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浙江海寧人。
金庸出生在浙江一個很富裕的家庭裏,因為家學淵源,所以家中藏書很多。在大量的藏書中,有很多啟蒙詩詞,適合小孩子閱讀,所以從小金庸就很喜歡讀書,經常與圖書為伍,加上他聰明好學,記憶力強,長輩們都很喜歡他,常常指導他。平時大人們在一起,總是下棋,看書,做些風雅的事情。在這樣的環境裏金庸受中國文化熏陶很深,這對他日後寫作很有幫助。
金庸八歲那年,在家裏的藏書裏,無意中看到一本武俠小說《荒江女俠》。小說寫的是方玉琴、嶽劍秋這對“琴劍二俠”的武俠生涯,首創了男女二俠闖蕩江湖的模式。金庸開始很不經意地翻了翻,但看了幾頁後,就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一連幾天都廢寢忘食,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不禁拍案叫絕“想不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看的書!”
從此金庸一發不可收拾,不但把家裏所藏的武俠小說都找來看了,還到處搜羅,一睹為快,深深迷上了武俠小說。他把當時流行的《江湖奇俠傳》、《偵探世界》、《近代俠義英雄傳》等書都看個遍,不幾年,他就看了幾十本武俠小說。他喜歡看的有綠林好漢反抗官府、劫富濟貧的小說《水滸傳》,包青天安良除暴的《三俠五義》、《小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等。
每當捧起這些書,他都看得如癡如醉,也正是這段書緣,為他以後寫武俠小說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1937年,13歲的查良鏞考入浙江省嘉興中學,上三年級時,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書《給投考初中者》。是查良鏞和幾個同學把許多中學考題彙集,然後分析解答,並編輯好目錄以供查閱。這本書一出版就暢銷一時,查良鏞也得到了自尊心的滿足和經濟上的收益。
17歲時,查良鏞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寫一篇題為《阿麗漫遊記》的文章貼在學校牆報上,影射學校的訓導主任,差點遭到開除。1941年,因為戰爭,學校在餘杭、臨安一帶流浪,生活很艱苦。不過,這一段時期的生活也鍛煉了查良鏞的性格和勇氣,使他成熟了許多。
查良鏞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外交官。抗戰後期,他如願考進中央政治學校外交係。查良鏞看不慣一些國民黨職業學生在大學裏橫行霸道,整人打人,於是他就行俠仗義,打抱不平。誰知,這下惹了禍,校方勒令他退學。查良鏞隻好離開校園,浪跡江湖。
1948年底,查良鏞從3000名應試者中殺出,考入了《大公報》,隨後被派往香港工作。查良鏞從此開始了自己的傳奇人生。
1948年底,查良鏞被派往香港《大公報》工作。“身無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鏞從此就得靠自己的雙手打天下,而他與《大公報》幾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開始。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了國自己的外交官之夢,查良鏞毅然拋妻離職;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門”。由於種種原因,查良鏞最後隻好垂頭喪氣地南回香港。查良鏞重回《大公報》,不久就調到《新晚報》當副刊編輯。梁羽生正好也在《新晚報》任職,兩人遂成朋友。他們一起下棋,一起寫棋話,時常海闊天空閑聊——而聊得最起勁的則是武俠小說。
1953,梁羽生以《龍虎鬥京華》一書打響。
1955年,查良鏞偶試身手,寫出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一舉成名。“金庸”作為一個“神話”由此誕生。
50年代,查良鏞、梁羽生、百劍堂主同寫武俠小說,人稱“三劍客”。一日,他們突發奇想:在報上開設專欄《三劍樓隨筆》,三人合寫,以便給“新派武俠”留下一段曆史見證。
金庸自《書劍恩仇錄》後,一發不可收。接著,《雪山飛狐》一出,石破天驚,全城爭讀。《射雕英雄傳》更被視為“天書”,新派武俠小說的宗師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鏞3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