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香古韻:茶典故27(1 / 3)

第四節 名茶掌故

茶是我們大家都喜愛喝的一種飲品,提神解渴、雅俗皆宜。事實就是這樣,茶好喝,故事也好聽,因為人們對於美好的東西總是不吝溢美之詞的。茶是心性高潔、內質純真之物,它當然會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傳為美談。品茶聽故事,意趣悠然!

1、石 茶

早年間,在長白山老林子裏,有個姓王名炮的人,靠打獵過日子。

這一年,山下村子裏來了一條大蟲(蟒蛇),常上村子裏吃雞蛋,大家見了誰也不敢動它。這大蟲有丈長,碗口那麼粗,黑糊糊的,兩隻眼比兩隻火油燈還亮,口一張就和小盆一樣大。

王炮聽說這件事,決心下山為民除去這一害。他告訴村裏人,家家都用木頭刻成和雞蛋一樣大的圓球,放在雞窩裏。這一天,天剛晌午,那大蟲又來了。它挨戶把雞窩裏的木頭雞蛋全吃完了,然後拖著笨重的身子往回爬。

那大蟲每天吃完雞蛋一會兒就化了,這一回吃完以後,覺著肚子非常難受,越爬身子越沉重,大蟲知道上了當,掉頭朝林子裏慢慢地爬去。躲在一邊的王炮心想,我看你這禍害還有什麼本事。他提著槍悄悄跟在大蟲後麵。

那大蟲費了好大的力,爬到了一塊有四間房子那麼大的石頭上。石頭上長滿了一些像草非草的東西。那大蟲使出全身的勁,張著大口,一個勁吃著那些叫不上名的東西。吃著吃著。就看著那大蟲肚子鼓起的大包漸漸小了,過了一會兒,肚子的包全消下去了。

王炮見了,心裏暗暗奇怪。這時他見大蟲圍著石頭轉了兩個圈,要爬走。

他怕這畜生又去禍害人,便瞄準打了一槍。不料,這一槍沒打中要害,大蟲忍著疼痛。昂著頭四下搜索,一下看見了王炮。大蟲張著嘴,噴著信子朝王炮撲了過去。

王炮也來不及換藥了,一個人就在石頭上和大蟲拚了起來。大蟲張著大嘴,真想把王炮一口吞進肚,王炮把槍一扔,赤手和大蟲鬥起來。

他一會兒跳到大蟲的頭上,一會兒又跳在大蟲的脊梁上。大蟲也一蹦一跳地想把王炮甩掉。大蟲受了傷,越撲棱勁兒越小。王炮也覺得有點累了。他一下爬上一棵大樹上,覺得身子被大蟲吸得直往下墜。隻要一鬆手,就會掉進大蟲嘴裏去。

他用勁把住了樹杈,從腰裏掏出匕首,一使勁投進大蟲的嘴裏,大蟲把嘴一閉,刀尖順著下巴露了出來。大蟲疼得在地上直打滾,周圍的小樹都被抽打折了。它嘴裏往外吐血,不一會兒就不動了。

王炮這才鬆了口氣,跳下樹來,一屁股坐在大蟲的身上。

過了有一袋煙的工夫,王炮歇過勁兒來,他扒下了大蟲的皮,挖下了大蟲的眼,便回到村裏,把經過告訴了鄉親。

鄉親們聽說大蟲被王炮打死了,高興極了,成群結隊地到山上來看,都稱讚王炮為民除了一大害。

後來人們把石頭上的草弄了回來,誰若肚子發脹,用它燒水喝,一會兒就好了。燒出的水顏色和茶葉色差不多。人們為了感謝王炮,就叫那草為“石茶”。至今,人們還用它來治病呢。

2、嶗山茶

嶗山的山根根兒上,早年有個小茶館,掌櫃的叫王九富,雇著兩個小夥計,一個叫鄧山,一個叫張連。當然這鄧山、張連,都是從小家裏窮得要命的人家。人窮,人家就說是“老短”,弄得舅舅不親老娘不愛,受凍受餓,誰能拿著當個人

待?親戚也就斷了。

一天,鄧山娘把兒叫到身邊說:“兒呀,你也半大不小,十四五歲的漢子啦,娘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這麼大,也該給娘爭爭氣,出去幹點兒什麼,掙個仨把倆的,也好讓娘吃個糠餅子什麼的。”

鄧山一聽,說:“娘,行啊,我出去掙點好給你吃。”娘問上哪去?鄧山說:“娘,我從小上山打柴,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我都知道它們姓甚名誰,這身子骨兒練得挺結實。前天聽說王九富那個小茶館要用個跑堂的,看看我去掙個仨把倆的。也好回來養活娘。”

