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問題小說”的代表人物冰心(1 / 2)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我國現代著名女性作家。1900年10月5日出生於福州一個具有愛國、維新思想的海軍軍官家庭。親祖父謝鑾恩(子修)在福州城內道南祠授徒為業。父親謝葆璋(鏡如)時任清政府“海圻”巡洋艦副艦長。母親楊福慈,出身書香門第,能詩善文。

冰心出生後隻有七個月,便隨全家遷至上海,4歲時遷往山東煙台,此後很長時間便生活在煙台的大海邊。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開闊了她的心胸;而父親的愛國之心和強國之誌也深深影響著她幼小的心靈。曾經在一個夏天的黃昏,冰心隨父親在海邊散步,在沙灘,麵對海麵夕陽下的滿天紅霞,冰心要父親談談煙台的海,這時,父親告訴小女兒:中國北方海岸好看的港灣多的是,比如威海衛、大連、青島,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國人占領了,“都不是我們中國人的”,“隻有煙台是我們的!”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靈。

小冰心4歲時,母親就開始教她識字。母親把字、詞做成卡片,冰心一張一張認得非常快。由於家裏事情很多,母親忙不過來,隻得從七歲起把教育女兒的重擔交給弟弟楊子敬,因此冰心的舅舅楊子敬成了冰心的啟蒙老師。

小冰心經常纏著舅舅給她講故事,舅舅那裏似乎有永遠也講不完的各種各樣的故事。其中,舅舅講得比較多、小冰心也喜歡聽的還是《三國演義》裏的故事,後來舅舅就幹脆把《三國演義》的書給了小冰心,讓她自己讀。這是小冰心讀的第一本小說。七歲的小冰心雖說比一般的孩子聰明,認識的字也比同齡的孩子要多,但是要讀《三國演義》還是遠遠不夠。

開始的時候,她隻能先挑一下,看哪一部分自己認識的字多,然後就讀那一部分,因此她讀到的隻是一些支離破碎的片斷。逐漸地,她不再滿足於這些片斷,她想知道這些片斷之間還有哪些事,於是又從頭讀起。即使是再重讀,她也隻能是“囫圇吞棗”。好在她聰明,凡是遇到的生字,幾乎全靠猜測,實在念不明白時,就上下串著念下去。念得多了,慢慢地也就認識了。隨著認識的字越來越多,她讀書的興趣也日益濃厚,一本讀完就接著讀另一本。到8歲時,她就用這種辦法居然讀完了全部的《水滸傳》、《西遊記》、《聊齋誌異》等我國著名的傳統小說。

隨著年齡的增長,冰心開始和大人學著作對聯,有時還經常出人意料地說幾句構思特別奇妙的對聯或者詩詞。

有一次在學校裏,老師說上聯,要求大家必須用詩詞對下聯。當老師剛念出“雞唱曉”時,小冰心張口便接上了下聯,她說:“烏鳴春”。頓時,老師和同學們交口讚歎,驚訝不已。因為“烏鳴春”這句出自唐代大詩人韓愈的一首小詩。雖然韓愈本人很著名,但是這首小詩卻並不出名,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可是年僅九歲的小冰心卻牢牢地記住了。可見,小冰心受到的傳統詩詞的熏陶是多麼的深,同時也可以看到她讀書的認真、細致。

1912年考取福州女子師範學校預科讀了三個學期,1913年隨父母遷往北京,1914年進入風滿大中,1918年考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1919年在北京求學時即投身五四文學革命,被選為北京大學界聯合會宣傳股成員。1921年加入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宗旨,出版了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等。1923年因成績優異,提前獲得燕京大學學士學位及學校頒發的金鑰匙獎,與吳文藻(後為其夫)、許地山等赴美留學,在波士頓威爾斯利大學讀書,1926年夏,獲碩士學位,隨即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係任教,並在清華大學兼課。1929年與吳文藻結婚。

成家後的冰心,仍然創作不斷,作品盡情地讚美母愛、童心、大自然,同時還反映了對社會不平等現象和不同階層生活的細致觀察,純情、雋永的筆致也透露著微諷。小說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兒姑娘》,散文優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歸——獻給母親的在天之靈》等。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說、散文、詩歌各一卷),由北新書局出版,這是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1936年,冰心隨丈夫吳文藻到歐美留學一年,他們先後在日本、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德國、蘇聯等地進行了廣泛的訪問,在英國,冰心與意識流現代派小說創作的先鋒作家伍爾夫進行了交談,他們一邊喝著下午茶,一邊談論著文學與中國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