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和他的侍衛們已驚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回過神來歎息一聲說道:“午子姑娘乃是神女茶仙下凡,非凡人所比,看來天意難違,不可冒犯。”說罷便令眾人速速擺駕返回京城。
午子山頂的茶園保住了,午子仙女的傳說被人們一代又一代的傳頌著。據說,每年清明正午時分,人們隻要在當年午子姑娘搭起茶棚的石桌石凳上,擺上泥砂陶壺,紫砂茶杯,生起青岡木炭火,汲來“龍脖子洞”中的泉水,午子仙女將會在你不知不覺中降臨,像當年一樣為你做一次精湛的茶藝表演。當地有不少老人曾有幸觀賞到這一人間奇觀。
為了紀念美麗善良的午子仙女,人們把每年清明前在山頂所采的新茶嫩芽,看做是午子姑娘的化身,取名為“午子仙毫”。在當年午子姑娘搭起茶棚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道觀”,取名為“午子觀”,在她曾跳崖的地方栽滿了白皮鬆,還把午子姑娘跳崖後變成一隻美麗的金鳳凰後飛過的那座山頭,取名為“飛鳳山”。飛鳳山下的那條清澈的小河的源頭,據說就是午子姑娘當年取水的那個“龍脖子洞”,於是人們便把這條小河取名為“頸項河”,後被人們訛傳為“涇洋河”。
5、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有著悠久的曆史。考古證明,信陽種植茶葉源於戰國中後期,距今已有兩千餘年。唐代時,信陽毛尖已成為當時供奉朝廷的貢茶。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8世紀全國有8大茶區,其中淮南茶區就包括皖北和豫南。相傳武則天時因飲信陽茶治好了腸胃病,特賜在毛尖產地車雲山上建千佛塔一座,以彰茶功;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盛讚“淮南茶,信陽第一”。
一
關於信陽毛尖茶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在名茶河南信陽毛尖產地的茶山裏,隨處可以看見一種尖嘴、大眼,渾身長滿嫩黃色羽毛的小鳥。這種鳥叫喚起來可好聽啦,因為它愛蹲茶樹林,愛捉茶樹蟲,茶農很喜歡它。據說,茶山上那棵又高又大的老茶樹,就是這種鳥兒銜來的種子種活的。在茶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這一帶山上本來沒有茶。官府和老財霸占了山林,強迫老百姓給他們開山造地。鄉親們臉朝黃土背向天,日出幹到太陽落,又累又餓,得了一種叫“疲勞痧”的瘟病,死了很多人。
有一個叫春姑的姑娘看在眼裏,急在心頭,她到處奔走,想訪求一位能給鄉親們治病的能人。
一天,春姑娘在彩雲山上遇到了一位采藥老人。姑娘向老人說出了心中的苦衷。老人聽後,歎息連聲,想了一會兒,對姑娘說了一件上輩人講的奇聞:
還是洪荒時期,神農氏曾經跑了很多地方,嚐遍了百草,找到了一種寶樹。這種樹的葉子片片都是寶貝,隻要人們喝了用它煎的湯,便神清目爽、積勞頓消,百病可除。這種寶樹在什麼地方呢?老人也說不準。他隻聽說一直往西南方向,翻過九十九座大山,涉過九十九條大江,便可以找到了。
為了搭救鄉親們,春姑娘曆盡艱難險阻,戰勝重重困難,終於翻過九十九座大山,涉過九十九條大江。也就在這時,她也得了可怕的瘟病,倒在山泉旁了。神奇的山泉水將漂來的一片樹葉送進姑娘口中,頓時,春姑蘇醒過來了,不僅蘇醒了,還覺得神清目爽,渾身是勁呢!姑娘從口中取出那片樹葉,她想,這一定就是那種寶樹上的葉子吧,於是她順著山泉向山上尋去。
果然,在泉水的盡頭大山巔上找到一棵大樹,樹葉和救了她性命的那片葉兒一模一樣。春姑爬到樹上,摘下一粒金晃晃的種子。心想“鄉親們有救了!”姑娘可高興啦,她跳起舞、唱起歌,忘記了一路上的疲勞。
她的歌聲驚動了一位白須銀發的老者——人人敬仰的神農氏。神農氏走到春姑的身邊,捋著胡子把姑娘打量了一番,讚許地說:“你真是一位好心的姑娘。這樹叫山茶樹,種子采下來,必須在十天內播進土裏,才能成活!”
春姑一想,糟啦!我來找寶樹的時候走了九九八十一天,十天內怎麼能送回去呢?便傷心地哭了。
她的淚水感動了神農氏。老人家說:“好姑娘,不要傷心,我給你想個辦法!”
