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香古韻:茶典故20(1 / 3)

第一節 曆代茶書

古代茶書按其內容分類,大體可分為綜合類、專題類、地域類和彙編類四類。

綜合類:綜合類茶書主要是記述論說茶樹植物形態特征、花名彙考、茶樹生態環境條件,茶的栽種、采製、烹煮技藝,以及其具茶器、飲茶風俗、茶史茶事等。如陸羽的《茶經》、趙佶的《大觀茶論》、朱權的《茶譜》、許次紓的《茶疏》和羅廩的《茶解》等。

地域類:地域類茶書主要是記述福建建安的北苑茶區和宜興與長興交界的岕茶區,北苑茶區有丁謂的《苑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趙汝礪的《北苑別錄》和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等;羅茶區有熊明遇的《羅茶記》、周高起的《洞山茶係》、馮可賓的《茶箋》和冒襄《岕茶彙鈔》等。

專題類:專題類茶書有專門介紹詠讚碾茶、煮水、點茶用具的審安老人的《花具圖讚》;有雜錄茶詩、茶話和典故的夏樹芳的《茶董》、陳繼儒的《茶話》和陶穀的《茗荈錄》等;有記述各地宜茶之水,並品評其高下的如張又新的《煎茶水記》、田藝蘅的《煮泉小品》和徐獻忠的《水品等》;有專講煎茶、烹茶技藝,述說飲茶人品、茶侶、環境等的蔡襄的《茶錄》、蘇慶的《十六湯品》、陸樹聲的《茶寮記》和徐渭的《煎茶七類》等;有主要討論茶葉采製攙雜弊病的黃儒的《品茶要錄》;還有關於茶技、茶葉專賣和整飭茶葉品質的專著,如沈立的《茶法易覽》、沈括的《本朝茶法》和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等。

彙編類:彙編類的茶書,有把多種茶書合為一集的,如喻政的《茶書全集》;有摘錄散見於史籍、筆記、雜考、字書、類書以及詩詞、散文中茶事資料,作分類編輯的,如劉源長的《茶史》和陸廷燦的《續茶經》等。

一、唐代茶書

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首次開創編著茶書之先河,陸羽,宇鴻漸,一名疾,字秀疵,自稱桑榮翁,又號竟陵子,唐複州況陵人。在唐上元初(公元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浙江吳縣),開始閉門著書,有時一人走到野外,“育詩聲木,徘徊不得意或漸車哭而歸。”他特別喜好茶,著《茶經》一書,於是天下尚茶成風,後世遂尊之為“茶神”。

《茶經》全麵總結記錄了唐及其以前的茶事,全書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共十章。

一之源:開篇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概述茶的產地和特性,該章介紹了“茶”字的構造及其同義字,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和栽培方法,鮮葉品質的鑒別方法以及茶的效用等。

二之具:“具”是指采製餅茶的工具,包括采茶工具、蒸茶工具、搗茶工具、拍茶工具、焙茶工具、穿茶工具和封藏工具等19種。

三之造:該章記述的是餅茶的采摘和製作方法,以及對茶的品質鑒別方法。從采摘到封藏有采、蒸、搗、拍、焙、穿和封七道工序。

四之器:“器”是指煮茶和飲茶用具,分為生火用具,煮茶用具,烤茶、碾茶和量茶用具,盛水、濾水和取水用具,盛鹽、取鹽用具、飲茶用具,盛器和擺設用具,清潔用具等,共8類計28種。

五之煮:該章介紹茶湯的調製步驟。先是用火烤茶,再搗成末,然後烹煮,包括煮茶的水,以及如何煮茶。

六之飲:該章記述了飲茶的現實意義、飲茶的沿革和飲茶的方式方法。而且還就茶之造、之器、之煮以及茶之飲中的“九難”即: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七之事:該章全麵收集了從上古至唐代有關茶的曆史資料,共有48條,具體內容涉及醫藥、史料、神異、注釋、詩詞歌賦、地理和其他等7類。

八之出:該章記述了唐代的茶葉產地,遍及山南、江南、浙東、浙西、淮南、劍南、嶺南、黔中8個道的43個州郡和44個縣。

九之略:“略”是指“二之具”所列的19種製茶工具和“四之器,”所列的28種器具,在一定的條件下,有的可以省略。

十之圖:是把《茶經》全文在白絹上抄錄下來,掛在室內,便於觀看和經常閱讀。

《茶經》有係統總結自古至唐朝的茶葉生產經驗,很詳細的搜集曆代的茶葉史料,並認真的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結果,成為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直至在今天,其內容還是值得學習與借鑒的。

唐代的茶書除陸羽的《茶經》外,還有以下一些:

《茶述》:作者裴汶,裴汶曾任湖州刺史,《茶述》的原書已佚,現僅從清陸廷燦《續茶經》卷上看到一些輯錄的文字。

《采茶錄》:作者溫庭筠,此書在北宋時期即已佚失。現僅從《說郛》和《古今圖書集成》的食貨典中可看到該書包含辨、嗜、易、苦和致五類六則。

《茶酒論》:作者王敷,該書中茶與酒各執一詞,從多種角度誇耀己功。此書曾失傳多時,直到敦煌壁文及其他唐人的寫古籍被發現後,人們才重新得以認識。

《煎茶水記》一書,是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時,張又新所作。

張又新,唐陸澤人,字孔昭,元和進士。他是工部侍郎張憲的兒子,又為當年陰險的宰相李逢吉的手下,是所謂“八關十六子”的才子型人物,宦遊狡詐的官場,留下一個不好的聲名,官做到尚書省左司郎中而止。

《煎茶水記》原稱為《水經》,但又怕和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相混,所以改成《煎茶水記》。這本書的內容係根據唐陸羽《茶經》“五之煮”這一部分略加發揮,而著重水品。他采取各論的方式加以展開,先批評劉伯溫將各地適於煮茶的水分為七等,並力主陸羽的“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井水者下等”之觀點。又新將各地的茶水擴大為二十種,重新品評為“慶山康王穀之水兼第一,無錫惠山泉水第二,蘄州蘭溪之石下水第三,……雪水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