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文學家和翻譯家。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茅盾的祖父在烏鎮開店經商。他是個樂天派,對兒孫們的教育向來抱著自然主義的態度。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曆史知識。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
茅盾的啟蒙教育開始較早。小學前便讀過家塾、私塾。8歲入烏鎮立誌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小學,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在這裏,他不僅讀到了國文、修身和算術教科書,並且對繪畫發生了興趣。那時,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裏,小說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閑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達的父母的允許。《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誌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這時愛讀的書。從茅盾小學時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見,當時便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情緒。
茅盾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情地迎接了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來。在學校裏,由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了一個不得眾望的學監,而被學校除名。於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校學習,並在那裏畢業。在中學時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師長,給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積極的指導,但整個的學習空氣是陳舊的。“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氣度要清華疏曠”(《我的中學時代及其後》)。這一切曾給茅盾以古典文學的修養,但在他的回憶裏更多的卻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他幾乎把課餘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古典小說啟迪了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作文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1916年,他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當了編輯。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驚雷,使中國受到了很大震動,中國也正在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新思想運動。茅盾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發表了許多文章。他致力於新文學的編輯和翻譯工作,翻譯了高爾基、契訶夫的小說。他還積極從事文學理論的批評活動,他發表在1920年1月出版的《東方雜誌》上的《現代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的文章中,提出了“表現人生”的文學觀。他還同鄭振鐸等一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茅盾是我國新文學運動的重要倡導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