神農氏拿出了他的神鞭,“叭叭”抽了兩個響鞭,美麗的春姑,立即變成了一隻尖嘴巴、大眼、渾身長滿嫩黃色羽毛的小畫眉。
神農對小畫眉囑咐道:“你趕快飛回去,等到茶籽種上露出芽芽時,隻要你忍著不笑,再像剛才那樣傷心地哭一場,你就會變回原來的模樣。”
春姑可高興啦,她拍拍翅膀點點頭,表示明白了。於是她拜辭了神農氏,銜起那粒金晃晃的種子,就飛上了天空。
小畫眉向著西北,向著她的家鄉,飛呀,飛呀,一直朝前飛;她飛過了九十九座大山,飛過了九十九條大江,眼看就要飛到彩雲山,飛到故鄉了。當她看見家鄉的山水就在自己的身下,想到鄉親們很快就可以得救了,就甭提心裏有多高興了。
她想唱一支歌,誰知剛一張嘴,那粒金晃晃的種子就掉下去了。她趕忙來了一個鷂子翻身,從空中穿了下來。然而已經晚了,那粒寶貴的種子落到一座陡峭的懸崖上,滾進了的石縫中。小畫眉用嘴去啄,啄不住;用爪子抓,也抓不住。急中生智,連忙用嘴啄下一朵牽牛花的花朵,花朵就成了一個精巧的小籃兒。
小畫眉銜著小籃兒飛到山下去裝土,又飛到山上來,倒進石縫裏;一趟一趟,把石縫中的種子埋好。有土了,沒水也不成呀,她銜著的牽牛花就變成了一個精巧的小水桶。她又飛到山泉邊,取來了山泉水,澆灌石縫中的泥土。一趟一趟,把石縫中的泥土澆得濕潤起來。轉眼之間一棵嫩綠的茶苗從泥土中露出來了,小畫眉高興得忘記了神農的囑咐,不僅沒有哭,反而笑了。再說,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力氣都用光了,她暈倒在茶苗旁,化成了一塊似鳥非鳥的石頭了。
說來真叫人奇怪,這種子埋土澆水之後,馬上發芽出土,見風就長,很快就長成一棵又高又大的茶樹。一天,山上下了一場大雨。大茶樹上不斷地滴著雨水,樣子像一個滿腹心事,而又無法說出的人在淌著眼淚。淚水滴在小畫眉變的石頭上,石頭上竟長出一棵牽牛花的芽芽,一會兒就牽了藤兒,打了骨朵兒,開出朵比向日葵還大的牽牛花,那花蕊裏的柱頭變成了一個個金黃色羽毛的小畫眉。這群小畫眉飛上了天空,繞著大茶樹飛了三圈,便落在樹枝上。用嘴啄下了一片茶葉,便向村裏飛去。它們把口中銜的茶葉放進得了瘟病的人嘴裏,病人便馬上“藥到病除”。
從此,人們便知道這種山茶寶樹可以治病了,大家十分愛護它。隨著種植茶樹的人的增多,開始出現了成片的茶園和茶山。茶農們為了不忘變鳥銜茶種的春姑,就給這個小畫眉取名叫茶姐畫眉。
茶姐畫眉是茶農的好助手。茶樹長了害蟲,它們就幫助茶農抓蟲子,還時常銜著金晃晃的茶種,到沒有茶樹的地方去播種。每到開采春茶的時節,成群的姑娘來到茶山采茶,茶姐畫眉就和姑娘們一塊唱起悅耳動聽的歌,人們說:茶姐畫眉像茶鄉的姑娘,茶鄉的姑娘也像茶姐畫眉哩!