娘一聽當然滿心歡喜,連說好好好,再說離家也不算遠,兒出去娘也放心。

這工夫,娘就給孩兒的衣服被子等拆洗拆洗,打點得幹幹淨淨,就打發兒子上路了。

鄧山背著行李,走了一天的路程,就來到了這個“財主茶館”。他大步往裏闖,掌櫃的尋思是來喝茶的,看他渾身補丁,可穿的倒是幹幹淨淨,也沒敢怠慢,給他讓了座兒。

鄧山坐下,也沒多話,劈頭就問:“掌櫃的,我來給你當小夥計的,聽說這裏用人,要不要我?”

掌櫃一聽,心想:送上門的小夥計,價錢也準便宜,就問:“你能幫我生財有道啊?”

鄧山說:“當然啦,掌櫃肯收我,準叫你發財。”

掌櫃一喜,三角眼一閉,白眼珠沒有了,剩下塊黑的,就像粒胡椒一下子安上了,再配上那個上寬下窄的瓜子兒臉,加上個蛤蟆嘴兒,模樣兒就再“好看”不過了,當下就說:“好好,再沒有這麼合適的啦。”鄧山也就住下了。

小鄧山幹活勤謹,小腿跑得也快,茶客們見小夥計招待得好,都願意到這裏來歇歇腳,泡上壺茶,就這麼的,九富的小茶館人丁興旺,買賣一天比一天強。

錢一賺多了,就捎帶著賣個茶葉,又是茶館兒又是茶莊。把個九富喜得心裏盤算:開茶館開茶莊,依靠買茶本錢太高,利錢不大,自家能想法采茶倒是一本萬利。看了看兩個夥計,知道鄧山這孩子生在山地,爬山越嶺不在乎,再加上人年輕手腳靈,叫他去幹這種采茶的活兒滿行。

他就把鄧山叫到跟前和他說:“山,你到我這裏也有兩年啦,咱光坐吃山空不行,本錢太高,咱養活不起這幾張嘴啦,我看咱還得想個法兒才行。”

鄧山一尋思:掌櫃的要下我的工了?就說:“掌櫃的,要下工就下吧,不用轉彎抹角啦。”

九富說:“不不,我是想,你挺勤快,從小又爬慣了山,往後,這個茶咱就自己采吧,這不就省去了一道本錢?家裏再雇上個小夥計頂你的差。”

鄧山一聽倒挺歡喜,就說:“掌櫃的,嶗山裏十萬大山,可不是一年兩年的工夫就能采到好茶。”心想:有兩年多沒見娘的麵了,借這個工夫回去看看娘。

掌櫃一看鄧山挺歡喜,就說:“是的,采茶這個景兒,是得下點工夫,眼下清明快到,茶樹也快發芽了,我給你打點了幾十兩碎銀子,進山也好買點兒吃的,住個一年兩載,找點兒好葉子帶回來,買賣好了,我虧待不了你。”

這鄧山再也沒有別的說,就打點了個小包袱,往肩上一撂就上路了。

日偏西山的時候,鄧山到了家門口兒,叫了幾聲娘,就見娘眼淚汪汪地迎了出來。兩年了,娘想兒也想壞了。

鄧山進門先把碎銀子交給娘,娘一見銀子又哭起來了:“兒啊,從你爹下世,你已兩年不回,娘眼巴巴地盼你回來,這回可也總算熬到頭兒了。從今兒咱就不出去啦。”

鄧山說:“不啊娘,我是回來給東家上山采茶的,不去那銀子還得還人家的。”

這麼一來,娘就給山子做了一些大餅,叫孩子在家耍了兩天,絮叨絮叨,就打發孩子上山了。

誰知這小山子一上山就是十年沒回來,娘的眼哭瞎了,掌櫃的腳也跺裂了,他跺什麼腳?疼他的錢呀!他算了算,鄧山這些年連吃帶穿帶捎帶,一共破費了他一百多兩銀子的本錢,他那個腳能不跺嗎?心想:反正我得跟老婆子要錢!

果然,九富來跟山子娘要錢了,可山子娘上哪兒拿錢還呀?上山找兒吧?小腳上路挪不了幾步,十萬山,怎麼個爬法兒?又怎知山子在哪?瞎眼摸索怎麼個過山呀?九富正吵吵,就聽大門吱的一聲開了,山子回來了!

山子背了一口袋茶葉回來,九富一看就揪住他的襖領子:“好小子,你把我害苦了,快還我的銀子!”

