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城裏的選缸坡,有家茶館,先生是個博學多才的老人,姓蔡名明源,性情豪放,待人至誠,結交了不少朋友。他認為,“真心方有友”,在他的客廳裏高懸“心交”二字。萬鬆古刹賢宏和尚就是他的摯友,經常來往,品茶聊天,吟詩作畫,不到興盡不散。一天,明源過江來萬鬆古刹會賢宏和尚。古刹坐落在萬鬆懷抱之中,山風過時,碧波萬頃,鬆濤陣陣。他徒步登山,進了山門,兩個老友見麵,不知有多高興。小和尚捧上茶來,他們便從“茶”談起。賢宏和尚本有喝茶的嗜好,一提到茶便津津樂道:
“你曉得九龍茶嗎?福建的九龍江畔,產的是九龍紅茶,暢銷南洋,馳名中外;江西的九龍山上,產的是九龍青茶,這茶由官商經辦,大多供宮廷受用,飲來先苦後甘,大有清神醒智之功哩!”
他們從九龍茶談到杭州的龍井茶,又談到八百裏洞庭的君山毛尖……。
談呀談,一直談到茶清水淡,明源才說起來意:
“我今日是特來向禪師辭行的,不才想到閩廣遊學,增些見識,不知禪師有什麼需我代辦的事?”
賢宏略一思索,回道:“有便帶些九龍茶來。”
明源滿口應承,兩位老友就此分了手。
誰知明源一去就是十八年,去時兩鬢烏黑,歸時白發如霜,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這些年,他十分想念好友,回到贛州,放下行李就前往萬鬆古刹。
賢宏和尚聽了小和尚稟報,急忙迎出門來,老友久別重逢,分外親熱,攜手步入方丈。賢宏和尚當即設下素宴,為明源洗塵,二人各敘別後情況。明源隻談出外遊學所見所聞,不提十八年前應允的諾言,賢宏和尚便問道:
“不知賢弟路過九龍山,有沒有品嚐名茶?”
“看我高興的,不是禪師提起,險些忘了。茶葉我已隨身帶來。”說話間,他從衣袋裏取出一個小紙包,打開三六一十八層包紙,才現出十八片茶葉,雙手捧在賢宏和尚麵前:
“茶葉雖少,心意至誠,請禪師收下。”
賢宏一見這點茶葉,心裏頓覺不悅,心想:數十年知己,隻送我十幾片茶葉,虧你拿得出手!但出家人涵養好,也不計較,接過紙包,隨手擱在桌上,並不道謝。
客人走後,賢宏和尚把那包茶葉擲進字紙簍,進後殿打坐去了。小和尚燒廢紙時,發現一包茶葉,揀了起來,放到櫥中。
賢宏和尚也不回訪明源,兩個老友之間有了隔閡。
一天,廟裏茶葉用完,小和尚拿出那一小包茶葉,沏了一壺,送到老和尚麵前:
“師父,請用茶。”
賢宏揭開茶碗蓋,一陣醉人的清香撲鼻而來,沁人肺腑,隻見從碧青的茶水中旋起一縷白霧般的水汽,當中似有一位妙齡女子隨著冉冉升騰,漸漸消隱。賢宏見了,半晌回過神來,不由拍案稱奇,這茶葉非同一般呀!他屏聲息氣,雙手捧起茶來,呷了一口,頓覺滿口生津,神爽心怡。急忙叫來小和尚問道:“這神茶是哪裏得來?”
小和尚說出這是他丟棄的十八片茶葉。賢宏和尚後悔莫及,仰天長歎一聲:“唉!我錯怪了老友。”
當夜,老和尚登門負荊請罪,明源毫不計較,二人重歸於好。喝著茶,老和尚問道:
“這等神茶,不會是你自己攀上南天門,到禦花園采摘的吧?”
