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使魯迅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在《老萊娛親》中,有一個本該拖著拐杖卻偏要拿個“搖咕呼”裝作跌倒啼哭來取悅父母的老萊子,魯迅覺得這簡直是侮辱孩子,將肉麻當有趣。《郭巨埋兒》說的是漢人郭巨家貧,便想埋了3歲的兒子節省下口糧喂養老母,結果挖出一壇黃金。
魯迅後來寫文章說:“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壇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魯迅13歲那年,周家發生了大變故:祖父被捕下獄,父親又患重病。勢利的親鄰白眼相看,幾十畝產田全被占去,魯迅和弟弟周作人不得不一度被寄養在大舅家。回來後,作為長子的魯迅開始奮力支撐起這個家。
17歲時,魯迅考入了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在這裏他初次接受西學,逐漸受到了早期進化論的影響。之後,他舉債讀書,到日本去留學。
1904年,魯迅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在那裏他認識了滕野先生,後來因受一部侮辱中國人的日本影片的刺激,他放棄學醫,改為從事文學活動。
1909年,魯迅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教書。辛亥革命後,先後在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職。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此後,又連續發表小說《孔乙己》、《藥》、《風波》、《故鄉》、《阿Q正傳》、《祝福》等,更深入地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這些作品都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之作,他塑造的主人公阿Q,是一副令人心酸的奴性形象,可以長久提醒每個中國人。
1920年~1926年,魯迅先後在北京八所大中學兼課,成為廣大革命青年敬仰的導師。除《呐喊》小說集外,他還撰寫了收在《彷徨》中的11篇小說;出版了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華蓋集》和《華蓋集續編》;為培育文藝新苗,廣泛製造“批評社會,批評文明”的進步輿論,他發起並領導了莽原社和未名社。
1926年8月,魯迅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反動政府所迫害,從此魯迅便過上了東躲西藏的逃亡生活。
在動蕩的生活中;他依然用自己的“匕首”、“投槍”式的筆,與反動政府做不屈的戰鬥。激勵中國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科學自強的理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到上海,仍堅持用筆戰鬥,以雜文為武器,猛烈抨擊封建黑暗勢力批評國民黨政府的各項反動政策。魯迅是現代中國人的精神的象征,同時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了不起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