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碗茶廣交九州賓客,老二分奉獻一片丹心。”
這不僅刻畫了茶館“以茶聯誼”的本色,而且還進一步闡明茶館的經營宗旨。
貴陽市圖雲關茶亭有一副茶聯:
“兩腳不離大道,吃緊關頭,須要認清岔道;一亭俯著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
既明白如話,又激人奮進。
舊時廣東羊城著名的茶樓“陶陶居”,店主為了擴大影響,招攬生意,用“陶”字分別為上聯和下聯的開端,出重金征茶聯一副。終於作成茶聯一副。聯曰:
“陶潛喜飲,易牙喜烹,飲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無遺。”
這裏用了四個人名,即陶潛、易牙、陶侃和夏禹;又用了四個典故,即陶潛喜飲,易牙喜烹,陶侃惜分和夏禹惜寸,不但把“陶陶”兩字分別嵌於每句之首,使人看起來自然、流暢,而且還巧妙地把茶樓飲茶技藝和經營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來,理所當然地受到店主和茶人的歡迎和傳誦。
茶聯不但可增添品茶情趣,還能招攬茶客。據說,從前成都附近一個小場上,有個茶館兼酒店的鋪子,老板姓張,名為“富才”,由於他的鋪子簡陋,生意簫條,最後隻好由他兒子接手經營。他兒子請了一位叫高必文的知識分子寫了一副對聯,聯語是:“為名忙為利忙忙裏偷閑且喝一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再倒一碗酒來。”
聯語幽默機趣,生動貼切,朗朗上口,雅俗共賞。引得過路人停步,觀看之餘,都想“偷閑、作樂”一番。主人張貼對聯後,生意就日益興隆。
最有趣的恐怕要數這樣一副回文茶聯了,聯文曰:
“趣言能適意,茶品可清心”。
倒讀則成為:
“心清可品茶,意適能言趣”。
前後對照意境非同,文采娛人,別具情趣,不失為茶亭聯中的佼佼者。
2.茶聯選讀:
在我國,以茶為題材的楹聯,數量很多,內容廣泛,意味深長。摘編部分如下:
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
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
扁乎?不扁,不扁亦扁!
圓耶?是圓,是圓非圓!
菜在街頭攤賣,茶在壺中吐香。
龍井雲霧毛尖瓜片碧螺春,銀針毛峰猴魁甘露紫筍茶。
美酒千杯難成知己,清茶一盞也能醉人。
茗外風清賞月影,壺邊夜靜聽鬆濤。
秀萃明湖遊目客來過溪處,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時。
3.有趣的茶回文
所謂回文,是指可以按照原文的字序倒過來讀、反過來讀的句子。在我國民間有許多回文趣事。茶回文當然是指與茶相關的回文了。
有一些茶杯的杯身或杯蓋上有四個字:“清心明目”,這是最簡單的、也是很有名的茶回文,隨便從哪個字讀皆可成句:
“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
而且這幾種讀法的意思都是一樣的。正所謂“杯隨字貴、字隨杯傳”,給人美的感受,增強了品茶的意境美和情趣美。有些茶碗上也有這樣的字。
“不可一日無此君”,是挺有名的一句茶聯,它也可以看成是一句回文,從任何一字起讀皆能成句:
不可一日無此君,
可一日無此君不?
一日無此君不可,
日無此君不可一,
此君不可一日無,
君不可一日無此。
我們把這幾句橫讀、縱讀能夠得到同樣的結果,似乎是一首怪詩。
北京“老舍茶館”的兩副對聯也是回文對聯,順讀倒讀妙手天成。一副是:
“前門大碗茶,茶碗大門前”。
此聯把茶館的坐落位置、泡茶方式、經營特征都體現出來,令人歎服。
另一副更絕:“滿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滿”。
既點出了茶館的特色,又巧妙糅進了人們對老舍先生藝術的讚賞和熱愛。
宋代詩人蘇東坡有兩首回文七絕,
其一是:
空花落盡酒傾缸,
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甌新火活,
龍團小碾鬥晴窗。
其二是:
酡顏玉碗捧纖纖,
亂點餘光唾碧衫;
歌咽水凝雲靜院,
夢驚鬆雪落空岩。
若是倒讀過來,也能讀出兩首頗具韻味的茶詩來,請各位看官自試一番。
二、茶 歌
在以茶為主題的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形式中,悅耳動聽的茶歌是最基礎、最常見、最樸實、最富有生活氣息的。茶歌又稱“采茶歌”,最早興於茶葉采摘之時。每當陽春三月,茶林片片蔥綠,一首首優美的采茶歌就會在東山上飄蕩,令人心曠神怡。我國的茶歌有三個主要來源:一是由謠而歌,即民謠經過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間。
茶鄉人民的生活是清苦的,但采茶姑娘的歌聲卻使清苦的生活塗上了一層甜蜜蜜、美滋滋的味道,如流傳於陝西陽山一帶的茶歌,歌詞為:“雲在天上浮,水在山下流;采茶姑娘上山喲,茶歌飛上白雲頭!魚兒蕩清波,山雀離了窩,獐子蹦出了芽草坡,要聽高山采茶歌。”這首民歌用擬人反襯的手法,表現了采茶姑娘對生活濃烈、純樸的熱愛。
1.龍井采茶歌
龍井茶鄉人有首《采茶舞曲》其歌詞是:“溪水清清溪水長,溪水兩岸好風光。春天呀,滿山新茶吐芬芳。社員呀,個個喜把春色迎。采呀,采呀,快采茶,采茶姑娘學先進,采呀,采呀,快采茶呀,東山西山歌不停,你追我趕爭先進哎,你追我趕爭呀麼爭先進。左采茶來右采茶,兩手采茶一齊下,一手先來一手後,好比那兩隻公雞爭米上又下。兩個茶簍兩邊掛,兩手采茶要分家,摘了一會停一下,頭不暈來眼不花,多又多來快又快,年年豐收龍井茶。”這首茶歌充分表露了她們對新生活的無限熱愛。
2.贛南采茶歌
贛南采茶,是一個富有鄉土生活氣息的地方戲劇種,是一種地道、純正的贛南民間民俗文化。它的起源與茶葉生產有著密切關係。贛南茶事興盛,曆史悠久。贛縣王母渡下邦鄉《李氏族譜》記載:“開園摘茶前夕,皆有唱茶歌、舞茶燈之古習。”清乾隆年間,陳文瑞《南安竹枝詞》中曰:“淫哇小唱數營前,妝點風流美少年,長日演唱三腳戲,采茶歌到試茶天。”綜上史料可見,宋、明、清三代,贛南均有名茶列為貢品,為繁榮“茶事”載歌載舞,是茶事興盛、茶園享有聲譽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