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香古韻:茶典故20(3 / 3)

《茶錄》:作者張源,字伯淵,江蘇包山(江蘇洞庭西山)人。《茶錄》全書約1500字,內容分為采茶、辨茶、造茶、藏茶、火候、湯辨、泡法、投茶、湯用老嫩、飲茶、色、香、味、點染失真、茶變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茶、貯水、拭盞布、茶盞、茶具、分茶盒、茶道等。

《製茶新譜》:從元朝到明朝,飲茶的方法有很大的轉變,固型茶逐漸沒落,繼之而起的,是流行喝末或以茶葉衝泡,通稱散型茶。所以《製茶新譜》也就應運而生。《製茶新譜》是明錢椿年於明考宗弘治間(公元1488~1505年)所編著的。作者錢椿年,字賓桂,人稱友蘭翁,江蘇常熟人。《茶譜》主要內容分為茶略、茶品、藝茶、采茶、藏茶、製茶諸法、煎茶四要(即擇茶、洗茶、候湯、擇品)和點茶三要(即滌器、烙盞、擇果)和茶效等共九目,全書約1200字。這一本書主要根據陸羽《茶經》、蔡襄《茶錄》兩本書,期間夾雜一些其他的著作,並沒有新的內容;但在“製茶諸法”項下,提供不少的新的見解和主張,側重在末茶和葉茶的製法。如“烹茶時,先用熱湯洗茶葉,去除其茶葉的塵垢、冷氣,然後烹之。”是相當現代化的說法。

《茶寮記》:作者陸樹聲,字與吉,號平泉,華亭(今上海鬆江)人。《茶寮記》全書約500字,首為引言,漫筆記錄他與適園的無諍居士、五台僧演鎮、終南僧明亮在茶寮中的烹茶情況。次為煎茶七類,有人品、品泉、烹點、嚐茶、茶候、茶侶和茶勳等7目,主要敘述了烹茶的方法以及飲茶的人品和興致。

《茶說》:作者屠隆,字長卿,浙江郭縣人,明萬曆時進士,曾任穎上知縣、禮部主事等職,後因遭讒言而罷歸。《茶說》本名《茶箋》是其所著考磐餘事》中的一章,記述了茶的品類、采製、收藏以及如何擇水和烹茶等。

《茶解》:作者羅稟,字高君,浙江慈溪人。他在書前的總論中說:“餘自兒時,性喜茶,顧名品不易得,得亦不常有。乃周遊產茶之地,采其法製,參互考訂,深有所會。遂於中隱山陽,栽植培灌,茲且十年。春夏之交,手為摘製,聊是供齋頭烹嗓。”表明書中所記的都是親身經驗。《茶解》全書約3000字,在總論後的內為原(產地)、品(茶的色、香、味)、藝(栽茶)、采(采茶)、製(製茶)、烹(沏泡)、藏(收藏)、水(擇水)、禁(在采製藏烹中不宜有的事)和器(采製藏烹中所用器具)等。

四、清代茶書

清代的茶書大多是摘抄彙編性質的,共有茶書17種,現存8種。其中規模最大的茶書是陸廷燦的《續茶經》。陸廷燦,字秩昭,一字幔亭,江蘇嘉定(今嘉定屬上海)人。《續茶經》近10萬字,分為上、中、下三卷,目次依照《茶經》,附茶法一卷。清代的茶書除了陸廷燦的《續茶經》外,主要還有:

《龍井訪茶記》:作者程淯,字白葭,江蘇吳縣人。《龍井訪茶記》是程淯於清末宣統三年所撰,全書分為土性、栽植、培養、采摘、焙製、烹瀹、香味、收藏、產額、特色等十目。以“焙製”所述龍井茶的炒法看,當時的龍井茶已是扁形。這是最早記述龍井茶扁形製法的文字。

《茶史》:作者劉源長,字介祉,淮安(今屬江蘇)人。《茶史》卷一分茶之原始、茶之名產、茶之分產、茶之近品、陸鴻漸品茶之出、唐宋諸名家品茶、袁宏道《龍井記》、采茶、焙茶、藏茶、製茶;卷二分品水、名泉、古今名家品水、貯水、候湯、茶具、茶事、茶之雋賞、茶之辨論、茶之高致、茶癖、茶效、古今名家茶詠、雜錄、誌地等共30目。

《虎丘茶經注補》:作者陳鑒,字子明,廣東人。《虎丘茶經注補》全書約3600字,仿陸羽《茶經》分為十目,每目摘錄《茶經》原文話題,在下麵加注有關虎丘的茶事。該書記茶的產地、采、鑒別、烹飲等。

五、當代茶書

現代茶書的特征分工明確,大體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於茶業經濟研究的,如吳覺農和胡浩川合撰的《中國茶葉複興計劃》、趙烈撰寫的《中國茶業問題》等;一類是關於種茶、製茶的,如吳覺農撰寫的《茶樹栽培法》和程天綬撰寫的《種茶法》等;一類是關於茶葉文史的,如胡山源編的《古今茶事》和王雲五編的《茶錄》等。

由際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是一部集茶葉科技與茶文化之大成的茶業百科全書,全書分為茶史、茶性、茶類、茶技、飲茶、茶文化六大篇章,後有附錄,共140餘萬字。

其中:茶史篇主要記述了我國各個主要曆史時期茶葉生產技術和茶文化的發生、發展過程。

茶性篇敘述了茶的屬性、品種、栽培、加工、貯運、飲茶,以及茶與人健康關係。

茶類篇介紹了中國六大茶類的形成和演變,詳盡說明了名優茶、特種茶的曆史淵源和品質特點。

茶技篇包括茶樹選種、育種、栽培、采摘和加工技術,以及茶葉品質的審評檢驗、茶業機械、茶的綜合利用等。

飲茶篇具體而生動描述了各類茶的飲用方式,特別是具有濃鬱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品飲方法和禮儀。

茶文化篇記述了茶與民俗、名人與茶、茶事掌故、茶的傳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