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老,簍中是何物,為何如此幽香?”
長老遞過竹簍,微微一笑。
知縣見簍中盡是翠嫩茶芽,感到驚奇,又問道:“此茶為何這般幽香?”
長老笑著回答:“客官沒聽說過高山出名茶嗎?”
三人邊說邊走,不覺來到了雲穀寺。紅牆綠瓦的雲穀寺,鬆杉掩映,山泉丁冬,這是深山裏的一座幽靜禪院。慧能長老進了山門,徒弟司清和尚接過茶簍,長老領著知縣走進禪房,席地而坐,司清和尚提了一把青銅水壺進來,長老親自動手泡茶敬客。知縣一看,這茶葉每片長約半寸,綠中略帶微黃,色澤細潤光亮,尖芽緊偎葉中,好像雀舌一般;芽端布滿了絨細的白毫,葉芽下還托著一小片金黃色的葉。等沸水衝泡下去,隻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後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頓時幽雅清香充滿禪房。熊知縣看得目瞪口呆,好久才清醒過來稱讚道:“真是山中珍品,世上神奇之物。”
“客官請用茶。”長老端起細瓷茶杯讓道。
熊知縣雙手接過茶杯一邊細細品嚐,一邊問道:“請問長老,這茶叫何名稱?”
長老喝了一口茶,微笑道:“這茶乃黃山特產,名叫黃山毛峰。因為茶樹長在高山之上,終年雲蒸霧繞,所以又叫黃山雲霧茶。相傳當年神農氏到黃山嚐百草,不幸中毒,黃山山神急令茗茶仙子聖水衝泡雲霧茶,獻給神農飲服解毒。神農十分感激,離山時便把白蓮花寶座送給茗茶仙子留作紀念。從那以後,黃山毛峰衝泡時便出現白蓮奇景了,據說這就是茗茶仙子得到的寶座雲朵。”
長老說得津津有味,熊知縣聽得如癡如醉,二人談得十分投機。從黃山珍奇說到天下大事,長老無一不知,熊知縣心中十分敬佩。
熊知縣在雲穀寺住了數日,遊罷黃山,一日清晨帶著書童來向長老告辭。臨行時,長老贈送熊知縣一包黃山毛峰和一葫蘆黃山泉水,並囑咐道:“黃山毛峰隻有用黃山泉水衝泡,才會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再三拜謝,辭別了長老,回到了黟縣。
熊知縣剛回到縣衙,就有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二人相見暢敘友情。熊知縣命書童衝泡黃山毛峰招待同窗,隻見沸水衝泡下去,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後就直線升騰約一尺光景,又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頓時幽雅清香蕩滿屋內,把個太平知縣看得目瞪口呆。
熊知縣叫書童拿出慧能長老贈送的黃山毛峰,分了一半送給太平知縣,說道:“年兄,這是黃山神茶,你我共同分享吧。”
太平知縣大喜,收下了黃山毛峰茶,立即告辭而去。上快馬進京,一心向皇帝邀功請賞。不一日來到京城皇宮門外,下了馬請門官稟奏皇帝:“太平知縣特來向陛下敬獻仙茶。”
門官連忙鄭重報奏,於是皇帝傳旨下來,叫太平知縣獻茶。那太平知縣來到金鑾殿,獻上黃山毛峰,又奏明開水泡茶時會出現白蓮奇景。皇帝聽了喜形於色,太平知縣洋洋得意,等著加官領賞。這時,早有宮女遞過茶杯、水壺,太平知縣滿心歡喜,連忙衝泡毛峰茶。哪知開水衝入茶杯,隻見茶葉上下沉浮,並不見白蓮奇景。皇帝在龍案之上雙手一按,大怒道:“為何不見白蓮奇景?小小知縣,竟敢欺君!”
太平知縣嚇得冷汗直冒,渾身發抖,慌忙雙膝跪下,戰戰兢兢地說道:“啟奏萬歲,這茶乃是小人當年同窗好友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實在不幹小人之事,乞望萬歲寬容。陛下將熊知縣傳進京來就知分曉了。”
皇帝聽了,傳旨命黟縣知縣熊開元晝夜兼程火速進京。
熊開元接到聖旨,一路上馬不停蹄,入不歇息,趕到京城,來到金鑾殿上拜見了皇帝。皇帝一言不發,衣袖一揮,左右禁軍便上來要綁。熊知縣挺立殿上,伸手擋住禁軍叫道:“慢來!”又回身說道:“啟奏萬歲,小人犯了何罪?”
