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原籍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尤其以描寫北京文化見長。

老舍誕生在一個國家、民族、家庭都深處憂患的年代。他出生前家裏已有好幾個哥哥和姐姐,他的降生給家庭帶來的更多是不幸——沉重生活負擔給家裏蒙上了一層濃濃的陰影。而在他一歲半時,家中受到了幾乎是滅頂的災難:八國聯軍入侵,家庭遭到劫掠,而父親在保衛皇城的巷戰中慘死。一群僥幸活下來的孤兒寡母不知何以為生。正像老舍自己所說,自從父親死後,他們一家人怎麼活過來的,連自己也難以說清楚。他說了一件事可反映當時的生活:每逢夜裏下暴雨的時節,我們就要坐到天明,以免屋頂忽然塌了下來,同歸於盡。

家庭的重擔落到了老舍已經四十多歲的母親身上,她日夜操勞,得些微薄的報酬使兒女們免於死亡。作為一個孩子的老舍,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苦難,從一懂事便知道生活的艱辛,不能不同母親一起為生活而焦慮,成為一個“抑鬱寡歡”的孩子。不幸的生活雖剝奪了他童年的歡樂,卻也給了他一般孩子沒有的堅忍和深沉,成為他今後藝術生命中寶貴的財富。

像老舍這樣窮人家的孩子,在當時一般是很難有機會讀書的,老舍一直到七歲,還不識一個字。如果他一輩子沒有讀書的機會,也許會成為一個很平凡的人,中國現代文壇上也不會有“老舍”和他的傑作了。

但命運對老舍還是寬厚的,由於一種特殊的機緣,老舍獲得了上學的機會。

這一天,一個極富的人——劉大叔(劉大叔本名劉壽綿,官宦之家,前半生大富大貴,晚年出家為僧,法號宗月)偶然地來到老舍家看望他們。老舍家和劉家一直若斷若續地保持聯係,因為老舍與劉大叔女兒相隔一天出生,劉大叔對他特別關注。

劉大叔一進門看見老舍就問他幾歲了,上學沒有。得知情況後,他馬上說:“明天早上我來帶他上學,學費、書籍,你們都不必管。”第二天,在劉大叔的帶領下,老舍進了一家改良私塾,開始了學生生活,這成為了他生命的新起點。

1913~1918年,老舍就讀於北京師範學校,期間學習作詩、作文和演講。1918年,老舍擔任了一所小學的校長,此後被提升為勸學員,待遇豐厚,後因故辭職。

1924年~1929年,老舍去英國在倫敦大學任東方學院華語講師。1930年,老舍從國外回到北平,經人介紹,認識了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的胡絮青。經過一年多的了解,他們舉行了婚禮,開始了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