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兒,又都慢慢下沉,就像是落雪花一樣。明宗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的緣故。白鶴點頭飛入青天,是表示萬歲洪福齊天;翎毛豎起,是表示對萬歲的敬仰;黃翎緩墮,是表示對萬歲誠服。”

明宗聽了,心裏很高興,馬上下旨把君山黃翎毛定為貢茶。侍臣的話原是討好帝王,但是銀針茶能“懸空而立”,並且像落雪一樣下沉又上升,倒是極為美觀的。

下麵是兩則關於君山銀針的美麗傳說。

很早以前,洞庭湖屬楚國管轄。當時楚國國都就在現在湖北江陵縣地麵,叫做郢都。國王是個孝子,可他母親卻是個病秧子,請遍京城名醫國手,怎麼診治,太後的病也不見輕。最後,國王隻好叫人寫了幾百張求醫告示,在長江南北到處張貼。

這天,宮門外來了個白胡子道士,自稱能治好太後的病。國王見他長的相貌古奇,一臉忠厚知道是個有本事的人。便把他領進後宮,為太後診治。道士為太後看完病回到前殿,對國王說:“大王,太後的病,看來是因飲食不周引起的呀!”

國王滿臉不高興地說:“道長,這話就奇怪了。我身為一國之王,富有四海,太後想吃什麼就有什麼,怎麼會飲食不周呢?”

道士笑了笑說:“大王,請原諒我實話實說。那些山珍海味,熊掌、猴頭、燕窩、魚翅,當然都是上好的大補之物。可好物不可多用,長年累月,光吃這種東西,就難免腸胃受虧,肝火上升,血脈不活,百病纏身。何況太後這樣高齡的老人呢?”

國王不由連連點頭說道:“是這個道理。那太後的病怎樣才能治好呢?”那道士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太後的病,日積月累,已成頑症。加上她年老體弱,更不能操之過急,隻有慢慢調治。”說著,道士從腰間解下來個青皮葫蘆,雙手遞給國王:“大王,藥方就刻在葫蘆上麵,隻要你能照辦,太後的病就會慢慢好起來的。”說罷,就要告辭,國王連忙讓人攔住,要重重賞他,道士擺了擺手說:“別忙,一個月後再說吧。”

道士走了以後,國王拿起那個葫蘆,反複端詳,隻見上邊刻著幾行小字:

“一天兩遍煎服,三餐多吃清素;要想益壽延年,飯後走上百步。”

下邊落款:洞庭道人。

國王看罷,把葫蘆晃了一晃,聽了一聽,裏邊裝的好像是水!就連忙打開葫蘆,湊上去用舌頭尖咂了一咂,頓覺一股清香甘甜,直衝五髒六腑。霎時渾身輕爽,舒服極了,不禁連聲稱讚:“神水,神水!”急忙抱起葫蘆,跑到後宮,向太後報喜去了。

從這天起,國王每天午後,晚上,從葫蘆裏倒出一點水來,燒開讓太後飲用。一日三餐,不動腥葷。無非瓜果蔬菜下飯。每頓飯後,又讓宮女們攙著太後,到花園裏轉悠轉悠。

就這樣,過了二十多天,太後的病疾果然輕了不少!母子倆高興極了。可是,那葫蘆裏的神水卻越來越少,眼看就要見底了。太後又發起愁來,國王想了想說:“母後不要著急,我去找道士再要些就是。”

太後說:“你到哪裏去找他呢?”

國王說:“這不要緊,他這葫蘆上刻著‘洞庭道人’,我就到洞庭去尋他好了。”

次日一早國王登殿,就向文武大臣們說,自己要親臨洞庭,尋找道士。下邊走出令尹,說道:“大王,你為太後治病,不惜跋山涉水,親下洞庭,當然很好。可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呀!這樣吧,讓老臣替你走上一趟,大王覺得怎樣?”

令尹說罷,大臣們都說這個辦法不錯,國王也就同意了。

當時的令尹,就好比後來的一品宰相,朝廷內外,數他的官兒大。第二天,令尹就帶上五百兵丁,裝了些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分乘五隻大船,順流直下,浩浩蕩蕩,日夜兼程,向東進發。

不幾天,船隊開進洞庭湖口。令尹站在船頭,放眼望去,隻見八百裏湖麵,風平浪靜,遠處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湖心深處,影影綽綽現出一個小島。島上綠樹掩映,三兩點紅葉點綴,仔細看去似乎有一片青堂瓦舍,坐落其中。令尹想一想,就讓船隊向小島開去。

這小島便是君山。船隊靠岸以後,隻見山上古木參天,斑竹搖曳,竹林深處原來是一處道觀。令尹命兵丁暫在船上等候,自己帶了隨從上岸。離那道觀還有百十步遠近,有一位白胡子老道,笑嗬嗬地迎出門。

