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蹺起腳跟,伸出手臂還是采不到,隻好叫人搬來龍虎凳。皇上岡嶝上凳子,茶樹又“呼啦啦”地向上長高了幾丈,氣得皇上吹胡子瞪眼,忙叫文武百官抬來一架長梯。

皇上顫抖抖地爬上竹梯,茶樹向上長高一節,皇上就又爬一層,茶樹又長高一節……就這樣,皇上爬呀爬呀,茶樹長呀長呀,一直長入高空,插入了雲天。

皇上摘不到神茶,怒發衝冠,隻好下令砍掉茶樹。誰知巨斧落下,寒光一閃,頂天茶樹嘩啦傾倒,壓塌了皇宮,砸死了皇上,驚得文武官員紛紛抱頭逃竄……

這時,天空忽地飄下一朵紅燦燦的雲彩,悠悠蕩蕩地降落在茶樹兜上;茶樹頓時長出粗壯的茶稈,綻出了油綠的嫩葉。紅雲飄呀飄呀,又圍著茶樹飄了三圈,茶樹竟連根帶須地卷著紅雲飛出了京城,越過高山,跨過溪流,向勤婆婆居住的武夷山飛去……

再說,自那日皇上派兵搶走茶樹以後,勤婆婆傷心極了,她日裏哭,夜裏想,想來哭去漸漸地想白了頭發,哭紅了眼睛,愁病了身子。這天,勤婆婆躺在床上,忽然聽見喜鵲在窗口“喳喳喳”地叫喚,她拄著拐杖起來一看:喲!在一朵紅雲下,成群成群的鳥雀和蜂蝶擁著一株青翠的茶樹,在瓦藍瓦藍的天空裏翩翩飛舞……

茶樹!茶樹!這不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神茶嗎?勤婆婆一高興,病也好了,愁也沒了,眼也明了,扔掉拐杖就跑了過去。哪曉得茶樹在勤婆婆院子裏打了個圈,又戀戀不舍地飛走了;它掠過慧婉岩,飄過流香澗,飛進了九龍窠……

等勤婆婆和鄉親們趕來一看,九龍窠半天腰上那朵飄浮著的紅雲彩已落到了大茶樹上。勤婆婆忙叫後生哥攙扶著她爬止岩壁仔細一瞧:喲,這哪是紅雲呀!那是仙人穿的大紅錦袍呢!她掀開錦袍,隻見原來青翠的茶樹已變得閃閃爍爍,滿樹紅豔豔的了。

從此,人們也就把這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後來,這茶樹又發兜,長成了三棵。那白發仙人為什麼要讓茶樹紮根在九龍窠的半天腰呢?原來,傳說半天腰是個“寶地”。那岩壁上有終年不斷的清泉涓涓滴下,那就是龍頭拐杖嘴裏的夜明珠滲出來的“仙水”喲!人們又說,那無路可攀的絕壁,隻有勇敢勤勞的人才能上去,才能摘下神茶,獲得幸福和歡樂!

傳說古時,有個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被下山化緣的天心廟老方丈看見,忙叫兩個和尚把他抬回廟中。

老方丈見秀才臉色蒼白,體瘦腹脹,便從一個精致的小錫罐裏抓出一撮茶葉,放在碗裏用滾水泡開,送到秀才跟前說:“你喝下去吧,病就會好的。”

秀才見那茶葉在碗中慢慢舒張,露出綠葉紅鑲邊,染得水色黃中帶紅,如琥珀一樣光亮,清澈見底,芬芳飄溢,一股帶有桂花的清香味鑽心透肺,人就感到舒服。他啜了幾口覺得那茶味澀中帶甘,立時口中生津,香氣回腸,“咕咕”發響,腹脹漸漸消退,人也不感到煩躁了,精神更是爽利起來。秀才連忙起身,向老方丈拜了三拜說:“多承老方丈見義相救,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地修整廟宇,重塑金身!”

