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蘇軾
龍焙今年絕品,穀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
湯發雲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爭妍,鬥取紅窗粉麵。
《訴衷情》
張掄
閑中一盞建溪茶,香嫩雨前芽,磚爐最宜石銚,裝點野人家。
三昧手,不須誇,滿甌花。睡魔何處,兩腋清風,興滿煙霞。
《風流子》
王千秋
夜久燭花暗,仙翁醉、豐頰縷紅霞。正三行鈿袖,一聲金縷,卷茵停舞,側火分茶。笑盈盈,濺湯溫翠碗,折印啟緗紗。玉筍緩搖,雲頭初起,竹龍停戰,雨腳微斜。
清風生兩腋,塵埃盡,留白雪、長黃芽。解使芝眉長秀,潘鬢休華。想竹宮異日,袞衣寒夜,小團分賜,新樣金花。還記玉麟春色,曾在仙家。
《謁金門》
吳潛
湯怕老,緩煮龍芽鳳草,七碗徐徐撐腹了。廬家詩興渺,
君豈荊溪路杳,我已涇川夢繞。酒興茶酣人語悄,莫教雞聒曉。
《浣溪沙》
程大昌
水遞迢迢到日邊,清甘誇說與茶便,誰知絕品了非泉。
旋挹天花融湩液,淨無土脈汙芳鮮,乞君風腋作飛仙。
3.元代茶詞
《長思仙·茶》
作者:馬鈺
一槍茶,二旗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為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踏雲行·茶》
作者:馬鈺
絕品堪稱,奇名甚當,消磨睡思功無量。
仲尼不複夢周公,山侗大笑陳摶強。
七碗廬仝,趙州和尚,曾知滋味歸無上。
宰予若得一杯嚐,永無□。
《喜春來·贈茶肆》
李徳載
茶煙一縷輕飛颺,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勝維揚。非是謊,下馬試來嚐。
黃金碾畔香塵細,碧玉甌中白雪飛,掃醒破悶和脾胃。風韻美,喚醒睡希夷。
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學士更風騷。應笑倒,銷金飲羊羔。
龍團香滿三江水,石鼎詩成七步才,襄王無夢到陽台。歸去來,隨處是蓬萊。
一甌佳味侵詩夢,七碗清香勝碧簡,竹爐湯沸火初紅。兩腋風,人在廣寒宮。
木瓜香帶千林杏,金橘寒生萬壑冰,一甌甘露更馳名。恰二更,夢斷酒初醒。
兔毫盞內新嚐罷,留得餘香在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風韻煞,到底屬陶家。
龍須噴雪浮甌麵,鳳髓和雲泛盞弦,勸君休惜杖頭錢。學玉川,平地便升仙。
金樽滿勸羊羔酒,不似靈芽泛玉甌,聲名喧滿嶽陽樓。誇妙手,博士便風流。
金芽嫩采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間無。君聽聞,聲價徹皇都。
《浣溪沙·試茶》
洪希文
獨坐書齋日正中,平生三昧試茶功,起看水火自爭雄。
勢挾怒濤翻急雪,韻勝甘露透香風,晚涼月色照孤鬆。
《品令·試茶》
洪希文
旋碾龍團試,要著盞無留膩。彩雲獻瑞,乳花鬥巧,鬆風飄沸。為致中情,多謝故人千裏。
泉香品異,迥休把尋常比。啜過惟有,自知不帶,人間火氣。心許雲誰,太尉黨家有妓。
《鸚鵡曲·陸羽風流》
馮子振
兒啼漂向波心住,舍得陸羽喚誰父。杜司空席上從容,點出茶甌花雨。
散蓬萊兩腋清風,未便玉川仙去。待中泠一滴分時,看滿注黃金鼎處。
三、茶畫