令尹仔細一看,正是那位洞庭道人!便急忙緊走幾步,上前拉住老道的雙手,連聲誇獎:“道長,你真有妙手回春的本領啊!太後自從吃了你的神藥。病疾大為好轉,大王十分感激,命我帶上禮物,前來致謝。順便再向道長求些神水,又要麻煩您了。”

“好說,好說!”那老道客客氣氣地回答,“太後隻要照著我那藥方去辦,自能絕處逢生,去病消災,身體慢慢好起來。”

令尹一年四季悶在京城裏,來到這山青水綠的地方,覺得十分新鮮,便領著隨從,讓一個小道士帶路,殿前殿後,山左山右,四處遊看。他沿著石級,走到後山,轉過山嘴,一陣異香撲鼻而來。隻見前麵閃出兩棵合抱老鬆樹,濃蔭如蓋,遮天蔽日。一汪清水,約半畝大小,池中微波蕩漾,香味就是從池裏飄來的。

陪同的小道士說:“這池子裏水可好了,聞著香噴噴的,喝著甜絲絲的。師傅說,久用此水,不但能祛病消災,還可益壽延年哩!”

令尹聽罷,快步走到池邊,彎下腰去用手捧了一些,咕嚕咽下肚去。覺得滿嘴甘甜清香,餘味無窮。渾身上下十分舒暢。於是回頭問道:“你師傅獻給太後的神水,就是這個吧?”

小道士說:“不錯,就是它呀!”

這時,有個隨從說:“大人,何不將這神水,用壇子裝回去,為太後除掉病根兒,豈不是大功一件麼。”

令尹一想,覺得有理,便當場吩咐隨從,馬上下山,準備壇子,次日上山裝水。

第二天大清早,令尹帶著兵丁,抬上壇子,爬到後山。可等他們來到池邊一看,全都傻眼了!那滿滿的一池神水,隔夜工夫竟被人掏了個淨光,連底兒都露出來了。池子周圍水跡哩哩啦啦,一直通向後麵。令尹低頭一想,明白了大半。他怒氣衝衝地把手一揮,帶著隨從,走下山來,闖進觀內,見了那老道,劈頭就問:“道長,那池子裏的水是你弄走的嗎?”

“不錯。”老道士平心靜氣地說。

“哼哼!”令尹冷笑一聲,又問道,“你就不怕有欺君之罪嗎?”

“哈哈哈!”老道士放聲大笑,“這欺君之罪我沒想到,不過,我還真擔心有欺民之罪哩!”

“你這是什麼意思?”令尹不解地問。

“大人,俗話說,一方水土養活一方百姓,我這觀裏的五百道士,吃的穿的,就全指望每年派出一些人帶上神水,為洞庭周圍四鄉八鎮的老百姓治病消災。百姓們打心眼裏感謝,送來錢財糧米,五百道士才得溫飽。大人把神水全都運往京城,隻不過好了幾家王公大臣,卻使一方百姓受難,觀裏道士受凍挨餓。所以我就連夜吩咐觀裏道士帶上家什,把那池水舀得一幹二淨,全數灑到後山草坡上了。”

令尹氣得臉紅脖子粗,他想了又想,長歎一聲說道:“既然是這樣,也難得你一番苦心。那神水被灑在何處,能不能領我去看看呢?”

老道一聽這話,就喊出幾個道士領路,自己陪著向後山走去。他們剛剛到昨晚倒水的地方,前邊領路的幾個道士,就一齊驚叫起來。原來那草坡上,一夜之間,竟然平地躥出黑壓壓、綠油油的一片小樹,曉風一吹,滿坡飄著一股清香!

令尹急忙走到樹叢裏麵,掐下兩片嫩葉兒,放在嘴裏一嚼,不覺又驚又喜。他眼珠子轉了轉,親自動手掐了一把嫩葉兒,帶著隨從下了山。

剛剛回到觀內,令尹就急忙吩咐道士煎上開水端了上來。他把那樹芽兒往水中一泡,不大一會兒,那水就變得綠瑩瑩的,十分可愛,一股清香,也隨著那縷縷熱氣飄了出來。他輕輕咂了一口,不覺拍案叫絕:“妙哇,這甘甜醇美的味道,真與神水一般呢!”

接著,他讓在場的人,每人一口,都品嚐品嚐。大家喝了之後,都誇讚不已,連連稱奇。

於是,令尹吩咐地方官員,在洞庭周圍的水鄉漁村,征集一百名未出閨閣的姑娘,到君山聽用。又與老道商量,要他從今往後,把這片神樹,經管起來,細心照料,不得出岔。五百道士的吃穿用項,全由地方官府供應。道士想了想,隻得答應下來。

幾天以後,地方官員帶著那一百名姑娘,坐上大船,來到君仙。還沒有靠岸,就有幾十個小道士把事先燒好的熱水,挑到船上,並傳下令尹的話,讓姑娘們先把通身洗得幹幹淨淨,換上專門趕製的紅衣紅裙兒,然後,由小道士領到後山去。姑娘們被分成二十人一組,小心翼翼地走進樹叢下采那片片綠葉。

令尹舉目望去,萬綠叢中,姑娘們紅衣紅裙兒,交相輝映,十分好看。止不住吟起詩來:“萬綠叢中一點紅,采葉人在草木中哎,人在草木中,倒很有些意思,就叫它作茶吧!”

