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在藝術上他是一位多麵手,被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1899年5月10日,張大千出生於四川省內江縣,他是家中的第八個男孩,原名張正權。他自幼跟母親學畫,從小就表現出這方麵的天賦。
張大千12歲的時候,父親因事錯怪了他,他一氣之下,和鄰居家的一個小夥伴負氣出走。當天晚上,他們便來到15公裏以外的一個小鎮,兩個人蜷縮在人家的屋簷下過了一夜。第二天,兩人肚子餓得咕咕叫,身上卻沒有一文錢,怎麼辦呢?最後,還是張大千想出了一個主意,他拖著夥伴,走進一個農家小院,對一位正在曬太陽的老漢說:“大爺,我給你老人家畫花鳥、寫對聯,要不要?”老漢一聽這孩子口氣好大,來了興趣,樂嗬嗬地跟他打趣:“收不收錢呀?”“不收錢,就是我們肚子餓了,畫完之後給個餅吃。”
老漢更樂了,他把兩個孩子叫到跟前,想看看這個毛遂自薦的孩子到底有啥本事。老漢找出兩張紅紙;要張大千寫一副對聯。張大千略一沉思,然後揮筆寫道:“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是他從城裏一家飯鋪的柱頭上看來的。老漢一看心裏一驚,他從沒見過哪個小孩子能寫出如此工整、秀氣的字,當即叫兒子買來幾碗麵給張大千和他的夥伴吃。這樁新聞在村裏不脛而走,老漢的院子裏很快擠滿了來看熱鬧的人。
張大千吃飽後,興致更高了。他在院子裏的八仙桌上,時而寫字,時而作畫,不一會兒就創作了一長串作品。村裏人開始對這個比桌子高不了多少的孩子刮目相看,並紛紛上前求畫、求字。
這是張大千第一次獨自用筆解決吃飯問題。
1912年,從未進過學堂的張大千,背起書包,跨進了內江的華美初等小學堂。每天晚上,他都伏在雪亮的汽燈底下,先完成老師布置的功課,然後再跟著母親學習繪畫。這時,他已經不再滿足於畫工筆畫,還經常照著家裏細瓷碗上的花鳥,山水,試著畫一些寫意畫。為了使他更快地提高繪畫水平,1914年,父親決定送他去重慶曾家岩的求精中學學習。
在中學裏,身穿藍布長衫、腳蹬圓口布鞋的張大千,看上去簡直太土氣了,城裏那些穿洋布學生裝、蓄著漂亮的學生分頭的同學經常嘲笑他又土又傻。但很快同學們便改變了對張大千的看法,因為他寫得一手好字,繪畫水平也沒有人能與之相比。
1917年,張大千與二哥一同去日本學習繪畫和印染藝術。
1919年他回到上海,拜投名家門下學書畫,詩文。不久,竟然出人意料地去做和尚。他悄悄地在鬆江的禪定寺出家,主持法師為他取了法名“大千”。起初他完全根據佛經,崇奉釋迦牟尼“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生活方式,過著清心寡欲而又艱苦的出家人生活。但他不肯燒戒,終於在舉行剃度大典的前一天,逃出了寺廟。逃出了寺院,他也並不是要還俗,他隻是想去另一家寺廟做和尚。途中在渡船時他隻有一個銅板付給船夫,不夠四個銅板的船資,他以為船夫會對出家人慈悲一點。誰知船夫見他隻是一個窮和尚,竟破口大罵,他惱怒之下,把船夫推到了水裏,岸邊看熱鬧的人紛紛大叫他是“野和尚”。這件事對張大千的刺激很深,他開始想到和尚不能做,沒錢的窮和尚更是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