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是中國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擅長畫馬。

1895年7月19日,徐悲鴻出生在江蘇省宜興縣的一座濱河小鎮上。

徐悲鴻的父親徐達章自幼喜愛繪畫,靠自學成為當地知名的畫師。除了繪畫外,他還擅長書法、篆刻、詩文。他一生鄙薄功名,不求聞達。徐悲鴻六歲開始跟隨父親讀書,但父親卻不允許他學畫。有一次,徐悲鴻求一個人畫了一隻老虎,他拿回家悄悄地照著臨摹,不料被父親發現了。父親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應當好好用功讀書,要想成為一名畫家,首先要有淵博的學識,要養成勤奮讀書的習慣。”

在父親的指導下,他9歲就讀完了“四書”、“五經”。這時父親才開始教他每天臨摹一幅吳友如的人物畫。吳文如是清末著名的插圖畫家,能在尺幅之間描繪亭台樓閣、蟲魚鳥獸、奇花異卉乃至千軍萬馬。

有時,父親帶著他沿河邊散步,引導他欣賞和觀察大自然,還經常教他寫生,畫父母、兄弟、鄰人、乞丐……但當時,百姓民不聊生,一個畫家是很難依靠畫畫維持生活或找到職業的。因此,父親對他學習畫畫並不抱有多大希望。

幼年時徐悲鴻的家鄉連降暴雨,莊稼悉遭吞噬,人們掙紮在死亡線上,所以年僅十三歲的徐悲鴻不得不隨父到異鄉賣畫。三年後,因父身染重病回到家鄉,作為長子的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不久,父親在貧病中去世,而家裏卻連安葬費都沒有。徐悲鴻不得不含淚向親戚借貸,十九歲的他過早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和人世的無常。為了養家,他不顧辛勞,同時兼任三所學校的美術教員,仍是薪水菲薄,難以度日,不得不離開家鄉到上海去尋找出路。但因年紀尚幼,因此屢屢碰壁。在盤纏用光的情況下,流落街頭,在極度失望中,回到了家鄉。但在家鄉依舊無法糊口,再次赴滬,到商務印書館求職,本來已答應讓他為教科書畫插圖,可第二天卻又拒絕了他。剛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澆滅,徐悲鴻踉踉蹌蹌地跑到黃浦江畔,望著滾滾的江水,絕望地在岸邊徘徊著,內心進行著激烈的鬥爭:是縱身一躍,從此萬事皆休,還是繼續在苦難人間掙紮,與命運搏鬥……

就在他彷徨之時,一隻大手牢牢抓住了他的肩膀,這個人就是在徐悲鴻生命關鍵時刻出現的摯友黃警頑。

善良的黃警頑十分同情朋友的遭遇,盡管他隻是一個月收入十幾元的窮職員,然而他還是爽快地收留了徐悲鴻。兩個人擠在一張床上睡覺,合蓋一條又破又薄的棉被,吃飯兩個人也在一起,這讓徐悲鴻非常感動,打心眼裏感謝這位好朋友。這期間,他每天都去書店或圖書館看書,係統地學習美術知識。他還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不但深受啟發和教益,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不向貧困低頭,不向邪惡勢力屈服,刻苦學習,發奮成才的信念。

不久,黃警頑為徐悲鴻找到了一份繪製武術掛圖《譚腿圖說》的差使。徐悲鴻晚上設計勾畫草圖,白天修改,足足幹了半個多月,才完成了這100多幅掛圖。這套掛圖不久即由中華圖書館出版發行了。徐悲鴻第一次拿到了30塊大洋的稿酬。

有了這筆收入,生活暫時可以維持一段時間,徐悲鴻沒了後顧之憂,學習更加刻苦了。一個星期天的晚上,他去拜訪上海有名的油畫家周湘。徐悲鴻坦誠而直率地向周湘先生談到自己想學習西畫,把西畫的創作技法運用到中國畫之中,以豐富中國畫的表現力的想法。他的這些獨到的見解得到周湘的重視。徐悲鴻也為自己能結識這樣一位畫家而感到高興。第二次去拜訪周先生時,他帶去幾幅自己創作的中國畫和西洋畫請周先生指教。周先生看完作品,非常高興地對他說:“你在表現手法上已經具備了成功的條件,隻要刻苦努力,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有出息的畫家。”

同時,周先生也直率地指出了徐悲鴻作品中的一些缺點。他還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些名畫讓徐悲鴻欣賞,仔細地給徐悲鴻講述西洋畫的曆史和歐洲的各個繪畫流派。這使徐悲鴻大開眼界,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