這時皇帝拋下黃山毛峰,怒氣衝衝地說:“這乃山嶺野物,你卻讓太平知縣拿來進貢與我,謊稱衝泡時會出現白蓮
奇景,你犯了欺君之罪!”
熊知縣這才恍然大悟,想到自己一片真心對待太平知縣,誰知他卻貪圖高官厚祿,反而陷害自己,心中十分憤慨。但他來不及思考這些,隻是胸有成竹地向皇帝奏道:“啟稟陛下,黃山毛峰茶素質清高,不肯迎合濁流。隻有那聖潔的黃山天泉,才能與它融合一體,衝泡時才有白蓮奇景出現。京城混濁的井水怎配得上這仙茶呢?若陛下準小人去到黃山取來泉水,定會出現白蓮奇景。如若不實,小人聽憑懲處。”
皇帝聽了,說道:“既然如此,準你一月假期,命你即去黃山取來泉水麵試,若是再無白蓮奇景出現,滅你九族!”
熊知縣於是脫下官袍玉帶,換上青衣布帽,離開京城,往黃山雲穀寺趕來。見了慧能長老,便將太平知縣獻茶,自己遭到誣陷的事細細說了一遍。長老聽了,心中十分不平,又勸熊知縣不必擔心。說著,把熊知縣帶到寺院後一棵古鬆下的泉水邊。這時,太陽剛躍出雲海,就見一葫蘆從山泉中飄蕩而來,長老於是接在手中,對熊知縣說道:“這是山中珍泉。葫蘆裏盛的是聖泉峰下的清泉,你帶上這葫蘆泉水,就可以上京交差了。”
熊知縣望著長老,眼中淚花翻滾,再三向長老拜謝。長老扶起熊知縣,遞過葫蘆和黃山毛峰茶道:“不必謝了,我們後會有期。”
熊知縣這才一步一回首,慢慢下山去了。
熊知縣來到京城,皇帝傳旨進宮。金鑾殿上文武百官站立兩邊,殿下布滿了刀斧手。熊知縣一手提著葫蘆,一手拿了黃山毛峰茶,從容上了大殿。皇帝笑道:
“小小知縣果不失信,快快泡茶看來。”
早有宮女將熊知縣手中的葫蘆取去燒水,不一會兒又呈上開水和玉杯。熊知縣將黃山毛峰茶放進玉杯,把聖泉沸水衝泡下去。隻見熱氣繞玉杯周圍轉了一圈,轉到杯中心後就直線升騰一尺高,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再慢慢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頓時幽雅清香充滿金鑾殿內。見了這般奇景,皇帝看得笑眯了眼,百官齊聲祝賀皇上洪福齊天。皇帝心中十分高興,便對熊知縣說道:“孤王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說罷,起身退朝。
熊知縣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說不清是什麼滋味。他既喜又惱,喜的是黃山毛峰茶重現白蓮奇景;惱的是這滿朝文武一個個對皇帝奉承拍馬,一副趨炎附勢的醜態。熊知縣心情沉重,回到驛館後,心中感慨萬端,暗自語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決心隱居。
熊開元離開驛館,直奔黃山而來,不一日到了雲穀寺。慧能長老熱情接待他,二人推心置腹,談到五更。從此,熊開元便和慧能長老一起,在雲穀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誌。
如今蒼鬆入雲,修竹夾道的雲穀寺下的路邊,有一檗庵大師的塔基遺址,相傳就是正誌和尚的墳墓。
8、太平猴魁茶
一
太平猴魁產於黃山市黃山區太平湖畔的猴坑一帶,境內最高峰鳳凰尖海拔750米。這裏依山瀕水,林茂景秀,湖光山色交融映輝。茶園多分布在25~40度的山坡上,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這裏年平均溫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1650~2000毫米,土壤多為千枝岩、花崗岩風化而成的烏沙土,土層深厚肥沃,通氣透水性好,茶樹生長良好,芽肥葉壯,持嫩性強。當地茶樹品種多是分枝稀、節間短、葉片大、色澤綠、茸毛多的品種,適製猴魁的良種資源。太平猴魁為茶之極品。
