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郭沫若與茶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郭鼎堂、石沱、麥克昂、杜衍等,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人,著名現代文學家。
郭沫若生於茶鄉,曾遊曆過許多名茶產地,品嚐過各種香茗。在他的詩詞,劇作及書法作品中留下了不少珍貴的飲茶佳品,為現代茶文化增添了一道絢麗的光彩。
郭沫若這位飲酒海量的文豪,對飲茶也十分精通。1903年他才11歲就寫下了“閑釣茶溪水,臨風誦我書”的《茶溪》一絕。這是他的第一首記遊詩,也是他最早寫到家鄉茶溪的一首詩。在1940年,與友人遊重慶北溫泉縉雲山,所作贈詩中,以茶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詩曰:
豪氣千盅酒,錦心一彈花。
縉雲存古寺,曾與共甘茶。
詩中的“彈花”是指趙清閣當時主編的《彈花》文藝月刊。“甘茶”指縉雲山上的一種甜味山茶。
四川邛崍山上的茶葉,以味醇香高著稱。據史料記載,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曾在縣城開過茶館,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1957年,郭沫若作《題文君井》詩:
文君當壚時,相如滌器處,
反抗封建是前驅,佳話傳千古。
今當一憑吊,酌取井中水,
用以烹茶滌塵思,清逸涼無比。
後來,當地茶廠,便以“文君”為茶名,創製了“文君綠茶”。
1959年2月,郭沫若陪外賓到杭州,在登孤山、六和塔和花港觀魚後,來到虎跑,他以詩記遊,這樣吟道:
虎去泉猶在,客來茶甚甘。
名傳天下二,景對水成三。
飽覽湖山勝,豪遊意興酣。
春風吹送我,嶺外又江南。
1959年他陪外賓到武夷山和黃山,在欣賞了兩山的名茶和名山後寫了一首詩:
武夷黃山一片碧,采茶農婦如蝴蝶。
豈惜辛勤慰遠人,冬日增溫夏解渴。
湖南長沙高橋茶葉試驗場在1959年創製了名茶新品高橋銀峰。5年後,郭沫若到湖南考察工作,品飲之後倍加稱讚,特作七律一首,並親自手書錄贈高橋茶試場,詩的名稱是《初飲高橋銀峰》:
芙蓉國裏產新茶,九嶷香風阜萬家。
肯讓湖州誇紫筍,願同雙井鬥紅紗。
腦如冰雪心如火,舌不短釘眼不花。
協力免教天下醉,三閭無用獨醒嗟。
高橋銀峰茶因郭沫若的題詩一時聲名鵲起。此外,安徽宣城敬亭山的“敬亭綠雪”,也因郭沫若的題字而身價倍增,一時傳為佳話。
郭沫若每到一地,總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一大樂趣。1964年7月,他出席國際會議,途經廣州,曾到北國酒家飲茶,詩興勃發,賦詩一首:
北國飲早茶,仿佛如在家;
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
郭沫若是詩人,又是劇作家,在描寫元朝末年雲南梁王的女兒阿蓋公主與雲南大理總管段功相愛的悲劇《孔雀膽》中,郭沫若把武夷茶的傳統烹飲方法,通過劇中人物的對白和表演,介紹給了觀眾。借王妃之口,講述了工夫茶的衝泡之法: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燒得很開,用那開水先把這茶杯茶壺燙它一遍,然後再把茶葉放進這“蘇壺”裏麵,要放大半壺光景。再用開水衝茶,衝得很滿,用蓋蓋上。這樣便有白泡冒出,接著用開水從這“蘇壺”蓋上衝下去,把壺裏冒出的白泡衝掉。從這段劇情,可以看到郭沫若對工夫茶的衝泡是如此的精通,反映出郭沫若對茶文化的熱愛。
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一天,郭沫若驅車北大,造訪住在朗潤園內的涇縣籍著名學者吳組緗。組緗待以家鄉茂林的深山茶。幾口入喉之後,郭老不無驚異地望著組緗,慢慢吐出四個字來:天下無敵!郭老天性浪漫,他對涇縣茶葉的評價或恐不無誇張。但無論怎麼說,涇縣深山茶的品位之高,畢竟是不爭的事實。
同是因為茶事,郭沫若與當代茶聖吳覺農的嫡傳弟子劉祖香還有一段交遊的佳話。
耄耋之年的劉祖香,凡見過其人者,則怎麼也不敢相信他的年齡。問其故,則曰:“飲茶、登山,兩者不可或缺。”劉祖香以身許茶,一生事茶,凡六十餘年,結茶為緣,人稱“茶人”。他在上虞親手創辦了上虞茶場、茶葉技術學校、茶葉科研所;他公開出版50多萬字的茶葉研究論著,他指導研發了上虞覺農舜毫、龍浦仙毫、覺農龍井三隻名茶,並榮獲全國金獎……