1.茶畫史
繪畫是對自然景物、社會生活的一種描摹或再現。中國繪畫起源甚早,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山洞中,洞壁就留有早期人類的畫作。茶在我國也是一種史前即飲的飲料,但是,關於飲茶和茶的有關畫卷,遲至唐朝才見提及。據稱,在現存的史冊中,能夠查到的與茶有關的最早繪畫,是唐朝的《調琴啜茗圖卷》。
不過,也有人提出,我國畫中的茶,不應比詩詞中的茶遲這麼久;同是取材或反映社會生活,詩詞中西晉有多篇作品提到茶或專門吟茶,在這時的畫卷中,不應也不可能沒有茶的反映。西晉著名畫家衛協、張墨作品的題材很廣,他們畫作中究竟有無畫到過茶?因無記載,史證難找;但是,在東晉王廙、顧愷之、戴逵、夏瞻、孫尚子和晉明帝司馬紹這些人中,他們生長或長期生活在以茶為“素業”的江南,所以,根據常理推測,我國繪畫中的茶事內容,當在東晉以前就有,隻是這種畫和有關這種畫的記載沒有傳存下來而已。
同樣,唐朝以茶為題材的畫,也不隻《調琴啜茗圖》等極少的幾幅,應該和唐朝茶葉詩詞的情況一樣,在開元以後,有一個日甚一日的發展過程。因為開元年間,不隻是茶和詩的蓬勃發展年代,也是我國畫的興盛時期。如開元時,我國的著名畫家就有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俗稱大李和小李將軍),以及盧鴻、吳道子、盧楞伽、張萱、梁令瓚、鄭虔、曹霸、韓幹、王洽、韋天忝、陳閎、翟琰、楊庭光、範瓊、陳皓、彭堅、楊寧、王維、楊升、張璪、周昉、杜庭睦、畢宏等數十人。而這時,如《封氏聞見記》所載:寺廟飲茶,已“遂成風俗”;在地方及京城,還開設店鋪,“煎茶賣之”。
上述這麼多繪畫名家,特別是他們在為寺廟作壁畫中,如其時傑出畫家吳道子,曾為長安、洛陽的兩地道觀寺院繪製壁畫三百餘間,他們不可能不把當時社會生活和宗教生活中新興的飲茶風俗,吸收到畫作中去。
五代時,西蜀和南唐,都專門設立了畫院,邀集著名畫家入院創作。宋代也繼承了這種製度,設有翰林圖畫院,在國子監也開設了畫學課。所以在宋代以後,特別是與今較近的明清,以茶為題材的繪畫,不僅有關記載,而且存畫也逐漸多了起來。下麵,擇要介紹幾幅。
宋代現存最完整的茶事美術作品,首推北宋的“婦女烹茶畫像磚”。北宋時,除李成、範寬、郭熙、米芾在山水畫上有較大發展外,壁畫、版畫也頗興盛。如其時汴梁大相國寺的門廡四廊,就都由畫院待詔高文進等畫了佛教人物故事,並以此盛名於時。這時,木刻版畫,隨印刷業的發達也流行了起來。畫像磚是漢以前就流行的一種雕畫結合的形式,但唐代以後漸趨稀少,北宋這件婦女烹茶畫像磚,顯然是受民間木刻影響企圖恢複磚畫的一件力作。畫像磚畫麵為一高髻寬領長裙婦女,在一爐灶前烹茶,灶台上放有茶碗、茶壺,婦女手中還一邊在擦拭著茶具。整個造型顯得古樸典雅,用筆細膩。
此外,據記載,南宋著名畫家劉鬆年還曾畫過一幅《鬥茶圖卷》。劉鬆年是南宋錢塘(今杭州)著名的傑出畫家。淳熙年間學畫於畫院,紹熙時,任職畫院待詔,因其家居清波門(當時俗稱“暗門”),故有“暗門劉”之稱。他擅長山水,兼工人物,施色妍麗,和李唐、馬遠、夏珪並稱“南宋四家”。可惜的是這幅《鬥茶圖卷》,沒有傳存下來。不過,劉鬆年的《鬥茶圖卷》雖然不見,但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所作的同名畫——《鬥茶圖》則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