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香古韻:茶典故30(3 / 3)

賴思安一夥人乘其不備就闖進了迎嘉亭,大喝一聲,眾人一擁而上宰了幾個狗官,兵丁們不是被當場宰了,就是夾著尾巴逃跑了。最後賴思安放了一把火把禦茶園燒得片瓦無存,茶農扶老攜幼,連夜都逃到山上。

從此四曲溪南邊的這片茶園就成了一片廢墟,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地叫它“禦茶園”。

20、綠雪芽

福建東北與浙江毗鄰,群山疊翠,峰巒爭奇,雲蒸霞蔚,福鼎市境內的太姥山,乃漢武帝所封“三十六名山”之一,以山海大觀素稱“海上仙都”,以“峰、石、洞、霧”四絕聞名江南,以景色秀麗著稱,為我國東南勝地。崖林之間茶樹叢生,所產“綠雪芽”在清代就被視為茶中珍品。

綠雪芽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大白毫的始祖,關於它的來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堯帝時,太姥山下一農家女子,因避戰亂,逃至山中,以種蘭為業,樂善好施,人稱藍姑。那年太姥山周圍麻疹流行,鄉親們成群結隊上山采草藥為孩子治病,但都徒勞無功,罪惡的病魔奪去了一個又一個幼小的生命,山村裏處處聞淒哭,山坡上日日添新墳,藍姑那顆善良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裏,藍姑在睡夢中,見到南極仙翁。仙翁發話:“藍姑,在你棲身的鴻雪洞頂,有一株樹,名叫茶,它的葉子曬幹後泡開水,是治療麻疹的良藥,你趕快去采給鄉親們吧!”

藍姑一覺醒來,一骨碌起床,趁月色攀上鴻雪洞頂。頂上岩石壘壘,雜草叢生,荊棘遍布。她急於找到那株茶樹,一切都顧不得。

突然,她發現榛莽之中有一株與眾不同、亭亭玉立的小樹,眼睛一亮:“啊!是茶樹!是茶樹!”

遵照仙翁的囑咐,她迫不及待地將樹上的綠葉采下來,裝進攬身裙兜。

當采滿一兜後,她回過頭,驚奇地發現,樹上又長出了新葉--原來這是仙翁賜的仙樹啊!

為了普救窮苦的農家孩子,藍姑拚命地采茶、曬茶,然後把茶葉送到每個山村,教鄉親們如何泡茶,然後把茶葉送到每個山村,教鄉親們如何泡茶給出麻疹的孩子們喝,終於戰勝了麻疹惡魔。

歲去年複,秋歸春回,藍姑從沒有停過對窮人的幫助,晚年遇仙人指點,於農曆七月七日羽化升天,人們懷念她,尊之為太姥娘娘。

藍姑得道成仙了,依然一顆心掛念著父老鄉親,每年七月七,都要回來,站在仙橋上看望他們。每次見到鄉親們還是那般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的模樣,回到天上,就大哭一場。有一回,被南極仙翁撞見。仙翁問她因何啼哭,她如實以告:“我不能給鄉親們一點幫助,心裏難受啊!”

仙翁笑道:“仙姑差矣!天下之大,眾生芸芸,連玉皇大帝、觀音菩薩都不能普救,你有多大能耐?”

仙姑說:“話雖如此,可我畢竟是那一方水土養大的。”

仙翁點頭稱是:“其實你完全可以讓鄉親過得好一點,你還記得那株茶樹嗎?它的好處多著哩,不僅僅能治麻疹,更有祛病強身的功能。你瞧我,人稱老壽星,就是因為我長年喝這種茶。你回去救鄉親們,把樹枝剪下扡插,待樹枝長成樹了,再剪下,再插,如此反複不已,太姥山周圍便都種上茶,茶可賣錢,種多了不就富起來了?”

仙姑聽了破涕為笑,容顏大展。

再說太姥山中的竹欄頭村,有個姓陳名煥的年輕人。他家上有年老多病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生活全靠他夫婦上山砍柴維持。一天,夫妻倆砍柴時,妻子不慎崴了左腳踝,陳煥背起妻子,走進鴻雪洞。他想,人說上山求太姥,下海求媽祖,我幹嗎不向太姥娘娘為鄉親們討個生計呢?