明源這才頷首拈須,說出了一番經過:
“十八年前,我路過九龍山,為了給你買茶葉,繞道去九龍村,忽聽得路邊有嬰兒啼哭之聲,循聲找去,見涼亭裏放一繈褓,旁邊一個漢子在輕聲抽泣,我上前問他為何丟棄嬰孩,他回說災荒連年,青茶歉收,一家人難以糊口,偏偏這時又添一口,實在無法養活,隻好出此下策。
我聽了怦然心動,讀聖賢書的人,怎能見危不救?於是掏出一錠銀子給那漢子,囑咐他買些糧食糊口,添些農具、肥料,種好茶葉。
那漢子聽了,‘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磕頭,我慌忙扶起他來,他指著不遠處的茅舍,要我進去歇息。當時為了趕路,我謝絕未去,抱起地上的嬰孩一看,倒也長得五官端正,眉清目秀,便交給那個漢子,要他好生撫養。
這次我返回故裏,路過九龍山,想看看那茶農日子過得如何,也為了給禪師買幾斤好茶,又繞道去九龍村。尋到那漢子的茅舍,一進柴門,茶農便認出了我,一家人歡喜若狂,把我按在上座,一個年輕女子走到我麵前,倒身便拜,口稱:‘恩公在上,請受小女子一拜。’原來這就是當年那個女嬰。茶農還說,他每年給我留下一包最好的穀雨茶,一年盼不來,兩年盼不來,足足盼了十八年,留下了十八包茶葉,要我帶回贛州。接著,茶娘雙手捧著一小包茶葉,誠懇地說:‘請恩公收下這十八片茶葉。’
我暗暗感到奇怪,既然有十八包好茶相送,為何又來這十八片茶葉呢?便問他們,這是什麼茶?
那茶農回答:‘聽上人傳說,用童女之心烘製的茶葉,清香不散,最為珍貴。因此,我每年都將開春第一芽新茶,在女兒心窩烘製,十八年,才存下這十八片茶葉,數量雖少,是我一家人的誠心,請您老收下。’
我聽了甚為感動,當即收下這十八片茶葉,將那十八包好茶送那姑娘備辦嫁妝。”
賢宏和尚聽了這席話,很是感動,十八片茶葉雖少,正是明源待友的至誠之心。明源的待友,正如他懸在客廳的兩個字:心交。
這正是:茶女報恩心烘茶,朋友交心留美談!
16、大紅袍
在武夷山天心岩九龍窠旁邊的岩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鐫刻的“大紅袍”三個大字。這裏已成為著名景點,吸引著遠道而來的遊人。隻見懸崖峭壁間有一石罅,生有三株一米高的茶樹。這茶樹倚岩據壁,茹露飲泉,與幽蘭為伴得山水靈氣,所以氣性森然,芳潔迥出塵表,茶的品質超凡人聖,是曆代貢茶中的極品。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大紅袍。
這裏土質優良,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有細泉浸潤終年滴水,因而此茶紅而厚,芽葉微微泛紅,再經製茶師的精工製作,才使其達到衝泡九次而不脫桂香之原味,令品嚐者無不稱奇。大紅袍隻有三棵,產量極少,每年產量不足一公斤,被稱為第一代大紅袍,真是比金還貴,比玉還珍。在2002廣州茶博覽交易會暨第二屆(秋季)優質茶評比大賽上,武夷山母樹大紅袍茶20克拍賣起拍價為3萬元,經過買家的激烈競買,最後以18萬的天價成交。
大紅袍因其產量極少,所以鮮為人知,雖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目前第二代、第三代的大紅袍已可商品化生產,在當地市麵上所能見到的最好的茶則是二代大紅袍,即通過嫁接而生長的茶葉,並且分為若幹等級。
蜚聲中外的“大紅袍”,是武夷山名茶中的珍品。有關它的來曆,民間有幾種不同的傳說。
一
說不清什麼朝代哪個年間,武夷山鬧了一場大旱災,連著三百六十五天沒落過一點雨星星,天幹幹,地旱旱--
山上的草木枯黃了;
田裏的莊稼旱死了;
岩上的流泉幹竭了。
那山裏的百鳥渴得直喘氣,村裏的百姓也餓得直發愁;旱死了莊稼,收不到稻穀,靠什麼來度日呢?百姓們隻好越嶺爬坡地去剝樹皮、掘草根來充饑。可是,沒多久,樹皮、草根也吃完了,餓得人難受呀,隻好挖觀音土來填肚子了。這觀音土,那難吃的滋味就別說了,咽進肚裏又磁實實、鼓脹脹的,不消化哩!於是,人們的肚子便一天天地脹起來了……
再說,山北慧婉村裏有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婆婆,這是個百裏難挑一的好人哪!她沒兒沒女沒老伴兒,一個人孤苦伶仃地過活,還常幫鄉鄰鄉親縫縫補補,洗洗漿漿,大家見她人勤心好,都親熱地叫她“勤婆婆”。
這天,勤婆婆打老遠老遠的山上,好不容易采來了一把綠綠黃黃的樹葉。她又饑又渴,便熬了碗樹葉湯,剛想喝下,忽然門外傳來了一陣“哎喲,哎喲”的呻吟聲。勤婆婆連忙放下湯碗,出門一看,見門口石墩上坐著一個拄著龍頭拐杖的白發老頭,正有氣無力地喘著粗氣--他幹渴得嘴角唇邊都裂開了一道道口子。勤婆婆急忙把老頭扶進了屋裏,端起那碗熱氣騰騰的樹葉湯,送到老人麵前說:“大旱年頭,沒什麼好吃的,這碗樹葉湯,你乘熱喝下吧!”