山子一看娘弄到這個樣子,就把一口袋茶往九富身上一摔:“還你!”

茶撒了一地,九富一看這茶也不見怎麼好,知道窮小子也沒有錢,掂了掂這半口袋茶,也能有個十來斤,就氣呼呼地背著茶袋兒走了,臨走不解氣,又把地上的茶葉使腳搓了搓。

山子把地上的茶葉收起來,先給娘做飯吃,等娘吃完飯,他燒開一壺水,抓了幾根茶絲絲兒放在泥壺裏。開水一衝就斟了一碗,叫娘先品品,娘端過碗來才喝了一口兒,就看到眼前放白兒了,喝了兩口就認出山子的模樣兒來了,喝了三口眼前就鋥明雪亮了。

九富把茶背回去,沒好氣兒,把口袋往炕旮旯裏一扔,再就沒去看看它。

轉眼半年過去了,有一天,進來一個買茶的人,說要買點好茶。九富左一份右一份往外拿,都不遂客人心,九富說:“再不隨心沒法了,我把‘龍肝、鳳膽’都拿出來啦。”

那客人搖搖頭:“掌櫃的,我是舍得花錢的,你是有好茶,可就是不往外拿!”

“沒有呀,在哪裏?”

“在你炕旮旯裏!”

九富這才想起那半口袋窩囊茶,就提來往櫃台一撂:“好,看著給幾個錢吧。”

客人問:“要多少?”

九富一尋思:為鄧山這小子,我賠上一百兩銀子,快打個哈哈吧,就說:“一百兩!”

那客人不慌不忙,從錢夾裏掏出一百兩往櫃台上一放:“好便宜!”

話沒說完,拿起茶葉就走。九富一看光景不對,就問:“客,這叫什麼茶?”

“嗨,開茶鋪的,不知‘仙人舌’!我等它大半輩子啦!”

九富一聽,叫了一聲娘,跺了一跺腳,他的腳又跺裂了。“怎麼,還有呀,再賣,要多少錢給多少錢!”

九富瞪著個胡椒眼兒:“有,有……”

“有就拿來,我的銀子在門口兒的驢背上。”

九富一尋思:我領你去找鄧山,就憑這點兒心意,還不賞個仨把倆的?也就一五一十地和老客說了。

九富和客人趕著毛驢兒,一路走一路說話:“客,買賣成交能賞個仨倆的?”

客人說:“當然,到那時掌櫃的願拿多少拿多少。”喜得九富瞪起了胡椒眼兒,活像個地老鼠。

一叫門,鄧山出來迎進屋,客人問起茶葉來,鄧山說有。就燙了壺水,客人回身從驢背上的馱簍裏拿出一把泥壺來,抓上一小把茶葉,使開水一衝,燜了一袋煙工夫,說:“嚐嚐茶葉味兒吧?”

他先把壺蓋一揭,就見那熱氣咕嘟咕嘟往外冒,冒的那些氣兒:下麵是根柱兒,中間兒是些杈杈兒,上麵是些小圈圈兒,九富一看:“哎,活像棵茶樹!”

這工夫,就見從茶樹後麵飄飄搖搖,一個跟一個,跑出七個仙女來!就見這七個仙女圍著這棵茶樹哈下腰兒使舌頭尖兒挑那茶樹尖兒上的嫩葉子,一挑,一個嫩葉就從茶樹上掉到手提的花籃裏,九富看出神兒了,鄧山叫了聲:“姐姐,我可又看見你啦!”

說話間,就見那七個仙女,一個個從茶樹上跳下來,轉眼就擠滿了屋。那個最小的上來就拉住鄧山的手,又問長又問短,再問問娘的眼睛好了不?

這九富心眼兒不正,上去想拉大姑娘的手,就見那大姑娘把袖子一甩,向茶壺一指,就見從茶壺嘴兒裏輕悠悠鑽出一條小長蟲兒,這條小長蟲一著地就長,一眨眼就變成兩丈來長、甕口來粗的一條大蛇,張開血盆大口,朝著九富撲去,嚇得九富鬆開手,屁滾尿流地跑了。

這大蟲又回過頭來向著鄧山伸舌頭,小七女喝了聲:“畜生!你還當在山上?再害我的鄧郎!”這麼一叫喝,就見那長蟲忽忽變小,輕悠悠進茶壺嘴裏去了。

客人一看笑了,出去從驢背上拿出三千兩銀子和鄧山說:“出門拿錢少了,湊合著使吧。”

鄧山說:“不要這麼多,兩千兩就行了,剩下的你回去也好做個盤纏。”

客人拿茶葉一走,六妹妹就留下小七,給他倆拜了個天地。把老娘喜得閉不攏嘴。

老娘正笑,就見大姐說:“哎呀,采茶正忙,看為小妹耽誤多大工夫!”