於是,夫妻倆舀起丹井的水,淨手上香,膜拜在娘娘像前,他們又餓又累,不知不覺間睡著了。太姥娘娘見到這一對年輕夫婦很高興,就將種茶的秘密傳授給他們。陳煥夫婦得了娘娘的秘傳後,不但自己種茶,還教四周的鄉親一起種,經過幾年的努力,整個太姥山區就變成了茶鄉農民們因茶而增收,茶商們更是因茶而發財。

太姥山的茶因為品質上乘,很快名揚四海。茶商們覺得好茶應該有個好名,便邀請了幾個文人共同商議。他們一邊啜著香茗,一邊把玩著茶葉細長的尖尾,分明是一條綠色的雀舌;一身雪茸,又分明是一根潔白的銀針。那麼,就叫雀舌?或叫銀針?但雀舌有其形而無其色,而銀針突出了白卻少了綠。有個文人提議,叫“綠雪芽”。大家細細品味,愈品愈覺得妙極了。

於是,一個獨特的茶品牌就這樣誕生了。清朝郭柏蒼的《閩產錄異》載“福寧府(閩東舊稱)茶區有太姥綠雪芽。”可見綠雪芽在清之前就已出名了。風霜雨雪不知年,太姥山鴻雪洞頂那株茶祖綠雪芽至今仍生機勃勃地生長著,與武夷山的大紅袍齊名,成為茶中極品。

21、雲霧茶與鳳凰淚

雲霧山中有個上壩寨,上壩寨後麵有座鳳凰坡。鳳凰坡上有一對鳳凰,披著五彩繽紛的羽毛,好看極了。鳳凰經常在茶樹下,蘸著清清的泉水梳洗羽毛;站在茶枝上,向著滿天的雲霞昂首鳴唱。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按照曆朝的慣例,向雲霧山的苗家索取“貢茶”,各級地方官也紛紛勒索“敬茶”,而且都指名要鳳凰坡的茶葉。開始,官府放出話來:隻要繳足了茶葉,就可以免繳“皇糧”。可是到後來,不僅“皇糧”要繳,而且茶葉越要越多。苗家辛辛苦苦采製的茶葉全部上繳還不夠。

災難落到了苗家頭上。哪家繳不起,就被用鏈子套去坐牢。雲霧山不再有歌聲,也不再有歡笑,就連那對鳳凰也不經常出現了。可是官府還是一年比一年逼得緊,苗家怎樣生存下去啊!有個叫雷阿恩的老人對大家說:“這些家夥們隻盯住茶葉,我們隻有把茶樹毀掉吧!”

聽說要毀掉茶樹,鄉親們像挖了心肝。大家想了又想,議了又議,覺得沒有別的辦法,隻有這條路。這時正是濃秋季節,經常下霜,雲霧山上隻有茶樹還是青幽幽的,芭芽野草都挨霜打得白花花一片。雷阿恩說:“我們澆開水把茶樹澆死,對官家說是挨晚霜打死的。”

於是在阿恩的帶領下,家家戶戶燒開了水,抬到鳳凰坡上,忍住心痛,含著眼淚,把開水澆進茶樹根。人們澆著自己親手栽種的茶樹,心裏恨著官家的霸道。

過了幾天,阿恩帶著兩三個人到縣城去,對縣官說茶樹挨晚霜打死了,請免掉“貢茶”和“敬茶”。縣官不信,坐著八抬大轎親自到雲霧山來看。轎子向山上爬,路越來越陡。八個轎夫氣喘籲籲,汗水長流。抬到幫柔坳上,正好是塊平地,轎夫真想停下來歇口氣。可是縣官不準,命令繼續往上抬。這時,鳳凰坡上突然傳來鳳凰低沉的哭聲,聲音是那樣悲傷。像咬在人的心上。轎夫們又累又驚,周身無力,把轎子放了下來。

縣官無法,隻得走出轎子,向鳳凰坡上望去,果見滿坡的茶樹都枯黃了。不由得氣朝上湧,大聲罵道:“往年也下霜,為什麼打不死?莫非有人想造反!來人哪……”

話沒說完,隻見四麵八方擁上來很多苗民,一個個睜大眼睛,咬著嘴唇,有的拿著棒,有的提著刀。縣官頓時嚇得像篩糠,忙對雷阿恩說:“好!好!我稟報皇上,從今年開始免去‘貢茶’和‘敬茶’。”說著,連忙坐進轎子,叫轎夫抬著朝山下跑了。

為了防止官府反悔,不久,苗家在雲霧山上立起了一塊不再繳納茶葉的石碑。

茶葉是免繳了,但是茶樹也枯死了。人們心裏在哭泣。那對鳳凰鳥也很傷心,在雲霧山上一邊飛一邊哭。說也奇怪,鳳凰淚滴在哪棵茶樹上,哪棵茶樹就轉青複活;滴在哪片茶山上,哪片茶山就青枝綠葉。雲霧茶就這樣傳了下來。

第四章 品茶賞藝

茶作不僅為國飲廣泛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在曆史上的各個朝代都有一定的學術著作,自唐陸羽撰寫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以來到清末,這期間中國出了許多茶書,對中國茶文化和茶科技做出了很大貢獻。文人學者們不僅著書立說,而且也創作了大量關於茶的詩文書畫,以及關於茶的文藝戲劇,並被百姓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