那還是1959年4月的一天,在黃山山麓,隻身前去黃山考察茶樹品種的劉祖香碰到了郭沫若及其夫人於立群。一身素裝的郭沫若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劉祖香便主動與其攀談起來。當郭沫若先生聽說他是搞茶葉的,表現出極大的興致,問這問那,談得甚是投機。
因為要爬山,第二天上午他們又在半山寺相遇。同桌品茗時,劉祖香向他求字,郭沫若先生並沒有當即應諾。吃中飯時,郭沫若問劉祖香:“下午到哪裏去?天都、北海去不去?”劉祖香實話實說:“下午我就不準備去了。”郭沫若竟心直口快地說:“你一不上天都、二不上北海,辜負了祖國大好河山。”被郭沫若一激,當天下午劉祖香果真上了天都、北海。
那次與郭沫若邂逅,劉祖香頗是激奮。返回家鄉,他精心加工製作了一斤一芽兩葉初展的針形茶,並用玻璃瓶盛裝,外加木盒套裝,寄給了郭沫若。過了一月餘,劉祖香收到了郭沫若寄來的茶場的題字,他喜出望外,立即請人製作了招牌,掛了出去。
自黃山考察回來,郭沫若鼓勵登高覽勝之言一直縈繞在他耳際,從此劉祖香竟養成了登山的習慣。登山的速度,令年輕人瞠目結舌,自歎弗如。他曾五上黃山、三上廬山、二上武夷山!有人祝他“健康長壽”,可他說,你應該祝我“健康茶壽”才好。“茶壽”,即一百零八歲之謂。
6、巴金與工夫茶結緣
巴金,現當代作家。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回到上海後從事創作和翻譯。創作了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碩的創作令人矚目。
解放後,巴金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並主編《收獲》雜誌。巴金是我國新文學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蜚聲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學創作成就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舉世矚目,有口皆碑。
巴金很早就與潮汕工夫茶結緣。據已故作家汪曾祺《尋常茶話》所記:“1946年冬,開明書店在綠楊村請客。飯後,我們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幾個人圍著淺黃色老式圓桌,看陳蘊珍(蕭珊)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這茶太釅了,隻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婦,有靳以、黃裳。一轉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蕭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沒有喝一次工夫茶的興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然而,汪曾祺卻沒有料到,1991年,巴金先生已88歲高齡仍然喝了一次工夫茶。為巴金先生衝工夫茶者,是名聞中外的紫砂壺製壺大師許四海。許四海在成名前當過兵,所在部隊就駐在潮汕地區。他對潮汕地區的工夫茶情有獨鍾,進而留心搜集工夫茶具,常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收集到民間老紫砂罐,到1980年複員回到上海時,隨身帶回大量壺類古董。後來他不滿足於集藏,便到宜興拜師學製壺工藝,終於成為當代製壺名家。
許四海是因為向上海文學發展基金會捐款而結識巴金老人的,巴老讓女兒李小林泡茶給許四海喝。茶泡在玻璃杯裏,且有油墨味(因巴金先生將茶葉放在書櫃裏),所以喝後,許四海表示下次來一定要給大家表演中國茶藝。一個月後,許四海給巴金先生送一隻自製的仿曼生壺,還“特地從家裏帶了一套紫砂茶具來,為巴金表演茶藝。
