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那年,查良鏞拿著他的八萬港幣,自立門戶,創立《明報》。

很多人都認為不出一年半載,《明報》就會關門大吉;但查良鏞憑著他的一支如椽妙筆,憑著他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等,撐起《明報》大業,使《明報》得以苦苦維持下去。

1962年5月,10萬大陸居民波浪式地湧向彈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蕩蕩的“逃亡潮”,香港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明報”傾力傾情報道、評論“逃亡潮”,聲名大噪,發行量倍增,苦苦支撐的局麵終於結束。

1960年,台北市出動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書店搜繳武俠小說,查良鏞的武俠小說自然在查禁之列,台灣當局指之為“毒素頗深”,是“統戰書本”。

1965年底,查良鏞創辦了《明報月刊》。這本雜誌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謀麵的學人通過書信來籌劃、創辦的,這在世界出版史上實屬罕見。“文革”期間,《明報》以及時、準確的中國報道,在香港報界獨領風騷,大放光芒。《明報》因而銷路突飛猛進,正式確立大報地位。

1967年夏季,被稱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動”發生,查良鏞團支持港府被“左派”罵為“漢奸”、“走狗”、“豺狼鏞”。

《明報周刊》開了香港娛樂周刊的先河,也為查良鏞帶來可觀的利潤。《明月》和《明周》這兩顆星星,輝映著《明報》這個月亮。

查良鏞有兩支筆:一支是寫武俠小說的“世界第一俠筆”,另一支是寫社評的“香港第一健筆”。香港市民喜歡看他的社評,連國共兩黨政要、美國國務院也剪輯他的社評,作為資料加以研究參考。

查良鏞寫武俠小說,最初是為了賺錢,而後是為了撐《明報》大業;到了60年代末期,則是試圖在武俠小說創作方麵進行一些新嚐試,並表達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對現實社會的一些看法。於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會問題小說——《鹿鼎記》。

1972年,金庸掛印封筆,金盆洗手。封筆之後,查良鏞把近20年來所寫的武俠小說逐字逐句地修改。經過10年的修訂,一套15種共36冊《金庸武俠小說全集》終於出版完畢。

從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到販夫走卒,從黃土高原到美利堅,各個階層各個地方,到處都有“金庸迷”。從來沒有一個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鏞的武俠小說那樣廣受歡迎。有人甚至說他是武俠小說創作的“真命天子”!

中國武俠小說百年發展的壯麗風景,由“十大宗師”的作品構成;而當中最為輝煌的當是查良鏞、古龍、梁羽生、三位大師的新派作品;而其中又以查良鏞的武俠小說為巔峰。

這正是:“武林”至尊,唯數金庸;風行天下,誰與爭鋒?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清末民初武俠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將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東方文化內涵,灌注於神奇而浪漫的武俠故事之中,使之上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而且,作品中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知識,從天文地理、曆史宗教、文學藝術、醫藥民俗到道德人倫無所不包。讀後在陶冶性情的同時,給人一種知識上的極大滿足。金庸的武俠小說,還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個性鮮明、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蕭峰、段譽、陳家洛、張無忌、楊過、令狐衝、郭靖、小龍女、黃蓉、韋小寶等,這些形象如水墨人物,飄逸瀟灑,長袖當風,令人刻骨銘心,愛戀難舍。以上正是金庸作品經久不衰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