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
鄭板橋出身於一個破落地主家庭,相當貧困。在他3歲時他的母親就生病去世了。後來父親又續娶了郝氏。繼母是個善良的人,對他很好。可是,在他14歲的時候,繼母又病逝了,板橋又一次失去了母愛。萬幸的是,他的養母一直陪伴著他,給他以母愛。
鄭板橋的少年時代,在家裏受過了啟蒙教育。17歲時,離家到真州去讀書。20歲時,跟隨本鄉先輩陸種國學習填詞,同時結交了許多喜歡詩畫的朋友。
1712年,鄭板橋考取了秀才。23歲時,鄭板橋結了婚,生有兩男一女。生活的日益困苦,迫使鄭板橋不得不中斷學業,開始謀生。起初,鄭板橋在真州教館,即私塾當起了教書先生。但他對教館生活十分不滿;感到痛苦和羞辱。的確,這是一個低賤的、傍人門戶的、像坐牢一樣的差事,而且收入很少。鄭板橋就這樣過著半饑半飽的日子,家庭經濟狀況每況愈下。有時鄭板橋滿懷熱情地出去借債,但剛走到中途就已覺氣餒,等真正見到對方,往往遭遇冷言冷語,借錢的話則沒法出口,隻好打道回府。妻子拿出自己舊日的釵簪衣物,送進當鋪,換回一點點糧食。就在全家最窘迫的時候,鄭板橋最心愛的兒子死了,這對他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鄭板橋30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家中生活更加困苦,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不斷有人上門討債。為了生存,鄭板橋不得不決定辭館出遊,以賣畫謀生。這一時期,長達十年。他遊曆了廬山、長安、洛陽、北京等地方,創作了不少詩文。特別是在書法和繪畫上有了自己的獨創。
鄭板橋的書法以隸、篆兩種書體參合行書、楷書,其中以隸書和楷書為主而成的一種新書體,自稱為“六分半書”。“分書”,即隸書,又稱“八分書”。“六分半”即是使書體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而且隸書多於楷書,這樣就不足八分,因此,就叫“六分半書”。這在當時是一種大膽而驚人的變化,對於書法史,也是一種難得的自我創新。
鄭板橋的“六分半書”縱橫錯落,瘦硬奇峭,具有很鮮明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以畫筆入詩,恰到好處地將繪畫用筆的高度成就吸收到書法中去;二是他的行款布局特異。字常常不是直寫到底,而是大大小小,方方圓圓,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濃濃淡淡,一眼望去如馬路上亂鋪的石子,但細玩之下,卻又發現有著音樂一般的節奏和韻律感。
鄭板橋的畫以蘭、竹、石、鬆、菊、梅等為主要描繪對象,而尤工於蘭、竹,將墨竹推向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