就見她把腳一蹬,那五個也隨著一蹬,忽拉忽拉就到雲彩上麵去了,一瞅眼就不見了。

往後,那小兩口兒,小日子過得親親熱熱的。

3、朵兒茶

傳說在很遠的年代,安拉手下有個茶童,名叫朵兒茶。由於朵兒茶沒有盡守職責,犯了天規,安拉罰他去做些好事,洗刷自己的罪過。一天,安拉把朵兒茶叫到跟前吩咐了幾句,便伸出簸箕大的手掌,朵兒茶站在掌心上,安拉就念起經文,並向朵兒茶吹了一口氣,隻見朵兒茶飄了起來,慢慢地落到回民聚居的馬家村沙坡頭,就成了一棵高大粗壯、葉子又肥又長的神茶樹。

有一年,村民都患了一種病:男女老少打噴嚏,流鼻涕,頭痛發燒;一些體力弱的人,口吐白沫,過百天以後就“無常”了,群眾叫它“咳咳病”。村頭住的第一家是尤素福,得的病很重,他掙紮著去找阿訇來家念“討白”(懺悔),剛走到神茶樹前就走不動了,搖搖晃晃地跌倒在茶樹下,過了不長時間,就睡著了。

他做了一個夢,隻見從浩瀚的沙漠之中,走來了一個巨人,腰間別著把金燦燦的斧頭。巨人伸出簸箕大的手掌,撫摸著他的頭說:“尤素福,我便是眾人叫的神茶樹,你們村裏的人得了病,我受安拉的旨意來搭救你們,你先把這金斧拿上,一揮金斧,我的樹葉就飄落下來,你趕快把落地的茶葉收起來,分給病人熬喝,病就好了。為了拯救更多的人免於災病,你在開春時節,把茶枝栽到沙地裏,栽一棵,向地下砍一斧,茶樹就會活。有了茶園,就能救治更多的人。”

說完巨人就不見了。尤素福不禁打了個寒顫,猛然從夢中驚醒,頭不痛了,渾身有了勁。他正思謀著夢境,忽然對麵地上慢慢冒出一塊巨石,一見陽光,嗤嗤作響,金光閃耀,漸漸變成了一把金斧頭。接著,金斧頭向他麵前跳了三跳。尤素福驚喜地拿起了斧頭,依照夢境中神茶樹的囑托,舉斧一揮,果然落了一地葉子,他送給全村的病人熬著喝了。不到一天工夫,眾人的病都好了。

次日,他把栽茶園的事,告訴了鄉親們,大家都主動幫忙栽茶樹,不到一天,就栽了一片。入秋時節,滿枝都是綠油油的葉子。尤素福把茶葉送給其他村有病的人熬著喝了,病也都好了。這一喜訊,迅速傳遍千裏,有病的群眾翻山越嶺而來,求茶治病。

村裏有個財主叫馬色立子,也想要把這個茶園弄到手,可以發大財,提出要買茶園,尤素福堅決不答應。馬色立子又派人偷偷砍茶樹,虎口震出了血也沒砍動分毫。他聽說尤素福有個金斧頭,有了它就能有茶樹。於是,他就想下毒手。

一天黑夜,馬色立子帶領打手,趁尤素福在園中熟睡之機,竄進草房裏,綁了尤素福,搶去了金斧頭。馬色立子樂壞了,得意地觀賞著金斧頭。突然,金斧頭從他手中飛向天空,放出金光,馬色立子被燒成焦棒。那一幫子打手,嚇得魂飛膽喪,各自逃命去了。金斧頭又回到了尤素福的手中。

以後,尤素福更加精心撫育茶園,凡有病的人來求茶葉,從不拒絕。茶園救了很多人的性命,人人稱讚茶園的好處。安拉見朵兒茶濟貧行善,證明他已悔過自新了,便讓他回到自己的身邊。

朵兒茶臨行前,給尤素福托了個夢:“我要走了,金斧頭也跟著我走了,你園子裏的茶樹葉子會自動脫落。你可在第二年把幹枯的枝子全部砍掉,它會重新發芽、長葉。可它的治病能力會減弱,但經常喝茶對人有很大好處,你要繼續培育好茶樹,濟貧滅病。”

說完,朵兒茶就不見了,尤素福也突然醒了,他摸摸腰間,金斧頭不見了,他趕忙又到園中一看,茶樹葉子已經蜷縮,枝幹枯黃。他遵照朵兒茶的囑托,更加精心撫育茶園,果然,第二年又長出了新的茶葉。

