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香古韻:茶典故34(2 / 3)

趙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和水精宮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宗室,入元官至翰林學士丞旨,封魏國公。其畫一脫南宋“院體”,自成風格,評者以為“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獷”,對當時和後世的畫風影響很大。《鬥茶圖》中共畫四個人物,旁邊放有幾副盛放茶具的茶擔,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一茶桶,袒胸露臂,顯出滿臉得意的樣子。身後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壺,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另兩人站立一旁,雙目注視前者。由衣著和形態來看,鬥茶者似把自己研製的茶葉,拿來評比,鬥誌激昂,姿態認真。鬥茶始見於唐,盛行於宋,元朝貢茶雖然還是沿襲宋製進奉團茶、餅茶,但民間一般多改飲葉茶、末茶;所以,趙孟頫的《鬥茶圖》,也可以說是我國鬥茶行將消失前的最後留畫。

明代以茶為題材的畫,一般以唐寅的《事茗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和丁雲鵬的《玉川烹茶圖》為代表。唐寅的《事茗圖》,畫麵繪一山青水秀的山村,在一椽茅屋中,一人作置茗而待,近旁小橋上一須翁拄杖而行,翁後一童子抱琴相隨,細看側屋,隱約中還有一人在精心烹茗。整個畫麵顯得十分幽靜。唐寅在畫上題詩稱:“日長何所事,茗碗自齎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這也可說是此畫的意境所在。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畫麵無樓無室,也非圍坐品茗,而隻是在岩邊樹蔭下繪一竹爐,人物有烹茗者,有作歇或觀賞山景者,看來是取景茶會處於“將開未開之際”。丁雲鵬的《玉川烹茶圖》,是故事畫,取材唐代詩人盧仝(號玉川子)嗜茶的傳聞。

唐寅(公元1470~1523年),江蘇吳縣人,明傑出的畫家、文學家。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與唐寅是同齡、同鄉。他們與祝允明、徐禎卿,被稱之為“吳中四才子”;與沈周、仇英兩畫家,又被稱為“明四家”。在明四家中,以唐寅的聲名最大。其畫初學周臣,後來融合前人所長,自立風格,其山水極工,也擅人物、仕女;取景寫物時出新意,不落陳套。據明喻政《茶集》線索,唐寅還曾繪過一幅《陸羽烹茶園》,據說是畫在萬曆間,被喻政收進《茶集》的烹茶圖,當時已附有不少題詠。由唐寅的《陸羽烹茶圖》,到明末丁雲鵬的《玉川烹茶圖》,不難看出,在明代諸畫家中,曾一度興起過以曆史上茶葉名人為題的茶事畫;丁雲鵬的《玉川烹茶圖》,顯然是效學唐寅《陸羽烹茶圖》而來的。

清代的茶事畫因距今時間較近,傳留下來的更多,這無論是清初的“四王”(王鑒、王翬、王時敏、王原祁)“六家(四王加吳曆、惲壽平),還是後來的揚州“八怪”,在他們傳世的作品中,都能找到茶葉題材和有茶事器物的畫作。不過,現在常見提到的,還是乾隆年間薛懷所畫的《山窗清供》圖。此圖清遠透逸,畫中有大小茶壺及茶盞各一,並自題五代胡嶠詩“沾牙舊姓餘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一句。全圖用枯筆勾勒,明暗向背層次非常清晰,富有立體感,類似現在的素描。

2.茶畫德

如何將學術性與趣味性和諧共處於一幅作品中,這就是茶畫藝術不同於其他繪畫藝術的根本所在;深入探討茶畫藝術的學術性針對於一個茶畫藝術家就顯得尤為重要。茶畫藝術的學術性,其涵量是巨大的,姑且拋開茶經濟、茶產業不說,就文化角度而言,其包容量也是巨大的。探討茶文化的學術性,必先從茶德的研究入手。

德是倫理學的範疇,茶德,即發掘茗事活動中所蘊藏或表現的倫理思想。唐代劉貞亮曾有“茶十德”之說,即: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嚐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此“十德”概括雖廣,但缺乏精到,沒有充分把“理”的蘊義闡發出來;當代著名茶學家莊晚芳教授將“中國茶德”概括為“廉、美、和、敬”,淺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當然,關於中國茶德的確定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公論,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對中國茶文化思想作了總體性的歸納和闡發。一杯苦茶,在與文人的默默對視中,相互之間已完成了一種相濡相融的默契,文人借茶以養素,借茶以修身,借茶而開悟,茶借文人以升華。探尋茶文化靈魂的主旨,還得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主線說起, 這條主線即儒、道、釋,茶文化的曆史就是與儒、道、釋共存共榮的曆史。

3.茶畫魂

儒家講品德,道家講道德,釋家講功德,我們不妨說茶家講“和”德。先師孔子創立儒家學說,其終極追求的目標即建立一個“和”的大同社會。《中庸》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學而》也有“禮之用,和為貴”的論斷,“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等等諸多信條的提出就是為建立一個“和”的大同的社會而準備的理論基礎。

道家講“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中國茶文化的精髓,“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七十五章)道家也是追求在“無為而為”之下的“民化、民正、民富、民樸”的大“和”之境。“中華民族所追求的真理,經常表現在民生日用之中,這不僅是貫通於儒家老莊,亦是佛教的走向。”(柳田聖山《禪與中國》),禪家講“靜慮”,靜以生悟,悟以化民,然後推及“民生”,“民生”宜“和”。

同時禪家也是中國茶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禪茶一味”之“味”即“和”味,包括時下中央建設“和諧社會”的方針都是歸於一個“和”字。“和”是儒、道、釋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經年不衰的智慧法寶;茶以名山秀水為宅,以清風雨露為伴,得宇宙之靈氣,掬乾坤之精和,保合太和、陰陽調和、五行調和、以茶育和等理念是中國茶文化的哲學基礎,茶的尚靜與佛道之靜更有異曲同工之妙。

茶文化是集人文、美學、倫理、道德、哲學等學術體係為一身的綜合文化載體,其主旨就是一個“和”字,由個體的人推及整個國家、民族,“和”的理念無處不在。所以說中國茶畫藝術走到現在,已不滿足於純中國畫筆墨意義上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在創作中嵌入茶文化的靈魂——“和”。

“和”的理念應是左右茶畫創作的主線所在,隻有在這個“和”的主線統領之下,中國茶畫藝術才得以真正意義上的發揚光大。以心運筆,以筆畫茶,以茶育和,以和生靜,以靜生悟,以悟而開茶畫藝術之門,這是一條良性循環的創作思路,隻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文化意義高等價值的茶畫作品,也才能達到學術性與趣味性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