秀才在廟裏歇息了幾天,便告辭了老方丈及眾和尚,又上路赴京趕考去了。

果然不久,秀才金榜題名,得中頭名狀元。皇上見他人品出眾,才華過人,當即招為東床駙馬。按理說,秀才身居高官,又招為皇婿,應該春風滿麵,喜氣洋洋才是。可是,狀元雖日夜有美麗的公主相伴,還是悶悶不樂,似有心事重重。

一天上朝,皇上見他緊鎖雙眉,便問他為何這樣?狀元把趕考落難,老方丈如何搭救的事一一作了稟告。皇上見他欲往武夷山謝恩,便命他為欽差大臣前去視察。

一日,狀元一行人離開了京城。隻見狀元騎著高頭大馬,隨從前呼後擁,一路鳴鑼開道,忙煞了沿途驛站官員。那武夷山的老方丈接到快馬通報,忙召集廟裏大小和尚焚香點燭,夾道歡迎,恭候欽差大臣親臨視察。

行行走走,走走行行,狀元威風凜凜來到武夷山天心廟前,一見老方丈,立即下馬,上前拱手作揖道:“久違!冬違!

本官特前來報答老方丈大恩大德!”

老方丈又驚又喜,雙手合掌地打量著狀元說:“狀元公休要過謝,救人乃貧僧本德,區區小事,不必介懷。”

在寒暄中,狀元問起當年治病的事,說要親自去看看那株救命的神茶。

老方丈點頭從命,領著新科狀元從天心岩南下,過象鼻岩到山腳,再向西行,走進一條幽深的峽穀,隻見九座岩峰像九條龍盤繞在溝壑峭壁之間,穀裏雲霧漫漫,澗水淙淙,涼風簌簌,坡上岩下那一片片、一層層的茶樹在風裏吐芳流香。

狀元陶醉在天然的景色裏,深深地吸了口氣,又見陡峭的絕壁上還有一道小石座,座裏長著三株丈四尺高的大茶樹。樹幹曲曲彎彎,長滿苔蘚,樹下泉水滴滴,土黑而肥潤,又濃又綠的葉片,吐出一簇簇的嫩芽芽來,在陽光下閃著紫紅的光澤,煞是逗人喜愛!絕壁上還有一道岩縫,輕風薄霧就從縫裏徐徐吹拂茶樹,真是天生地造的巧呀!

老方丈看狀元驚歎不已,就說:“這裏名叫九龍窠。當年狀元因食生冷之物,犯了鼓脹病,貧僧就是取這半天腰的茶

葉,泡湯給狀元飲服的。”

狀元興味更濃,在九龍窠瀏覽到日頭偏西,回到寺裏,又聽老方丈講起這三棵大茶樹的古老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這茶種是晶亮晶亮的,是武夷神鳥從蓬萊仙島銜來的,丟在九龍窠的岩壁土上,就長出了這三棵綠油油、粗壯壯的茶樹。因為它高呀,高高地長在雲霧繚繞的半山腰上,每年陽春,廟裏就打響鍾鼓,召集山猴來開山果會。給每個猴子穿上紅衣紅褲,讓它們爬上絕壁,摘下茶葉來製好。有人病了,就施贈三五片泡湯,喝下去病就好了。因為叫不出樹的名字,山裏的人就稱它為“茶王”。

狀元聽了哈哈大笑,對老方丈說:“如此神茶,能治百病,請老方丈精製一盒由本官帶京進貢皇上,何如?”

老方丈連連應承。此時正值春茶開采季節,第二天老方丈高興而隆重地披上四十二條紅袈裟,點起香燭,擊鼓鳴鍾,召來廟裏大小和尚,按職稱穿上條數不同的紅、黃、赭各色袈裟。侍者端過茶盤,盤裏裝著香菇、木耳、金針等六碗齋菜和酒飯,由老方丈領頭,後跟首座和尚、都監、糾察、臨院、府寺、知客、維那、悅眾和清眾等大小和尚。有托香爐檀香的,有端茶具的,有拿拂塵的,有提燈籠的,排成一隊,魚貫而行,浩浩蕩蕩地列隊來到九龍窠。焚香點燭,鍾鈸齊鳴,和尚們合掌念經,唱起香讚,由老方丈帶頭,左三步,右三步,對茶樹上香禮拜,在煙火繚繞中大家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就開始采起茶來啦!

