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香古韻:茶典故26(1 / 3)

第三節 近現代名人茶故事

不僅中國的古人喜愛飲茶,近現代喜飲茶之士也比比皆是,沿習了幾千年的茶情茶韻,昭發著新時代的氣息。近現代名人與茶的故事更讓人受益匪淺。

1、毛澤東兩辭贈茶

毛澤東的飲食非常簡單。一天三餐的主食是糙米飯搭配雜糧,副食則包括魚和肉及蔬菜等。外傳他很喜歡吃紅燒肉,其實不常吃,而且吃的時候一定是塊大量小,單純是要解饞,反倒是魚類常吃,因為其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血脂的功能。另外,他每天一定要攝取不低於500克的蔬菜,有助於消化。他也喜歡吃辣椒和大蒜,而且每餐必備,無形中也提高了免疫功能,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每天起床一定會喝一杯綠茶,茶中豐富的兒茶素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

毛澤東一生離不開茶,對茶葉曆史和茶文化也十分熟稔。他認為茶起源於中國,而後傳入日本、歐洲和印度,“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做的貢獻”。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說他的生活裏有四味藥:吃飯、睡覺、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順利,比什麼別的藥都好。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曾以共產黨員身份出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代理宣傳部長。1926年5月,毛澤東與柳亞子相識,並同座飲茶,侃侃而談。這次“飲茶粵海”,兩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毛澤東於1949年4月29日寫了《七律·和柳亞子》就是以這次飲茶開頭,回憶了美好的交往,詩中還委婉地批評柳亞子不要“牢騷太盛”,要“風物長宜放眼量”,暗示共產黨不會忘記長期合作的老朋友。

寫詩後的第三天,1949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這天,毛澤東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帶著妻子和女兒乘車到頤和園訪柳亞子。在益壽堂,兩人喝茶休息,品茗論詩,談興甚暢。隨後一同乘船遊覽昆明湖。

在戰爭年代,茶伴隨毛澤東度過那不平凡的歲月,甚至可以說茶須臾不可離也。在陝北時期,沙家店戰役一打響,他便守在電話機旁,和前線聯係,看地圖,看電報,寫電文。煙一根接一根地抽,茶水更是不斷。泡過水的茶葉用手一摳便進了嘴,嚼一嚼咽下去。頭一天是一包茶葉衝三次水後才吃掉茶葉,到了第三天已經是衝一次水就吃掉茶葉。戰役打了三天兩夜,毛澤東不出屋,不上床,不合眼。算起來,他一共抽掉5包半煙,喝掉幾十杯茶。終於,捷報傳來。

毛澤東嗜茶如命,終日不離茶水。他茶癮較大,衝泡的茶水特濃,還時常津津有味地將茶葉吃掉。他這種飲茶吃葉的習慣,不僅是一種節儉的美德,而且也有益於身體健康。這一點,常使剛剛到他身邊的衛士“大吃一驚”。在給毛澤東的茶杯裏續水時,隻見他伸出手一摳,將杯裏的殘茶塞進了嘴巴,順勢用手背擦了一下沾濕的嘴角,就咀嚼起來。衛士目瞪口呆,趕緊拿起空杯出去換茶。

其實,吃茶葉是毛澤東的一個習慣,每天不論換幾次茶葉,殘茶必然摳到嘴裏吃掉,他認為茶葉像青菜一樣也有營養,全吃下去是理所當然的事。毛澤東常常睡覺醒來後並不起床,濕毛巾擦過手臉就開始喝茶。而且還有一個習慣,就是睡前喝的那杯茶不倒掉,起床後加點開水再喝。一邊喝茶一邊看報,過一小時才起床、吃飯,然後開始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

他愛喝綠茶,尤喜龍井,且要濃、要熱,身邊工作人員每年都要代他向杭州定購西湖龍井茶葉。他每月喝掉三四斤茶葉是常事,這些都從他的工資中開支。毛澤東外出開會視察時也是自帶茶葉,喝過地方上提供的茶葉後一般都會付錢。毛澤東一生喜愛喝茶,也留下了很多令人品味的故事。

廣西的桂平西山為南國名山,凡名山必出名茶,諸如武夷的岩茶,黃山的毛峰,廬山的雲霧……桂平也出名茶——西山茶。

西山茶始於唐代,到明清已享有盛譽,名聞遐邇。然而,西山茶到了民國後期卻衰敗落伍了。1949年,釋寬能法師應巨讚法師之邀從廣東曲江南華寺來到西山洗石庵任住持的時候,西山茶的年產量隻有十幾斤,一級好茶不足三斤。爾後,在釋寬能法師和佛教徒的努力下,西山茶枯木逢春,又繁盛起來。

