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學醫,後為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1918年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2年發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他還出版了《呐喊》、《彷徨》兩部小說集,編著了中國第一部小說史《中國小說史略》。20世紀30年代前期寫了大量雜文,表現出卓越的政治遠見和堅韌的戰鬥精神。

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一個趨於敗落的封建地主家庭。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幼年的魯迅是在一個頗為富足,熱鬧的家庭中度過的,他常在私塾裏讀《三字經》、《百家姓》。這期間對魯迅影響較大的人,一個是保姆長媽媽,一個是他的祖母。長媽媽是一位淳樸的農村寡婦,除了在生活上照料、管束魯迅外,還給他講太平天國的故事,特別是她設法找到一部魯迅日夜所渴望的繪圖《山海經》送給魯迅,這使她贏得了魯迅極大的敬意。後來,他把這位貧民婦女和自己對她的深厚感情,寫在一篇充滿激情的散文——《朝花夕拾》中的《阿長和山海經》。魯迅的祖母是一位慈祥的善於講故事的老人,她特別喜歡魯迅,經常給他講一些民間傳說,如貓教老虎捕食、水漫金山等。

六歲時,魯迅戀戀不舍地告別了他幼時的樂園——百草園,到城中最嚴格也最開明的私塾——三味書屋去上學了。

魯迅記憶力很好,再加上讀書認真,所以老師讓他念的書他早早就背好了。他自學也很刻苦。他從小就養成了用抄書的方法來記憶古字、難字的習慣。祖母的臥室裏放了一張八仙桌,一開始魯迅在那裏抄錄《康熙字典》中的難字,後來他又抄錄了《百花詩》、《百藥譜》、《茶經》等等。繪畫是魯迅小時候的一個愛好。每天他很快地背好老師規定的書後,便拉開抽屜,拿出一本閑書放在裏麵,然後伏在桌上偷偷看起來。這“閑書”往往是畫譜,有時是“繡像小說”。當時魯迅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用紙蒙在小說或畫冊上,然後將上麵的畫描下來。他曾描下成冊的《蕩寇誌》和《西遊記》。

童年魯迅對紹興興盛一時的民間文化活動——社戲、賽會十分入迷。後來他寫過《社戲》、《五猖會》、《大吊》、《無常》等篇章,都與此有關。他接觸這些活動都是在外祖母家——平橋村和皇甫莊。皇甫村的社戲年年有《火燒自蓮寺》。開演前,一個演員扮演鬼王,村中小孩可去扮小鬼,拿著響叉,跟著鬼王,威風凜凜地到墳頭上去招魂。魯迅也曾千方百計地騙過家裏,偷偷地去扮演小鬼。魯迅還特別喜歡“無常鬼”這一形象。他覺得這無常鬼既像鬼又像人,既講原則又通情理,既可怕又可愛。幾十年後,他還專門寫文章說,“一切鬼眾中,就是他有點人情;我們不變鬼則已,如果要變鬼,自然就隻有他可以比較的相親近”,“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魯迅最早收藏的畫冊是一位長輩送給他的《二十四孝圖》。上麵講的是古人盡孝道的典型事跡,流傳很廣。魯迅聽大人依圖講完了24個故事之後,大為掃興,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落了空。他原以為當個孝子並不難,無非是聽話、從命、長大之後好好侍奉父母而已,看了這本“孝子教科書”之後才知道難到幾十幾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