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煎茶水記》之論,北宋歐陽修在《大明水記》中曾大加批評,認為《煎茶水記》是不正確的,又批評他將各地的茶水也按一、二、三分成等級,是一種錯誤的舉動。
《十六湯品》一書,為唐朝蘇慶所著,僅一卷。蘇慶的傳記不明,書中內容是因陸羽《茶經》五之煮,將茶水煮沸的情況分為“第一沸(魚目),第二沸(湧泉連珠)、第三沸(騰波鼓浪),所以也分為十六湯品,認為決定茶味的,就在湯之增減。
蘇慶說:“所謂十六湯品,根據開水滾沸的情況,可分為三品;由於灌注開水的緩急,也分三品;由於沸湯器的種類不同,可分五品。一共是十六品。”蘇慶對這“十六品”各給予一個美稱;“第一品得一湯,第二品嬰湯,第三品百壽湯,第四品中湯,第五品腸脈湯,第六品大壯湯,第七品寶貴湯,第八品秀碧湯,第九品壓一湯,第十品纏口湯,第十一品減價湯,第十二品法律湯,第十三品一麵湯,第十四品宵人湯,第十五品賊湯,第十六品大魔湯。
《十六湯品》與《煎茶水記》在唐、宋時頗為流行;到元、明時,由於淘汰固型茶,水與湯既失它的神秘性,也就沒有任何的價值了。
二、宋代茶書
宋代茶書大致可分:一類是地域性的,如《北苑茶錄》和《東溪試茶錄》;一類是專題性的,或專述烹試之藝,或專訪化采製弊病,或專介烹試器具,或專記稅賦茶法等;另一類是綜合性的,如《大觀茶論》、《補茶經》等。
1.宋代地域類茶書
宋代貢茶產地從浙江湖州的顧渚移到了福建建安的北苑,由此記述北苑貢茶的著作頗多,而這些茶書的作者大多數是參與製造貢茶的官員。
《北苑茶錄》:作者丁謂,字謂之,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曾任福建路轉運使,主持北苑官焙貢茶。《北苑茶錄》已佚,如今隻能從《事物紀源》、《東溪試茶錄》和《宣和北苑貢茶錄》中看到輯存的數條佚文。
《北苑別錄》:作者趙汝礪,是一位福建路轉運司的主管賬司,同時也是北苑貢茶的親曆者。該書是為補充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而作,他認為“是書(指《宣和北苑貢茶錄》)紀貢事之原委,與製作之更沿,固要且備矣。惟水數有贏縮,火候有淹亟、綱次有先後、品色有多寡,亦不可以或闕”。
《東溪試茶錄》:作者宋子安。該書稱是“集拾丁蔡之遺”,即補丁謂《北苑茶錄》和蔡襄《茶錄》所沒有的。該書的主要內容分為總敘焙名、北苑、佛嶺、沙溪、壑源、茶名、采茶、茶病等八目。“茶名”篇指出白葉茶、柑葉茶、細味茶、稽茶、早茶、晚茶、叢茶等七種茶的區別;“采茶”篇敘述采葉的時間和方法;“茶病”篇記述采製方法和采製不合法會怎樣損害茶的品質。
《宣和北苑貢茶錄》:作者熊蕃,字叔茂,建陽(今屬福建)人。他在書中詳細敘述了北苑茶的沿革和貢茶的種類。其子熊克,在他書中繪上38幅圖附人,又將其父的《禦苑采茶歌》十首也附在篇末。此書錄下的北苑貢茶茶模圖案,還有大小尺寸,是目前可以考證當時貢茶形製的惟一書籍。
2.宋代專題類茶書
《茶錄》:作者蔡襄,福建仙遊人,字君謨,在19歲時考中進士,是仁宗、英宗朝代的第一流政治家;特別在書法方麵,他和蘇軾、黃庭堅、米芾並列為四大家。累官知柬院,出知開封府,壓知福州、泉州、杭州。因為“陸羽的《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的《茶圖》獨論采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用”,遂著《茶錄》,大都是論述烹試方法和所用器具。該書不足800字,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點茶等十目;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十目。在《茶錄》一書裏,除強調茶的色、香、味,還彌補陸羽“花經”許多不足的地方,同時,到宋朝時,飲茶不僅普及化,甚至在追求品茗的藝術境界了。
《品茶要錄》:作者黃儒,字道輔,北宋建安人。他所著《品茶要錄》約1900字,前有總論、後有後論各一篇,中間主要敘述茶葉在采製過程中的弊病,分為采造過時、白合盜葉、蒸不熟、過熟、人雜、壓黃、焦釜、漬膏、傷焙、辨壑源沙溪等十目。書後有蘇軾《書黃道輔(品茶要錄)後》一篇,並評黃儒“作《品茶要錄》十篇,委曲微妙,皆陸鴻漸以來論茶者所未及……今道輔無所發其辯而寓之於茶,為世外淡泊之好,以此高韻輔精理者”。
《茶具圖讚》:作者審安老人,其姓名和生平事跡不詳。《茶具圖讚》記錄了宋代12種茶具的形製,並各為圖讚,借以職官名代稱,該書對於考證古代茶具的形製演變有很高的價值。
《本朝茶法》:作者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的學識廣博,他著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其中《本朝茶法》屬於《夢溪筆談》卷一二中的第八、第九兩條,記述了宋代茶稅和榷茶的情況。
3.綜合類茶書
《大觀茶論》的作者是北宋皇帝徽宗趙佶。宋徽宗是北宋的第八任皇帝,他雖然治國無方,但卻多才多藝,於琴、棋、書、畫頗有造詣。同時,他精於茶藝,還親自編著了《大觀茶論》一書。《大觀花論》對茶的產製、烹試品鑒方麵敘述甚詳。主要內容分為天時、地產、采擇、蒸壓、製造、鑒辯、白茶、羅、碾、筅、杓、盞、瓶、水、味、點、香色、品名、藏焙、外焙等20目。對點茶及羅、碾、盞、筅的選擇與應用都十分講究人理,認為“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用爪斷芽,不以指揉”。對茶的製造要“茶之美惡,尤係於蒸芽壓黃之得失……蒸芽欲及熟而香,壓黃欲膏盡亟止”。對茶的品嚐要“茶以味為上,甘香重滑,為味之全……卓絕之品,真香靈味,自然不同”。
三、明代茶書
《茶疏》:作者許次紓,明代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其人詩文清麗,好蓄奇石,一生喜歡品泉烹茶。《茶疏》的主要內容分為產茶、采摘、炒茶、齊中製法、今古製法、置頓、收藏、取用、包裹、日用置頓、擇水、舀水、貯水、煮水器、火候、烹點、秤量、湯候、甌注、蕩滌、飲啜、論客、茶所、洗茶、童子、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遊、權宜、虎林水、宜節、辨訛和考本等36則。產茶這一項,完全摒棄前代的文獻,而專門陳述當時的事;今古製法這一項,則批評宋朝時代的團茶,反對茶葉混入香料以圖抬高茶價,以致喪失茶的真味;采摘這一項,對於幾種被人喜好的茶書裏所沒有的,都有詳細的記述。可見,《茶疏》不但是明代茶書中最好的一本,而且也可說是超出曆來的一本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