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國現、當代作家,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1904年11月25日生於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巴金有同胞兩兄、兩姊、兩弟、三妹。
整個大家庭有長輩近二十人,兄弟姐妹三十餘人,男女仆人四、五十人。後來,父親出任四川北部廣元縣知縣,巴金隨父母前往。在廣元縣衙門內和兩個哥哥、兩個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讀,先生姓劉。先生從來沒有打罵過小巴金,臉上永遠帶著溫和的微笑,因此小巴金很喜歡他。
先生教他們認方塊字,或者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劉先生並不像別的教書先生那樣刻板、嚴厲。母親曾經傳過話請劉先生不客氣地嚴厲管教。但是小巴金卻從來不知道嚴厲是怎麼一回事。每當小巴金背誦不出書來的時候,劉先生就叫他慢慢地重讀,直到一遍一遍地讀會了為止。我願意什麼時候放學,我就在什麼時候出來。因為這個緣故小巴金就更喜歡書房。
一天,劉先生忽然笑嘻嘻地對學生們說:“我今晚上給你們畫一個娃娃。”這娃娃就是人物圖的意思。心急的小巴金當然等不到晚上,他就和三哥逼著先生馬上畫給他們看。先生拿過一本線裝書,隨便翻開一頁,把一小塊裁小了的白紙蒙在上麵,用鉛筆畫出了一個人,然後再拿彩色鉛筆塗上顏色。
“這張給你。”接到了這張畫小巴金更喜歡劉先生了。就這樣一張一張地增加著,小巴金的一個小木匣子裏麵已經積攢了好幾十張。小巴金把這些圖畫當做珍寶,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要看一會兒。紅的綠的顏色,人和狗的房屋……但這些畫並不能使小巴金滿足。他夢想著有一張更大的畫:有獅子、有老虎、有豺狼、有山、有洞……這畫他在先生的書裏看見過,先生就是不肯畫出來給他。
一個下午,先生費了好大的工夫把他渴望了許久的那張有山有洞有獅子有老虎的圖畫成了。當小巴金走進書房的時候,正看見三哥捧了那張畫在微笑。“你看先生給我的。”小巴金十分妒忌,眼淚都快要流出來了:多可愛的畫啊!但是它已經在三哥的手裏了。
“先生,我要。”小巴金紅著臉,跑到劉先生的麵前。“過幾天我再畫一張給你”“不行,我就要。我非要它不可。”小巴金哭了,任憑先生怎麼勸都沒有用。他還開口罵先生是壞人。
先生並沒有生氣,依舊笑嘻嘻地給他解釋著。然而三哥進去告訴了母親。一向和藹的母親一下子變得很嚴厲,擺出嚴肅的麵孔狠狠地責備了小巴金並讓他去向先生賠禮,還傳話叫先生打他。先生也不曾打他一下。反而偏著身子給小巴金係好了鞋帶。
劉先生的和藹給小巴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對他以後的性格產生了影響。
1920年秋巴金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讀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大量閱讀西方文學和社會科學著作,尤其受到社會主義思潮中無政府共產主義理論的影響。1921年與朋友一起參與半月社和均社等社會團體的工作,1922年開始發表詩歌創作。1923年4月離開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並在東南大學附中讀完中學。1925年與朋友組織民眾社,辦《民眾》半月刊,並從事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探索和社會運動。1927年巴金赴法國巴黎求學,這期間積極參與營救被美國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領袖薩坷、凡車特的國際性活動,並受其影響寫作了中篇小說《滅亡》,歌頌為理想而獻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國後,因無政府主義運動已經失敗,將絕望與憤怒的心情寄托於文學虛構。所創作的小說有兩大主題: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製度的弊害,以影射社會專製製度的罪惡,代表作有《春天裏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熱烈、真誠,文字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
巴金於20世紀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斷到南方和北方去旅遊,寫下了大量的散文遊記。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