采過茶葉,老方丈回到廟請來最好的茶師,用最好的茶具,將茶葉精工製作以後,裝入特製的小錫盒裏,由狀元用一方絲帕小心包好,藏在懷裏。此後,狀元差人把天心廟整修一番,又塑一個金身菩薩,便打馬回京去了。

狀元到了皇宮,見宮廷一片忙亂。一打聽,才知是皇後患病,終日肚疼鼓脹,臥床不起。請遍了京城名醫,用盡了靈丹妙藥,都不見效,急得皇上和大小宦臣坐立不安。狀元見這情景,就把那包茶葉呈到皇上麵前,奏道:“小臣從武夷山帶回九龍窠神茶一盒,能治百病。敬獻皇後服下,準保玉體康複。”

皇上接過茶葉,鄭重地說:“倘若此茶真能顯靈,使皇後康複,寡人一定前往九龍窠賜封、賞茶。然而皇後喝了茶後身體果然康複。

古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因為朝廷政事很多,皇上隻好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由他親自帶往武夷九龍窠,以

示皇上光臨。

崇安衙門官員,武夷和尚道士,聽說狀元代表皇上親臨九龍窠,紛紛出來迎候,老百姓也趕來看熱鬧。十裏山路上人聲鼎沸,九龍窠裏熙熙攘攘,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半天腰上那三株大茶樹罩在一片煙火裏,卷起了葉子,驚得狀元急忙從籠車裏取出大紅袍,命一名樵夫爬上半天腰,把大紅袍蓋在三株茶樹上。說奇也真奇,等煙消火滅時,掀開大紅袍一看,三株茶樹已變得滿樹通紅了。有人說這是煙熏火烤的,也有人講這是大紅袍染的呢!

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止鐫刻了“大紅袍”三個紅豔豔的大字。漸漸地,不少遊客茶商慕名而來觀賞,貪心的皇上怕有人奪走茶王,就派了專人看守,還下了道聖旨,要大紅袍年年歲歲進貢朝廷。

從此,大紅袍就成了珍品,成了“茶中之王”,與武夷的碧水丹山一起馳名於天下了。

17、白毫銀針

白毫銀針產於福建省福鼎、政和兩縣,故又名政和白毫銀針,是全國白茶之魁首。曆史記載宋代已納為貢品之一,古時,民間也有在茶農之間流傳頗廣的說法,就是“嫁女不慕富豪家,隻問茶葉與銀針”,可見白毫銀針的珍貴之處。

在閩浙交界政和縣,至今流傳著一個關於“銀針”茶的動人傳說。

說不清是何年何代了,那時候,政和這一帶地方還是一個十分荒涼偏僻的所在,七山八凹,散亂地住了些農戶人家。俗話說,山高皇帝遠,隻要風調雨順,山裏人靠一身力氣,勤耕苦織,粗茶淡飯,倒也能夠將就。

可是,有一年老天爺變了臉,春雨不下,夏風不發,到秋天又吹起火燒風。這一旱整整旱了個三百六十五天。田幹了,河涸了,莫說收成,就連吃的水也難找到了。再加上瘟疫四起,死人無數。看到這個情景,老輩人都難過地說:“老天爺要收七山八凹的人了,趕快逃活命去吧!”就這樣,逃的逃,死的死,留下的人也多是病魔纏身。七山八凹連一聲雞啼也難聽到了。

苦日月難熬啊!山民們都盼著哪一天有“福星”降臨,替苦難的人們禳災解難。就在這時候,人們紛紛傳說,在那東方雲遮霧擋的洞宮山上有一口龍井,龍井旁長著幾株仙草。隻要采得仙草,揉出草汁,不但能治百病,而且將草汁滴進田裏田水滿,滴到河裏河水流。要救七山八凹的人,除非采得仙草來。

於是,有些勇敢的小夥子打起背囊,帶上幹糧,朝著日頭升起的方向,去尋找那洞宮仙草了。

可是,隻見有人去,不見有人回,看來這洞宮仙草難找啊!山民們的心沉下去了。

那時候,在鐵山侖有一人家,父母早亡,隻有兄妹三人,靠開山打獵為生。大哥誌剛,是個烈性漢子,一斧頭能砍斷碗口粗的榛子樹。二哥誌誠,雖然文靜,卻射得一手好弓箭。三妹誌玉,既學到了大哥的刀劍武藝,又學到了二哥的射箭本領,是個出眾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