猴魁的得名,據說緣起是在清末,南京太平春、江南春等茶莊,紛紛在太平產區設茶號收購茶葉加工尖茶,運銷南京等地。江南春茶莊從尖茶中揀出幼嫩芽葉作為優質尖茶供應市場,獲得成功。猴坑茶農王老二(王魁成)在鳳凰尖茶園,選肥壯幼嫩的芽葉,精工細製成王老二魁尖。由於猴坑所產魁尖風格獨特,質量超群,使其他產地魁尖望塵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1912年在南京展出,榮獲優等獎。1915年又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膺一等金質獎章和獎狀。從此蜚聲中外。
這隻是一種說法,提起猴魁茶的來曆,民間還流傳著不同的說法。
傳說古時候,在風景秀麗的黃山,居住著一對白毛猴。有一年,它們生了一隻小毛猴。老猴對小猴非常疼愛,經常帶著小毛猴在黃山的各個山峰覓食嬉戲。後來,小毛猴逐漸長大,獨自外出玩耍,到了黃山北麓的太平縣境內,平地上突然起了雲霧,使初次外出玩耍的小毛猴迷失了方向,沒有再回到黃山。
小毛猴沒有回黃山,急壞了老毛猴。它們一個下山來尋找,一個留在黃山守候家門。一天、兩天、三天……老毛猴跑遍了整個太平縣都沒有找到。由於尋子心切,勞累過度,老猴病死在太平縣東北方向的一個山坑裏。
就在這裏住著一個老漢,名叫王老二。老漢是個善良淳厚的人,他以采野茶和藥材為生。一天,老漢上山采茶,忽然發現白毛猴死在山坑。他心地善良,就把毛猴移到山岡上,用雙手挖了個坑埋葬了,並用山石壘了個墓基,挖來了野茶棵和山花栽在墓的四旁。當老漢埋好準備離開時,忽然間出現了講話聲。老漢四處張望,不見有人影。再細聽,分明有人在對他講話,說:“老伯,您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謝您……”老漢仍不見說話的人,這事也就沒有放在心上。
第二年春天,老漢又到這個山岡采茶,發現山岡變了樣:墓地旁及整個山岡都長滿了綠油油的茶棵,棵棵枝壯葉茂。老漢心想:“不見有人來種茶,哪來的這麼多好茶棵呢?”突然,老漢又聽見山間有人在對他說:“這些茶樹是我送給您的,您好好耕作,將來就可以不愁吃不愁穿了……”此時,老漢才明白他頭年埋葬的毛猴不是一般的猴,是一隻神猴,一定是這隻神猴賜給他的。從此,老漢有了一塊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去翻山鑽刺采野茶了。
為了紀念神猴,感謝神猴賜茶,就把神猴墓地的山岡叫做猴岡。把自己住的山坑叫做猴坑,把從猴岡采製的茶葉叫做猴茶。
二
山東濟南府有一間小小的茶葉店,主人陳氏,丈夫早年亡故,隻有一個獨子,名叫魯義,母子倆相依為命。
陳氏為人熱情、厚道,她的茶葉生意越做越好。一天,她把魯義叫到跟前,說:“兒啊,聽人說,安徽池州、太平一帶的茶葉有名,你何不去安徽買些來,我們好做生意。”魯義向來對老娘十分孝敬,連忙說:“孩兒遵命!”陳氏好不高興,立即變賣了金銀首飾,加上平日的積蓄,湊足了二百兩銀子,千叮嚀萬囑咐,送魯義上了路。
魯義拜別老母,離了濟南府,一路曉行夜宿,往安徽而去。一天,走到一個險要去處,但見一片古老森林,無邊無際,陰風嗖嗖。魯義正有幾分害怕,忽聽一聲吆喝,從樹林裏“騰”地跳出幾個人來,一個個臉上塗得漆黑,手中握著大刀,凶神惡煞地攔住了去路。魯義自出娘胎以來還沒經過這個架勢,嚇得三魂掉了兩魂,大叫一聲昏了過去。
待魯義醒過來時,包袱衣物被搶劫一空,二百兩銀子未留下分文。莫說茶葉買不成,就連吃飯的錢也沒有了,怎麼回去見那苦命的母親呢?魯義好不傷心,他解下腰帶,往樹上一掛,淚流滿麵地說:“娘啊,娘,孩兒對不起你呀!”說完一狠心,將腰帶往頸上一套……