二
人們都知道信陽毛尖茶好,但不知道毛尖茶的來曆。據傳,它開始種在雞公山上,叫“口唇茶”。這種茶沏上開水後,從升起的霧氣中會現出九個仙女,一個接一個飄飄飛去;品嚐起來,滿口清香,渾身舒暢,能夠醫治疾病。這口唇茶原是九天仙女種的,她們咋會來到人間種茶呢?這事還得從雞公山談起。
先前,雞公山沒有名字。有一年,山上害蟲成災,不知從哪裏飛來一隻神雞,把害蟲叼個一幹二淨,住了下來。它天天報曉,啼叫一聲,響遍天下,因此人們就給這座山起名雞公山。各種害蟲再不敢在這裏逞凶了,雞公山上從此草綠樹旺,鳥語花香,成了人間仙境。
瑤池的仙女們聽說人間的雞公山勝過仙宮的百花園,都想一飽眼福,便向王母娘娘提出請求。王母娘娘也是個愛遊山玩水的人,理解宮女們的心情,答應分批讓她們下凡,一批限定三日。但有一條,一旦有人下去後產生邪念,與人婚配,除了懲罰本人,這輪流下凡的事立即停止。仙女們都想下去看看,生怕輪不到頭上,她們向王母娘娘保證嚴守法規。
王母娘娘愛喝茶,對司管仙茶園的九個仙女另眼看待,讓她們首批離開了瑤池。
九個仙女來到雞公山,拜見雞公後便住下了。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王母娘娘限他們三日就是人間三年。眾仙女把雞公山的怪石奇峰、山泉瀑布、名茶異草的春夏秋冬四時景色都看遍了,離回去的時限還有二年呢。她們商量要辦件好事,給雞公山留下紀念。辦啥好事呢?為首的大姐說:“雞公山應有的都有,有的都好,惟有一點不足。”
眾姐妹齊問:“哪一點?”
“我倒有個想法,咱九姐妹化做九隻畫眉鳥,回到咱那仙茶園裏銜來茶籽兒,不就補上了這個不足嘛!不知眾位姐妹願不願出這把力?”
眾仙女一聽無不叫好。她們又問“銜來茶籽兒不難,交給誰種呢?”
大姐手往山腳下一指,大家看見一片竹林裏有幾間茅屋,心裏都明白了。
那間茅屋裏住著一個年輕人叫吳大貴,是個讀過書的人。隻因爹媽先後去世,剩他獨自一人。他白天種地砍柴,晚上還要溫習功課,準備科場應試。屋裏牆上貼張白紙,上邊寫著“寂寞獨有,清貧無雙”。這天夜裏,他做了個夢,夢見一個仙女從雞公山上下來對他說:“雞公山水足土肥,氣候適宜種茶。從明天開始,有九隻畫眉鳥從仙茶園裏給你銜來茶籽兒。你在門口的一棵大竹子上係個籃子,把茶籽兒收下,開春種到坡上。到采茶炒茶的時候,我和姐妹們來給你幫忙。”
吳大貴醒來心裏好喜:哎呀,是我吳大貴勤奮讀書感動了神仙啊!可種茶能給我帶來多大好處呢?別急別急,有道是天機不可泄露,內中定有一番用意,叫種就種吧。
第二天一大早,吳大貴起床,半信半疑地拿個籃子,係到門口那棵大竹上。係好,他扭頭要回屋,隻見一隻畫眉鳥箭一般飛來,把嘴裏銜的東西往籃子裏一放,又飛走了。吳大貴很驚奇,取下籃子一看,果然是一顆種子,雖沒見過,他相信就是夢中所說的茶籽兒。接著,一隻隻畫眉鳥穿梭般地飛來飛去。
九隻畫眉鳥各銜來一顆種子後,稍停一會兒,又是一輪。如此銜了三天三夜,共銜來茶籽兒九千九百九十九顆。吳大貴很高興,小心地把茶籽兒收藏起來。
第二年一開春,吳大貴把九千九百九十九顆茶籽兒全種到山上。清明過後茶籽兒發芽,見風就長,幾天長成了茶林。這時仙女又給吳大貴托夢,讓他準備炒茶的大鍋。
吳大貴準備停當,來到茶林一看,又驚又喜。隻見九個仙女正在采茶,個個柳眉杏眼,麵如桃花,不胖不瘦,不高不低。她們采茶不用手,而是用口唇,看那紅豔豔的小口唇一張一合,又輕又快,采下了一個個油嫩的茶尖。前邊剛采過,後邊又長了出來。采了一會兒,九個仙女甩開衣袖,一邊舞,一邊唱起了《茶歌》。隻見她們一人一句地唱道:
茶樹本是仙宮栽,姐妹銜籽人間來。
頭采(茬)采完二采旺,早采是寶晚是柴。
春茶苦來夏茶澀,秋茶好喝不能摘。
細緊光直多白毫,又提精神又消災。
千家萬戶笑顏開!