老頭感激地接過湯,咕嚕咕嚕幾口就喝下了,喝下湯後頓時紅光滿麵,精神抖擻。他笑嗬嗬地舉起手中的龍頭拐杖,對勤婆婆說:“好心的婦人呀,感謝你救了我,老漢沒什麼報答,就把這龍頭拐杖送給你。”老頭說著,就把拐杖遞給了勤婆婆。
勤婆婆看那拐杖,黃溜溜亮閃閃的,龍嘴裏還含著一顆明晃晃的夜明珠呢!真是個無價寶呀!勤婆婆是個實心人,她想:喝碗樹葉湯,怎麼能讓人家還禮呢?
勤婆婆剛想把拐杖還給老頭,老頭像看穿她心思似的,又說:“好心的婦人呀,你在那地上挖個坑,把拐杖插上,再澆碗清水就行啦!它會給你帶來幸福的。”
老頭手一指,勤婆婆頓時覺得有一股清風撲麵吹來,她回過頭一看,啊!白發老頭不在了,隻見一個身穿大紅錦袍的道人駕著一股清風遠去了!直到這時,她才知道自己遇上神仙了!
勤婆婆依照老道人的叮囑,在院子當中挖了個坑,插上龍頭拐杖,又澆上碗清水。第二天清晨,她起來一看,立刻被一種奇異的景象驚呆了:隻見黃溜溜的拐杖已長成一棵綠蔥蔥的大茶樹,滿樹勃發出一簇簇嫩芽芽。晨風一吹,縷縷清香飄蕩,引來了村裏的百鳥,引來了溪邊的彩蝶和山上的蜜蜂,也引來了村裏村外的男女老少。院子裏熙熙攘攘,可熱鬧呢!
勤婆婆熱心招呼大家,把那團團簇簇、亮亮綠綠的茶葉采下來。說奇也真奇,大家一邊采,茶葉一邊長,怎麼也采不完哪!
勤婆婆高興極了,連忙燒熱水,熬了一大鍋濃濃的茶葉湯,分給鄉親們喝。大家喝下茶葉湯,直覺得清香沁脾,蕩氣回腸;肚疼的不疼了,鼓脹的脹消了。人們笑嗬嗬的,樂得勤婆婆也跟著後生們圍著茶樹跳起舞來……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不久,這株神奇茶樹的傳說,就飛到了京城,傳到皇帝的耳朵裏。這皇上可是個狠毒貪心的人呐!在他眼裏,什麼人間的瑤草瓊花,奇珍異寶,都隻能姓“皇”,更何況這株蓋世無雙的神茶呢!
皇上很快就派來了大臣和兵丁,連挖帶搶地把勤婆婆的茶樹移進了皇宮,恭恭敬敬地種在後花園裏。
皇上得到了神茶,不禁喜笑顏開,請來了朝廷的文武百官,舉行了隆重的品茶盛會。一曲笙歌蕩起,宮女翩翩起舞。皇上在樂曲中繞著香氣誘人的茶樹,左看右瞧,右瞧左看,笑得合不攏嘴。忽然,鼓樂大作,呼聲四起,皇上要親自采茶啦!他剛伸出那雙蒼白枯瘦、指甲尖尖的手來,那茶樹卻像有意捉弄他似的,“忽啦啦”地向上長高了一大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