這時偏偏腰帶“哢嚓”一聲斷了。他睜眼一看,見麵前站著一位白須、白眉的老和尚。老和尚問道:“你年紀輕輕,為何走此絕路?”魯義於是把奉老母之命到安徽買茶葉,不幸路遇強盜的事說了一遍。老和尚將拐杖往東南方向一指,說:“你不必憂慮,那邊有善人相助。”說完,突然不見了。魯義甚為奇怪。
原來那和尚是光仁寺的妙真大師,早已得道升天,今天正好神遊此處,見魯義要自盡,特意前來相救,並給他指點了生路。這些,魯義當然是不知道的。
卻說魯義按照老和尚的指點,登上了螞蟻嶺,隻見一個小和尚早在那裏等候,說:“貴客光臨師傅有請!”魯義想起了老和尚“自有善人相助”的話,跟著小和尚走進了一座寺廟,廟裏的妙明和尚親自離座來迎接。原來,妙明和尚得到師傅妙真大師托的夢,要他某日在螞蟻嶺迎接一位上山的貴客,因而特地派小和尚將魯義接進了寺廟。
妙明和尚親自作陪,以禮相待並安慰他說:“出家人以慈悲為本,如先生決意去做茶葉生意,貧僧願資助你二百兩
銀子。”魯義一聽大喜,當即叩謝,在廟裏留宿一日。
第二天一早,魯義告別了妙明和尚,動身往太平鎮去。黃昏,來到太平鎮附近的劍劈山下,突然狂風驟起,大雨傾盆。他隻好站在一家茶店的屋簷下躲雨。眼看著大雨下個沒完沒了,天又漸漸黑下來。魯義身上帶著銀子,怕出意外,想找個地方歇宿,便敲開了這家的門。
開門的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魯義施禮道:“大嫂,我是外地過路之人,天色已晚,特來借宿,明日一早即刻登程。”大嫂一聽,麵有難色,說:“先生,很對不起,我們孤女寡母的,實在不便,請另找他家吧!”說完,“咣當”關上了大門。
此時依然大雨傾盆,行動不得,魯義想了想,決定在這屋簷下暫過一宿,明日再作理會。
半夜時分,突然屋內隱隱傳來哭聲,牽動了魯義的情思,想到自己途中遇盜,差點喪命,方知人世間還有這許多苦事,“唉!”他不禁長歎了一聲。這一聲長歎卻驚動了一個人。誰?大嫂的女兒。
原來,這家大嫂田氏是個寡婦,有個獨養女兒叫做侯魁,年方一十六歲。長得窈窕清秀,溫柔賢惠。不料被當地羅財主的四少爺看中,立逼成親。田氏想想自己勢單力薄,不覺傷心起來,母女倆在這風雨之夜抱頭痛哭。魯義一聲長歎,驚動了侯魁,她透過門縫朝外一看,見這位過路客人還縮在屋簷下,就產生了惻隱之心。隻是家裏沒一個男人,實在不便,也隻好把他拒之大門之外了。
第二天天亮,侯魁打開大門,見這位客人挨過一夜的風雨,臉色蒼白,渾身打顫,心裏委實過意不去,便邀他進來。此時雨還在下著,也不便趕路,魯義隻好進去暫息一時。
田氏給他泡了一杯熱茶,還端了一些點心。問起,才知這位客人是來太平鎮買茶葉的。母女倆見他舉止莊重,忠厚老實,也就很客氣地留他在家吃飯。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當魯義要離店趕路的時候,田氏卻突然得了急病,肚腹絞痛,嘔吐不已,把個侯魁急得手腳無措。魯義見狀,不忍離去,連忙幫著找醫生就診,並留在店裏照料。幾天過去,請醫抓藥,不知不覺把二百兩銀子全花光了,而田氏的病卻仍未痊愈,怎麼辦呢?救人救到底啊!魯義想:惟一的辦法,隻有回光仁寺去,向妙明和尚再借點銀子,一來可治好田氏的病,二來也好買了茶葉回濟南府去,免得母親掛念。
魯義向侯魁講了自己的打算,便返身回到光仁寺,把救田氏的情況跟妙明和尚說了一遍。但借銀一事卻怎麼也說不出口來,妙明和尚早看透了他的心事,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先生不必介意,貧僧再助二百兩紋銀,買了茶葉也好早日歸去。”魯義驚喜萬分,深深感謝這位大慈大悲的菩薩。