歌罷舞畢,為首的大姐走到吳大貴跟前說:“這位大哥,俺姐妹采的不少啦。我給你燒火,咱去炒吧!”吳大貴笑著去了。他不知道咋炒。大姐到竹林砍一把竹子紮成掃帚,讓他在鍋裏不停地攪動。吳大貴隻覺得茶香撲鼻,快把他熏醉了。現在茶鄉炒茶還是女的燒火,男的掌鍋;采茶也是女的,邊采邊唱,這都是那時傳下來的習慣。
就這樣,她們采著炒著,一直忙到穀雨。仙女們走後,吳大貴沏上一杯新茶品嚐。開水一倒,隻見慢慢升起的霧氣裏現出九個仙女,一個接一個地飄飄飛去。吳大貴端起茶杯一嚐,滿口清香,渾身舒暢,精神煥發。這樣好的茶,起個啥名呢?吳大貴想:茶籽兒是畫眉鳥用嘴銜來的,茶是仙女用口唇采的,就叫“口唇茶”吧。
消息一傳開,義陽知州聽說了,馬上派人來要茶,拿回去泡上一看,搭口一嚐,拍案叫絕。當即定為貢品,要孝敬朝廷老子。
那時是大唐的江山,當朝皇上就是唐玄宗。知州把口唇茶親自送到朝裏,又稟明了它的來曆,玄宗大喜。朝中第二個喝到口唇茶的是皇上最寵愛的妃子楊貴妃。她當時精神不爽,一杯口唇茶喝下去,病體痊愈,唐玄宗高興了,對口唇茶大加讚賞,傳下聖旨:一要在雞公山上修千佛塔一座,感謝神靈;二規定“口唇茶”年年進到朝廷,民間不得飲用;三是賜吳大貴黃金千兩,要他用心護理茶林;四是給義陽知州升官加俸。
吳大貴這一下子發大財了,又是買田地,又是建宅院,成了雞公山的首富。地方上的大小官吏誰敢小看?這一來他腰杆硬了,便欺鄰害戶,壓榨百姓。吳大貴沒成親,不少喜歡攀高結貴的人都去說媒,快把門檻給踢折了。但不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名門千金,他一個也看不上眼。因為和那九個仙女相比都差得太遠了。
這時候,他再也讀不進去書了,趕考的事早丟到腦後。吳大貴想:仙女們托夢叫我種茶,準是讓我先發了財,然後再和我成親。現在我金錢有了,隻等明年采茶時,九個仙女一來,就都是我的啦。牛郎也不過配個織女,我吳大貴要獨占九個仙女,這真是天意呀天意!
第二年清明前,吳大貴把九個新娘的洞房和成親的一應事物早籌備好了。過了清明,他天天到茶林等候。茶葉該采那天,仙女們準時來了。吳大貴上前打躬作揖道:“九位姐妹,您勞神出力讓我發財,我知道大家的美意。今後這茶不勞姐妹們采了,我已雇了人,讓他們幹吧。諸位也該跟我享福了。我把婚禮都準備好啦,咱們下山拜堂成親吧。”
九個仙女自從離開瑤池,哪敢忘了王母娘娘的法規?不論哪個縱有思凡之意,為了不壞姐妹們輪流下來觀看的機會,也不願意在這時候私配情郎。她們沒想到一年前還在發奮讀書的吳大貴,有了金錢便喪誌貪色,變得這樣快。姐妹們又羞又惱,轉身去找雞公去了。
雞公聽仙女們說後大怒:“當年我到此山,就是為了消滅害蟲,想不到又出一條!”
雞公翅膀一閃,飛下了山頭。它飛到吳大貴的院子上空,振翅一扇,下麵成了火海。雞公又飛到茶林,伸出巨爪一扒,挖出三條深溝,九千九百九十九棵茶樹毀掉了九千九百九十七棵。剩下兩棵留個種子,現在還在深溝上邊的懸崖上長著。
這時候,唐玄宗敕建的千佛塔上的千塊神浮雕已由監工從長安送到離雞公山不遠的車雲山下。監工得知吳大貴死於火海,“口唇茶”茶林被毀,也不去雞公山了,把千塊浮雕放在車雲山下,回京交旨去了。
後來,車雲山栽上“口唇茶”茶籽兒,長得特別好,又代替吳大貴的“口唇茶”年年進貢,成了唐朝有名的“義陽土貢茶”。後人就把千佛塔建在了車雲山上,現在還保存著。“口唇茶”再也沒有了,隻留下這個故事,傳為美談。
6、蘇仙黃尖茶
信陽市名茶——蘇仙黃尖,以其芽壯滿毫、清香持久、湯色嫩黃明亮、滋味甘醇而飲譽豫南。蘇仙黃尖茶產於大別山腳下的商城縣蘇仙石鄉。該鄉境內有一條“子安河”,河邊幾塊碩大的巨石上,至今還留有“仙人”的兩個腳印,清晰可見。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西漢末年,有個姓蘇名耽字子安的人,其父早逝,母子相依為命,住在商城縣境內的大蘇山北麓。蘇宅緊依石槽河東岸,門前怪石嶙峋,宅後綠竹滿園,黃鶴紛至。