到了1954年,釋寬能法師和眾尼姑為了表達對共產黨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把收獲的茶葉精選了兩斤,寄給了毛主席。毛主席收到茶葉後,立即委托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鼓勵信,信中說,“你們在茶葉生產上獲得顯著成績,這是很好的。希望你們今後繼續努力,不斷地提高產量和質量,以供應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年夏天,釋寬能法師又給毛主席寄去了兩斤茶葉,可是毛主席卻不再接受了。他囑咐秘書室寄回茶葉款,並寫信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最近,中央已做出決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準接受禮物。這次寄來的茶葉作價寄回……”

釋寬能法師和尼姑們收到信後,感動得熱淚盈眶。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那是為徹底根治淮河水患,1952年至1954:年,國家動工興建了舉世聞名的佛子嶺水庫。當時,大量移民就近移到附近的山上,為解決庫區群眾長遠生活出路問題,位居水庫東北部的佛子嶺人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發揚艱苦創業精神,走組織起來的道路,於1954年春辦起一個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佛子嶺林農牧合作社,毛主席看到這個社的材料後,1955年在為《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的《大社的優越性》一文作了按語,佛子嶺人民受到了莫大鼓舞。

1958年,朱德委員長視察該社後又作出“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辟茶園”的指示。佛子嶺人民在毛主席與朱德委員長指示精神鼓舞下,經過近20年的頑強奮鬥,各業生產都取得了巨大成績。

1973年4月30日,中共霍山縣佛子嶺人民公社委員會給毛澤東主席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彙報信,詳細彙報了佛子嶺人民20年來貫徹主席按語精神,各業生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並隨信寄上霍山黃芽茶一包,以表達佛子嶺人民對領袖的熱愛之情。信中寫道:“……我們所取得的每一個成績都是您光輝思想的結晶。為了向您老人家彙報我們的勞動成果,表達全社人民對偉大領袖的無產階級感情,今特獻上我社貧下中農自己培植、自己采摘、自己加工的本地特產——霍山黃芽茶一包。這是全社人民的一片心意,懇請收下。”

這年9月15日,毛主席委托中共中央辦公廳信訪處給佛子嶺公社貧下中農回信,全文如下:

佛子嶺公社貧下中農:

你們於1973年5月送給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黃芽茶8斤已收到,謝謝你們!

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要艱苦奮鬥,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勤儉辦一切事業的曆來教導和中央

關於不準向任何單位和個人贈送禮物的規定,希望

你們不要再送禮。現將送來的東西折款48元寄給

你們,請查收。(注:當時的霍山黃芽價最高也隻賣5元1市斤。)

此致

敬禮

中共中央辦公廳信訪處

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五日

毛澤東喜歡飲茶,也十分關心我國茶葉生產。解放初他到杭州,對梅家塢茶山的印象很深,曾關心那裏的生產情況。他曾多次到杭州西湖茶園視察,並在劉莊親自采茶,踏遍了龍井茶區的山山嶺嶺,對龍井茶了如指掌,耳熟能詳,有著深刻的了解。毛澤東還曾囑咐手下的工作人員,利用荒地,在西湖丁家山麓、劉莊園內開墾一個茶園,種上了茶樹,美美地過了一把當“茶農”的癮兒。後來在安徽農村考察時,一次指著荒山野嶺向當地群眾說,這裏水土條件都很好,如果能在山坡上像杭州西湖邊上那樣開辟茶園,既可以富了自己,也為國家增加農產品。

2、茶詩頌龍井

朱德一生日夜操勞國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歲,其長壽的秘訣取決於諸多因素,其中喜歡飲茶是重要原因之一。

他尤其喜歡廬山雲霧茶,他曾在廬山上寫過一首飲茶詩,表達了飲茶與長壽之間的關係。詩雲: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詩句淺顯易懂,卻清楚體現了廬山雲霧茶的優點及性能。

朱德也非常喜歡獅峰龍井產的名茶,1961年1月26日,75歲高齡的朱德同誌來到西湖龍井茶區視察,他興致勃勃地攀上風篁嶺的獅子峰,佇立峰頂,環顧四望,隻見遠處西湖如鏡,錢江如練,江山如畫;眼前卻是梯田層層,碧茶叢叢,風景迷人。

朱老總凝望著這片如詩如畫的景色,十分高興地說:“像這樣的荒山都開發出來,種上了茶葉和柑橘,這就叫‘地盡其利,物盡其用’嗬!”

