休克者多見。兒科常見疾病為流腦、中毒性菌痢、敗血症、重症肺炎、急性壞死性小腦炎;外科常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膽囊炎、腹膜炎、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及燒傷。

(二)發病機理:感染性休克是一種複雜的病理過程,其發生與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有病原菌的毒力、個體對病原菌及內毒素的反應,以及機體在適應代償變化中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的影響。

1徽循環障礙

(1)徽循環血管痙攣、缺血、瘀血:當細菌及其內毒素侵入人體後,刺激腎上廉璉質釋放兒茶酚胺,使血管發生強烈痙率性收縮,組織缺血缺氧細胞轉向無氣代謝,酸性產物大量增加。在酸性環境中,徽動脈及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擴張,小靜脈及毛細血管後括約肌痙攣,使血管容積增加,大量血液流入毛細血管兩,致有效循環血量、回心血量及心搏出量均減少,血壓下降。同時因毛細血管內靜水壓上升,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漿外滲,使微循環內血液濃縮,粘漸性增加,血流緩慢,有效循環血量進一步減少,從而加重休克。

(2)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內毒素及炎症可損傷血管內皮,使紅細胞、血小板破壞,釋放促凝物質而發生播散性血管內凝血,使主要髒器血流阻塞。血栓形成可消耗大量凝血因子,造成繼發出血,使休克成為不可逆性.

1.重要髒器功能衰竭:

(1)休克肺:休克時間較長(8~16小時)可使肺泡細胞分泌障礙,肺泡表麵活性物質減少,引起肺泡萎陷。因毛細血管通透性堆高,血漿滲出,可發生肺泡及間質水腫,使肺泡通氣/血流比便失調,影響肺泡氧氣彌散,導致休克肺,即急性呼吸宭迫綜合征。

⑵急性腎功能衰竭:休克早期,兒茶酚胺的刺激可使腎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休克曆時過久,腎小管缺血壞死,腎間質水腫,可影響尿的生成,導致尿閉,使有毒物質不能排出體外,最終發生急性賢功能衰竭。

(3)心肌缺血——心力衰揭:休克早期冠狀動脈血流減少,心肌缺血。後期內毒素損害使心肌纖維變性、壞死,發生現酸血症、酜中毒、高血鉀,從而損害心功能。胰腺細胞產生心肌抑製因子可影響心肌收縮,加之肺血管阻力增髙等因素均可致心力衰蠍。

(4)肝功能受損:胃麻道粘膜缺血、壞死,可形成多發性粘膜潰瘍而出血;

二、臨床表現

休克早期病兒麵色蒼白,呼吸急促,四肢涼,出冷汗,脈細速,血壓偏高或正常,脈壓差變小,精神萎靡或煩噪,少尿。若不及時處理,可很快演變為重型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