蘇耽幼秉天賦,天資聰穎,5歲習文,7歲善劍,成年後精通天文地理,立誌為天下人蕩邪惡,扶正氣。但時逢戰亂,兵禍連年,民不聊生,加之瘟疫流行,田園荒蕪,十室九空。蘇耽欲酬心誌,拜別慈母,踏遍青山,尋師學藝,普度眾生。
有一得道真仙,道號“朝陽真人”,隱居大蘇山朝陽洞中。這天,正靜坐洞府,忽感心血來潮,屈指一算,知是蘇耽來訪。便將拐杖拋出洞府,變成一隻猛虎,一口銜住蘇耽,騰空而起,直落洞內真人座前。蘇耽從驚恐中睜開眼,見到真人忙跪拜於地,口稱師父,向真人訴說誠心拜師、求學仙術、拯救苦難百姓的心思。
真人聽後,頓生惻隱之心,取出金丹數粒,交給蘇耽後說:“求學仙術非一日之功,拯救百姓乃當務之急,你先將此丹拿回,用大缸化水,讓鄰裏百姓都喝上一匙,便能解除眼前瘟疫。”
蘇耽按真人指點施行,果然靈驗。待鄉鄰們飲服後,蘇耽將缸中所剩殘渣餘水潑灑宅旁空地,不久便生出無數棵嫩黃葉芽小樹,摘下嫩葉放入口中,甚覺甘甜清涼。蘇耽屢試,還有清涼解毒之效。其實,這就是最初的“黃尖”茶樹。
此後,蘇耽求仙學術之心更堅,再次辭母上山拜師。行前他囑咐母親,教鄉鄰們遍種茶樹,瘟疫如再發生,可用井水煮茶飲服,以避疫害。兩年後,瘟疫複泛。蘇母日夜奔走,煮茶救民,終因勞累過度,以致油盡燈滅。鄉民們深感厚德,籌資把蘇母葬於蘇家宅後,並把蘇耽所住之地改名“子安鎮”(蘇耽字子安),宅前河流更名“子安河”。
蘇耽從師三年,學成煉丹術後返回故裏,聞母已故,悲痛欲絕,當夜在母墳前守孝,突然雷雨交加,第二天雨過天晴,有數十隻黃鶴飛臨蘇門,蘇耽在母親墳前三拜之後,於門前岩石跨上鶴,升仙而去,在石上留下兩隻深深的腳印,至今猶存。
人們懷念蘇耽母子,將此石叫做“蘇仙石”,“子安鎮”改為“蘇仙石鎮”,今蘇仙石鄉因此得名。蘇耽乘黃鶴去,留下“足跡”在人間。可是,蘇氏母子留下的豈止“足跡”,他們留下的昔日避邪驅疫的茶樹,如今已長得漫山遍野,經當地茶農精心炒製,生產出“蘇仙黃尖”、“蘇仙銀峰”等名茶,成為當地人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一筆財富。
7、黃山毛峰
黃山坐落在安徽歙縣、太平、休寧、黟縣之間,奇鬆,怪石,山泉,雲海,引人入勝。黃山植物覆蓋率達56%,種類多達1452種,是華東植物薈萃之地,尤以產黃山鬆和名茶“黃山毛峰”、名藥“靈芝草”馳名中外。黃山地區由於山高,土質好,溫暖濕潤,“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雲霧縹緲,很適合茶樹生長,產茶曆史悠久。黃山毛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黃山毛峰是我國的名茶之一,其中的特級毛峰,曾經多次選送國際博覽會,得到各國友人很高的評價。
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了書童來到黃山春遊。四月的黃山細雨紛紛,漫山雲霧,山峰若隱若現。這天午後,主仆二人來到羅漢峰下,迷了路,正在山峰下的小溪邊徘徊,心裏不免有些著急。
這時,一陣山風吹過,遠處響起悠揚的鍾聲。朝著鍾聲方向望去,隻見竹林深處走出一位老和尚,他身穿黃色袈裟,斜挎竹簍,一串佛珠拈在手中,身材高大,闊嘴大耳,笑容可掬。
熊知縣於是帶了書童迎上前去,施禮道:“長老在上,下官有禮了。”
和尚合掌還禮,念聲:“阿彌陀佛!”
“請問長老,這裏可有借宿的地方?”
長老回身細看,見熊知縣文質彬彬,一副書生模樣,便答道:“我乃雲穀寺慧能長老,寺院就在前麵。眼看天色將晚,二位請隨我去。”
熊知縣連忙作揖答謝。主仆二人便隨長老朝雲穀寺走去。一路上,長老身挎的竹簍裏不時散發出陣陣清香,知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