當天晚上,朱老總浮想聯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筆,揮毫草就了一首七絕詩一一《看西湖茶區》。詩中寫道:

獅峰龍井產名茶,生產小隊一百家。

開辟斜坡四百畝,年年收入有增加。

吟詠此詩,我們不難品味出,那字裏行間洋溢著他對龍井茶的深深喜愛。

西湖龍井茶,素來以“色綠、香鬱、味醇、形美”這四絕著稱於世,馳名天下,深受中外茶客的喜愛和歡迎。因此,朱老總如此喜好龍井茶,是絲毫不足為怪的。

3、總理的龍井茶情

西湖龍井茶曆史上有“獅”、“龍”、“雲”、“虎”、“梅”之分,每個字代表著龍井茶在西湖山區的具體產地,這些字又稱為龍井茶的字號。“梅”字號龍井茶產於梅家塢,是西湖龍井的主要產區。來到這裏參觀遊覽的人們常常為周總理生前五訪梅家塢的事跡所感動。

從1951年春天起,周恩來先後五次到梅家塢視察,對龍井茶業作了多次指示,要求提高產量,改良質量。他曾指示:“龍井茶是茶中珍品,國內外人士都需要,更要多發展一些。”在他給夫人鄧穎超的信中,可以看到他對茶的研究精神。信中說:

“西湖五多,我獨選其茶多,如能將植茶、采茶、製作全套生產過程探得,你才稱得起茶王,否則不過是茶壺而已。”

周恩來到梅家塢其中有三次是陪同外賓的。有一次正值清明,接待人員用剛采製的龍井絕品“明前龍井”,用山泉水衝泡,敬獻給總理和外賓。總理喝完芬芳甘美的茶湯後,不忍把嫩芽丟棄,便風趣地說:“剩下的茶葉倒掉太可惜了,還是把它全部消滅吧。”於是,端起茶杯,把茶葉津津有味地咀嚼吃了。

還有一次,他在梅家塢停留了4個小時,與幹部、群眾座談製訂龍井茶發展的計劃。他親切地對群眾說:

“我要和你們做朋友了,以後要經常到梅家塢來。”

他在茶園與姑娘們一起采茶體驗生活時,看到嫩綠整齊的茶樹,觸景生情地說:

“茶樹常年碧綠,種茶本身就是綠化,既美觀,又是經濟作物,再好沒有了。”

1993年,梅家塢的村民自發籌資修建的周恩來紀念館開館。每年清明節,這裏的村民都用當年最好的茶葉泡上一杯茶放在周恩來的遺像前。

周恩來特別偏愛龍井茶,有時工作到深夜,就用一杯龍井,幾塊餅幹充當夜宵。他還認為客來敬茶,以茶為贈禮,禮輕情意重,這既不失禮,又能傳播中華文明。中美建交時,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訪華,周總理請他共飲龍井茶,又饋贈他少許。對龍井茶念念不忘的基辛格,在第二次到北京時主動向總理討要龍井茶。龍井茶現在是款待外賓的茶,並作為禮品饋贈外賓。

周恩來喝茶很有風度。剛進城時,首長們開會,服務員都要馬上衝好茶。周恩來一接過服務員遞來的蓋著蓋的茶杯,定要及時揭蓋呷兩口,然後才放茶杯。休息時,他對服務員說:“小鬼,你會喝茶嗎?衝好茶水,揭蓋要及時,頭兩口茶香最濃,就是帶著熱氣喝,放久了茶香就差多了。”久而久之,服務員都能恰到火候地將茶水送到周恩來麵前。

周恩來召開的會議,會議餐是不變的標準:冬天隻有一個大燴菜,夏天限定四菜一湯。幾十年沒有例外。按當時的工資及物價標準,高級幹部須交8角飯錢,工作人員交2角5分飯錢,就是喝一杯茶,也要根據茶葉品種和質量,交1角錢或2角錢。他說:“不在錢多錢少,重要的是不能慣出毛病。”周恩來自己也嚴格遵守這一不成文的規定。

1972年2月27日,周恩來陪同美國總統尼克鬆一行訪問杭州。為了客人們的安全,他提前半小時趕到杭州筧橋機場,直奔候機大廳。服務員小周見是敬愛的總理光臨,忙泡上一杯龍井茶送上,親切地說:“總理,請喝茶!”周恩來邊喝茶邊和小周交談,問這問那。臨別時在秘書耳邊嘀咕了幾句。秘書把1角錢遞給小周,說:“這是總理交的茶水錢。”小周一時愣住了,忙說:“我們這裏是不收茶水錢的。”“這是總理的規矩!”秘書笑著向小周揮揮手,離開了候機大廳。

4、“元帥詩人”與“竹葉青”