卻說田氏在魯義的真心幫助下,身體果然一天天好了起來。這一來,田氏母女對魯義自有說不出的感激,尤其是侯魁,心裏早生愛慕之心,花了那麼多銀子,連茶葉也沒買著,總不能讓他空手回去呀!怎麼辦呢?侯魁想啊想,想起了“一線天”懸崖上的望雲針仙茶。
原來,當年侯魁的父親侯忠是個攀山摘茶的好手。光仁寺的妙真大師聽說他為人樂善好施,給他托了個夢,告訴他後山上一線天的峭壁上有幾棵長了百年的望雲針茶,每日可摘到十幾片,焙幹以後,開水一衝會冒起一縷青煙,還能顯出自己親人的身影。這種茶能醫百病,喝了它長命百歲。侯忠按照妙真大師的指點,每日越嶺攀崖,采摘仙茶嫩尖,焙幹收存,不料被財主知道了,以討債為名,搶走了侯忠焙好的仙茶,還逼他冒雨上山崖采茶,結果摔死在劍劈嶺下。
上一線天的山路,現在隻有侯魁一個人知道。為了報答魯義的恩情,侯魁以照應母親為名,一再挽留魯義,暗裏卻冒著生命危險,悄悄攀上一線天,采摘當年父親摘過的望雲針仙茶。就這樣,侯魁終於焙製了兩包望雲針仙茶。當魯義要離開的時候,田氏母女戀戀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臨別時,侯魁淚如雨下,把那兩包珍貴的望雲針仙茶送給了魯義,說:“前些日子多虧你照應,這兩包茶葉請你收下,這是我們母女的一點心意。但不知先生此去何時才能相見!”說完,早已哭成了淚人兒一般。魯義捧著這兩包茶葉,心也碎了。一想到母親還在家裏等著自己,隻得狠狠心,含淚而去。
魯義經過光仁寺,又去拜別妙明和尚。妙明和尚把茶葉打開一看,謔!薄嫩如竹葉,針細若幼芽,色潤純正,清香撲鼻,連聲說:“好茶,好茶,這兩包茶葉,吮吸了侯魁姑娘全身的元氣,凝聚了侯魁姑娘畢生的心血,表達了侯魁姑娘一片深情厚誼,日後自有大用處!”
魯義一聽有這麼珍貴,越發懷念多情多義的侯魁姑娘,不禁長歎一聲:“唉!但不知何日才能重新相見啊!”
妙明和尚說:“你要見侯魁姑娘也不難,我自有辦法。”
說著,取了幾片望雲針仙茶,放進古瓷壺裏,用滾沸的開水一衝,隻見一股青煙從壺裏冒了出來,青煙起處,一位苗條清秀的姑娘出現在魯義的麵前。
魯義又驚又喜,連聲喊道:“侯魁姑娘!侯魁姑娘!”
侯魁姑娘含情脈脈地望著魯義微笑,不覺流下兩行熱淚。魯義正要向前,突然,青煙散去,姑娘的影子也消失了。
魯義急得大聲喊道:“侯魁姑娘。你別走哇。”
妙明和尚在一旁歎了口氣,說:“唉!你再也看不到侯姑娘啦!”
魯義大驚,忙問什麼緣故。妙明和尚告訴他:“自你走後,羅財主的四少爺就去侯家逼婚,侯姑娘至死不從,她登上一線天,口含望雲針仙茶,跳崖自盡了。”
啊!這簡直是晴天霹靂!魯義當即昏厥過去,病倒了。好心的妙明和尚便留他在寺裏調養。
數日之後,魯義漸漸病愈。這時,恰逢朝廷出了一張告示,說皇上最心愛的公主得了一種十分奇怪的病,終日飯不思,茶不飲,雖經各路名醫醫治,仍不見好轉,現貴體日漸消瘦,眼看生命難保。凡有能治好公主病者,即招為東床駙馬,或賜以重金。
妙明即對魯義說:“侯姑娘送你的茶葉,現在有大用處了。”並如此這般地交代了一番。
魯義按照妙明和尚的指點,揭了告示,被帶進了宮裏。一個公公對他說:“你年紀輕輕,也敢來揭皇告?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犯了欺君之罪,定當滿門抄斬!”
魯義說:“我自有仙丹妙藥,管叫藥到病除,請公主一用便知。”
於是,魯義用幾片望雲針仙茶,泡給公主喝,果然一喝便精神大振,再喝食欲大增,三喝貴體康健。皇上龍顏大喜,當即招魯義為東床駙馬,倍加喜愛。
魯義進宮以後,接來自己的老娘。他深深懷念侯魁姑娘,把她媽媽田氏也接進皇宮。還給光仁寺撥了一筆巨款。擴建寺廟,以報當日贈銀之恩。
從此以後,侯魁茶葉便揚名各地,流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