4、午子綠茶

午子綠茶產於中國著名茶鄉——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因地處“子午-午子”古道旁的午子山而得名。西鄉茶葉始於秦漢,興於盛唐,在曆史上久負盛名,被列為貢品;這裏地處北緯33度的秦巴山區,是中國南北氣候的結合部,海拔800~1200米之間,四季雨量充沛,氣候溫和,被譽為“東方寶石”的朱鹮就棲息在這裏,是中國最北的產茶區。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環境,優越的生態環境形成了午子綠茶獨特優異的內在品質:富含鋅、硒、氨基酸、茶多酚、兒茶素、維生素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有益成分,其含量均超出全國一般綠茶水平。

在西鄉漢中一帶,伴隨午子山迷人的茶香,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奇故事。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距西鄉縣城十五裏外有一座秀麗而險峻的山峰,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山頂上來了一位美麗、善良的種茶姑娘,姑娘說她因為出生於午夜子時,所以人們叫她“午子姑娘”,至於她姓什麼,卻從無人知曉。這位午子姑娘不但在山頂種植了一片片鬱鬱蔥蔥的茶樹,還在路旁的紫竹林中搭起了一座茶棚,專門方便過往行人。

每日清晨,午子姑娘便笑眯眯地提出一個泥陶壺,從山腰一個像龍脖子一樣形狀的山洞裏汲來了清泉水,再用青岡木木炭把水燒沸,在紫砂杯中放入茶葉,精心衝泡後,敬於客人。坐在山頂茶棚裏,陣陣清風吹來,洗去你登山的勞累,放眼望去,山穀的青鬆翠柏之間翻騰著嫵媚的雲海,耳旁傳來鳥語溪鳴,身邊不時出現午子姑娘婀娜多姿的身影,人們一邊品飲著異香撲鼻,清醇可口的綠茶,一邊欣賞著午子山峰間迷人的風光,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清香、甘醇、鮮爽的茶湯直入腸胃,一種安謐祥和之氣,油然而生,令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於人間仙境一般。

午子山,山美、水美、茶美、人更美。

午子姑娘以茶待客,方便民眾之事,在方圓幾百裏,被傳為佳話,連遠處的一些名人雅士、禪師道長、僧侶儒生都慕名而來。登山求茶者品嚐後讚不絕口,茶客們你來我往絡繹不絕,午子姑娘日複一日,辛勤地忙碌著。

一日,有一從南方專程到此的嗜茶高僧代表眾茶客送午子姑娘對聯一副,貼在茶棚門框之上。

上聯:“龍脖洞中水”,下聯:“午子山頂茶”,橫額:“仙境雙絕”。

他向眾人解釋道:“此‘雙絕’乃指兩雙,即茶與水,環境與美女也。”後來被人們稱為品飲“四要”。據傳,還被茶聖陸羽收集到《茶經》之中。

一些外地茶商也聞訊到此,見如此好茶有利可圖,便偷采茶籽,挖去茶苗,運往外地,移栽於自己家鄉的山坡之上,精心培育,希望能長出同午子山一樣的好茶來。午子姑娘知曉後並不介意,但那些被移栽的茶苗、樹種,離開了午子山的土地後卻無一成活。

午子姑娘以茶待客的美名,被人們越傳越遠,正好被出巡在外且嗜茶成癖的皇上知道了,他即令繞道駕臨午子山。

當皇上在茶棚裏召見了午子姑娘,品飲香茗後,感慨地歎息道:“喝遍天下飲料,還數此茶最好。即將此茶為欽定貢品,專供皇宮所用,封午子姑娘為‘禦前茶侍’,即日一同進宮。”然而皇上怎麼也想不到,他的此番“好意”卻遭到了午子姑娘斷然拒絕。皇上頓時龍顏大怒,吩咐左右砍去午子山茶林,拆掉茶棚,將午子姑娘押監治罪。午子姑娘攔住毀林砍樹的人,不卑不亢地對皇上說:“隻要皇上能將我帶出午子山,我便隨皇上一同進宮。”

皇上聽罷哈哈大笑道:“難道朕還怕你一個小女子飛了不成?”

說罷命禦林軍將午子姑娘圍在當中,前呼後擁,護送返京。當大隊人馬走至白鬆崖時,天上突然刮起一陣陣狂風,午子姑娘借著風勢,縱身一躍,跳下了山崖,隻見白雲之中,姑娘變成一隻美麗的金鳳凰,展開雙翅沿午子山峰的茶園繞飛一圈後,越過對麵山頭,向天外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