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生產中,一道很重要的工序是采茶,也稱摘茶。采茶多由女性擔任,翠綠山野與明媚春光中茶女一邊勞動,一邊唱著山歌,抒發性情。由於山歌的內容多屬茶山情景、東食西宿有之事,當地群眾稱山歌為“采茶歌”。“蠢采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姨回家報二姨,頭茶不比晚茶香”。“秋來采茶漸漸涼,家家裁剪做衣裳。別家做起郎裝著,我家做起入空箱”。清閑樸實,內容活潑。采茶歌,實為贛南一道別開生麵的民間民俗風景線。
采茶歌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常常在新春之際隨民間各種燈彩在鄉村表演,即形成采茶燈的演出。明代,贛南安遠縣有座著名的九龍山,盛產名茶,傳說因有九株特別好的茶樹而得名。這裏是贛南采茶戲的搖籃。從安遠到信豐、贛縣等地,采茶燈極為流行。
采茶燈中所演唱的采茶歌為“十二月采茶歌”,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順采茶”,從正月唱到十二月;二是“倒采茶”,從十二月唱到正月;三是“四季茶”,則唱一年的春夏秋冬。演唱時,舞者口唱“茶歌”,手提“茶籃”作道具,載歌載舞,從而形成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采茶燈,俗稱“茶籃燈”。其演出形式隻有兩個茶女和一個男角,男角稱“茶童”,手搖紙扇,穿插其間,表演一些比較簡單的與摘茶有關的生活小事,名曰《姐妹摘茶》。這就是形成贛南采茶戲最初的原始節目,也是“三肢班”的雛形階段。後來,這種表演已不局限於表現“茶”,而出現了大批生活小戲時,采茶戲便宣告誕生了。
3.安溪茶歌茶
安溪茶鄉人民千百年來種茶、品茶、唱茶,處處茶香處處歌。每逢采茶季節,茶園裏的采茶姑娘與忙碌在田間的英俊小夥子邊勞動邊對唱茶歌,茶山成了對歌台。清初同安詩人阮曼錫就作有《安溪茶歌》,為清乾隆《泉州府誌》所收錄。
古老的安溪茶歌以閩南方言及安溪歌調演唱,語言通俗,曲調優美,內容豐富,形象鮮明。這些茶歌或表述茶鄉的生活感觸,或體現愛情生活中的悲歡離合,或反映茶鄉今昔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反映愛情生活為主題的茶歌,從初識、盤問、讚慕、相思、規勸、結婚、離別等環節的唱詞含蓄雋永、感人肺腑。
安溪茶歌世代相傳,婦孺能唱,在全縣主要產茶區廣泛流傳,不少茶歌被錄為音樂資料片,現已收集整理《種茶歌》、《茶山情歌》、《日頭歌》、《滿山茶葉滿山香》、《請茶歌》等民間茶歌50多首,收錄在《中國歌謠集成?福建卷》(安溪縣分卷)中,其中《茶鄉組歌》還榮獲福建省第三屆“武夷之春”音樂會創作獎。
1988年,安溪縣舉辦“鐵觀音杯”全國征歌大獎賽,由時任中國音協主席李煥之擔任大賽評委會主任,征得現代茶歌2054首,並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飄香的歌》選集。
1988年10月,“飄香的歌”大型演唱會在安溪舉行,著名歌唱家關牧村、薑家鏘等同台演出,其中由石祥、胡強、張丕基等著名詞曲作家創作的《想念烏龍茶》、《南音與鐵觀音》、《安溪人待客茶當酒》、《人到安溪不想走》、《敬你三杯鐵觀音》、《觀音韻》等佳作名曲在茶鄉大地廣為傳唱。
近年來,安溪縣委、縣政府邀請國內名家、專家深入安溪采風,組織本縣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層,體會生活,創作了大量的現代茶歌。由名家閻肅作詞、孟慶雲作曲、毛阿敏首唱的《鐵觀音》更是家喻產曉。歌詞如下:
一縷醇香捧與君,甜了友誼醉了心。借問茶香來何處,安溪烏龍鐵觀音。
安溪烏龍鐵觀音,千年茶都育芳魂。傾倒天下聞香客,純雅禮和結知音。
結知音,伴著關公巡城,陪著韓信點兵,滴滴送溫馨。
送溫馨,伴著清風香露,陪著明月瑤琴,杯杯都是情。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茶文化的發展和舞台表演的需要,安溪縣文藝工作者創排了大量群眾喜聞樂見、文藝質量高的茶文藝節目,比較突出的有舞蹈《烏龍茶的傳說》、《采茶撲蝶》、《歡樂的製茶姑娘》、《品茶王》,答嘴鼓《鬥茶》,現代戲《迎茶王》,小品《茶鄉情韻》,韻謠《鳳凰山,出觀音》以及南音作品等,其中不少茶舞多次參加北京和福建省大型文藝活動演出,在泉州、安溪多次參加大型的廣場文藝表演和踩街活動,深受廣大觀眾的好評。
4.雲南茶歌
在雲南,所有的好東西都有歌跟在後麵,如娶親嫁聚,如遠走他鄉之前的合家席,就是一杯茶,放到你麵前,也會有一首歌是關於茶的。
茶歌無處不在。春天的芽葉剛剛萌發,就有身著素色棉麻料短裙的女孩上山,在高高低低濃濃密密的茶樹林裏,對著漸行漸遠的白雲唱一曲,對著越來越肥的茶芽唱一曲。茶歌出自女孩子山水滋潤的歌喉,清幽、質樸。每一個音符的婉轉,每一句歌詞的深情,都在茶園裏從起到落。這個過程中,茶葉一片片被玉指采摘到竹編的籮筐,再交到說不上準不準的鐵秤上,就是一家人一年裏的大部分開支。
茶歌基本上沒有固定的歌詞,唱的人根據自己的心情填充充滿汁液的文字。更多的時候,茶歌表現的是采茶人渴望的愛情。“春回大地沐春陽,阿妹我們上山岡,山岡茶葉正萌芽,我們愛情早開花。”不知哪位詩人說過,每一株茶樹前,都有一段愛情的長歌短吟,那麼中國現有茶園麵積百萬公頃,該有多少茶的歌謠。
應該這樣說,茶歌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文化現象。茶歌的另一主要來源即完全是茶農和茶工自己創作的民歌或山歌。
采茶時的茶歌更多的是愛的旋律,製茶的茶歌則多表現茶農艱難的生活情形。“年年製茶心歡喜,不知市麵價已低,茶葉做得比炭黑,哪防茶販心比炭還黑”。山區商品經濟正在萌動,市場規則沒有人執行,短斤少兩的黑秤像沒有登記管理的獵槍。茶葉在市場黑心茶販手裏一轉身就成了摻上紅木葉紫莖澤蘭的假茶,把滇西盛產的優質大葉種茶變成劣質的代名詞。然而,茶歌沒有因此像冬天裏凋萎的茶芽,仍然在茶園裏頑強生長,隻是有人唱著茶歌離開故鄉的時候,兩眼才是滿邊的淚水。
5.鬥茶歌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是範仲淹寫的一首描寫宋代武夷鬥茶的長歌,歌中將屈原、劉伶、盧仝、陸羽等名家在鬥茶中的情趣,描寫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