打這以後,才有了茶樹和茶字。不信,把“茶”字拆開,二十人下邊加一個木字,這就是當初令尹看到姑娘們二十人一組,在小樹中間出沒,取下的這個名兒。這個稱呼傳到今天,已經有兩千多年了。

再說,那些采茶姑娘們知道茶葉的珍貴後,誰不想帶點兒回去?可下去坐船的時候,還得把衣服換下來,一點兒也不讓帶,聰明的姑娘們終於想出了辦法,她們悄悄地把茶葉含在嘴裏,帶出君山。那些有錢人一聽說這玩意兒能延年益壽,就爭先恐後地跑到洞庭湖邊,出大價錢,向姑娘們購買。這就是後世人所說的口噙茶的來曆。

從前,君山腳下有個打魚的後生,名叫張順,和母親住在一間小茅屋裏。張順每天清早下湖打魚,然後把打來的魚拿到市上賣掉,買點糧食、油鹽回家。不論嚴寒酷暑,天天都這樣。

有一天,張順在湖裏撒了半天網,連一隻蝦子也沒有撈到。本想多撒幾網再回去,不巧天色驟然變了,隻好收網回去,當他剛剛把網收上船頭,隻見漁網裏有一條活蹦亂跳的金絲鯉魚,眼睛圓溜溜的,像對夜明珠似的閃閃發光;紅嫩嫩的大嘴巴,微微地一張一合,仿佛在和人說話;嘴角上還有兩根短短的肉須須,配上一身金紅金紅的鱗片,真像個披著金紅鎧甲的武士。

張順高興極了,他八歲就跟父親下湖打魚。可從還沒見過這種金絲鯉魚呢。他把鯉魚輕輕地放進水盆,槳也忘記劃了,喜滋滋地坐在艙裏看著它。

不知不覺,一陣南風吹來,把他的漁船正好吹到嶽州城的南陽坡。張順走進城,打算買點米回去,可是,除了這條金絲鯉魚,再沒有什麼了。他捧著魚盆在糧店門口走來走去,一時拿不定主意。許多人都想買他的金絲鯉魚,有人願出十串錢,還有人願出二十串錢。後來有個財主拿出五十串錢,在張順的眼前晃了幾下,說:

“看你這可憐的樣子,我就多出點吧,給你五十串錢,總沒叫你吃虧吧。明天你就可以拿出四十串去放債,往後吃利息就夠了,再也不必去幹那風浪裏的買賣了。”

那財主裝出大慈大悲的模樣,張順覺得受了極大的侮辱,氣憤地端起魚盆走了。

天色晚了,張順媽媽餓著肚子,站在門口望呀,盼呀,誰知張順口袋空空的,一粒米也沒有買回來。

張順把金絲鯉魚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媽媽。他媽媽含著眼淚說:“兒呀,我們是靠打魚過活的。當然不能放債吃利息!你爺爺在時,借了財主一擔三鬥穀子,打了一世魚,都沒有還清那筆閻王賬呢。我們情願捆緊肚子過日子,也不做那吃人家血汗的事呀。”

她又看了看盆裏的金絲鯉魚,想了想,說:“我聽你外公說過,金絲鯉魚是洞庭龍王的三太子變的,你快些放它回去吧。它的媽媽也會像我盼你回來一樣地著急呢。”

張順聽了媽媽講的正合自己的心意,便端著魚盆,向烏龍嘴的湖灘走去。隻聽遠處湖麵上浪濤洶湧,發出揪人心肺的吼聲。張順站在一汪水裏,把金絲鯉魚輕輕地放在湖裏。它那金紅的鱗片,立刻把一片湖水都映紅了。

說也奇怪,它好像舍不得和張順分手似的,老是在他麵前搖頭擺尾地遊來遊去。它那小嘴巴仿佛在說:感謝你呀,我的好朋友。忽然,它從嘴裏吐出一顆溜圓溜圓、晶亮晶亮的珍珠,那一閃一閃的亮光,叫人眼睛都發花了。

張順把這顆通明透亮的珍珠帶回家裏,霎時間,把那又矮又黑的茅屋照耀得像天一樣亮堂了。夜裏張順醒來的時候,隻見那顆珍珠還在手裏閃光。他想:這一定是顆寶珠。他高興得再也睡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