陳毅是元帥,是詩人,文武全才,也是愛茶之士。在陳毅元帥的家中,一年四季總是備有名茶——西湖龍井茶。

20世紀60年代初,正值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國民經濟陷於困境,物價上漲,龍井茶也漲到60元1斤。陳老總一個月要喝1斤半茶葉,就要花費90元。這對家裏人口多而又自律甚嚴的陳老總來說,確實是個不輕的經濟負擔,夫人張茜每每為此發愁。於是,他們一家隻好強忍茶癮,暫時“告別”了龍井茶。

困難時期過去之後,1961年8月,陳毅副總理又陪外國貴賓訪問梅家塢。茶客訪茶鄉,心潮逐浪高。耳濡目染茶區那日新月異的新貌,陳老總不禁詩興盎然,即席揮毫,滿懷深情地賦詩,寫下了洋溢著對茶區的關注和讚賞之情的五律詩《梅家塢即興》,詩雲:

會談及公社,相約訪梅家。

青山四麵合,綠樹幾坡斜。

溪水鳴琴瑟,人民樂歲華。

嘉賓鹹喜悅,細看摘新茶。

陳毅是四川人,四川產名茶。唐代李善《文選注》中就有“峨眉金藥草,茶尤好,異於天下”的句子。宋代蘇東坡更寫下“分無玉碗捧峨眉”的讚頌峨眉山茶的千古佳句。陸遊曾有詩讚“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將峨眉茶與顧渚紫筍偕美。

在民間傳說中,峨眉山峨蕊崮中,住著一位峨蕊仙子,她是一株得道萬年的茶樹,專心為峨眉山培育仙茶。一日,一勤勞善良的茶農偶遇仙境茶林,不想驚動仙子,仙茶林瞬間消失,化為一捆沾露的茶苗。茶農知是寶物,將茶苗帶回,種在峨眉山中精心培植。歲月滄桑,峨蕊香飄千裏,峨眉山從此有了峨蕊、峨眉毛峰、雲霧毛尖等名茶。其中“竹葉青”就是在總結峨眉山萬年寺僧人長期種茶製茶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然而,許多人知道有竹葉青酒,但知道竹葉青茶的人為數就不多了。

竹葉青茶產於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的清音閣、白龍澗、萬年寺、黑水寺一帶。這裏茶園地處山穀,群山環抱,竹林茂密,終年雲霧繚繞,細雨濛濛,日照時間少,漫射光多,土壤深厚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適合茶樹生長。

茶名“竹葉青”就形取名,貼切悅耳,文字上賞心悅目。其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秀麗,翠綠顯毫,兩頭尖細,形似竹葉,一旗一槍,煞是精致。衝泡後茶湯黃綠明亮,鮮醇高爽,滋味濃醇帶栗香,經久耐泡。用於製作竹葉青的鮮葉十分細嫩,加工工藝精細。一般在清明前3~5天開采,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鮮葉嫩勻,大小一致。茶離不開色、香、味,而竹葉青茶還多一“形”:既有成茶時的竹葉形,更有入杯後翠葉勁挺勻直,或如點點浮萍淺綴水麵,或似尾尾遊魚翔轉水中,大多卻是整齊地排列於杯底,隨水輕舞搖曳。少頃,水麵及水中的茶葉逐漸下沉,加入杯底的舞蹈行列。品茗者的心靈也會隨之沉靜下來,從容閑逸地溶入竹葉青的“茶舞”之中。

竹葉青是明前茶,係采早春細嫩茶葉製成,屬炒青綠茶,其工藝考究,炒茶時低溫而適度,投葉量少,每鍋150克左右,采用抖、抓、撇、壓等工藝,一次炒製成形。

竹葉青茶於1985年、1988年分別榮獲葡萄牙裏斯本第24屆、中國首屆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1993年榮獲德國斯圖加特第14屆國際博覽會金獎以及國內12項金獎,是四川名優綠茶中惟一被省政府授予名牌的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並出口國外,深受消費者喜愛。在2000年中國國際茶博會上,二兩竹葉青茶葉拍賣出天價5.5萬元。

那麼,其茶名是怎樣得來呢?這裏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1964年,陳毅陪周總理出訪亞非後,忙裏偷閑,與喬冠華、黃鎮等同誌度假峨眉山。在萬年寺,當家和尚以香茶款待陳毅一行。陳老總連啜三口,品後便問:“這是啥茶?很不錯嘛!”告之乃寺中自產的無名茶,有人趁勢建議陳老總給起個名字。陳老總沉吟片刻,說道:“我是俗人俗口俗語,登不得大雅之堂!我看這茶形如竹葉,湯色亦如竹之翠綠,清秀悅目,味道也如苦竹葉清香回甜,就叫‘竹葉青’吧!”從此,“竹葉青”的芳名便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