巴金平時喝茶很隨意,用的是白瓷杯,四海就用他常用的白瓷杯放人台灣朋友送給巴金的凍頂烏龍,方法也一般,味道並不見得特別。然後他又取出紫砂茶具,按潮汕一帶的衝泡法衝泡,還未喝,一股清香已從壺中飄出,再請巴金品嚐,巴金邊喝邊說:‘沒想到這茶還真聽許大師的話,說香就香了。’又一連喝了好幾盅,連連說好喝好喝。”(沈嘉祿《茶緣》)
由此可見,巴金先生至少飲過兩次潮汕工夫茶,隻不過前後相隔近半個世紀。
7、“老舍茶館”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挈青、鴻來、絮予、非我等筆名,北京人,著名作家。
飲茶是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他認為“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他在《多鼠齋雜談》中寫道:“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老舍本人茶興不淺,不論綠茶、紅茶、花茶,都愛品嚐一番,兼容並蓄。他也酷愛花茶,自備有上品花茶。我國各地名茶,諸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祁門紅茶”、“重慶砣茶”……無不品嚐。他“茶癮”很大,稱得上茶中癮君子,喜飲濃茶,一日三換,早中晚各來一壺。老舍先生出國或外出體驗生活時,總是隨身攜帶茶葉。
茶助文人的詩興筆思,有啟迪文思的特殊功效,老舍的習慣就是邊飲茶邊寫作。這可能由於飲濃茶能振奮精神,激發創作靈感。據老舍夫人胡挈青回憶,老舍無論是在重慶北碚或北京,他寫作時飲茶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過。創作與飲茶成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種生活方式。茶在老舍的文學創作活動中起到了絕妙的作用。
在老舍的小說和散文中,也常有茶事提及或有關飲茶情節的描述。他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談到,他的降生,雖是“一個增光耀祖的兒子”,可是家裏窮,父親曾為辦不起滿月而發愁。後來,滿月那天隻好以“清茶恭候”來客。那時家裏“用小沙壺沏的茶葉末兒,老放在爐口旁邊保暖,茶葉很濃,有時候也有點香味。”
老舍好客、喜結交。他移居雲南時,一次朋友來聚會,請客吃飯沒錢,便烤幾罐土茶,圍著炭盆品茗敘舊,來個“寒夜客來茶當酒”,品茗清談,屬於真正的文人雅士風度!老舍與冰心友誼情深,老舍常往登門拜訪,每逢去冰心家作客,一進門便大聲問:“客人來了,茶泡好了沒有?”冰心總是不負老舍茶興,以她家鄉福建盛產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
濃濃的馥鬱花香,老舍聞香品味,嘖嘖稱好。可見茶情之深,茶誼之濃。老舍後來曾寫過一首七律贈給冰心夫婦,首聯是“中年喜到故人家,揮汗頻頻索好茶”。懷念他們抗戰時在重慶艱苦歲月中結下的茶誼。到北京後,老舍每次外出,見到喜愛的茶葉,總要捎上一些帶回北京,分送冰心和他的朋友們。
話劇《茶館》是老舍後期創作中最重要、最為成功的一部作品。《茶館》為三幕話劇,七十多個人物,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很大,有國會議員,有憲兵司令部裏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卦者及農民村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劇本重現了舊北京的茶館習俗。熱鬧的茶館除了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與菜飯,玩鳥的在這裏歇歇腿,喝喝茶,並使鳥兒表演歌唱。商議事情的,說媒拉纖的,也到這裏來。茶館是當時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無事都可以坐上半天。《茶館》通過裕泰茶館的盛衰,表現了自清末到民國近50年間中國社會的變革,這是舊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的一個側麵。
老舍創作《茶館》是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的。他出生地小羊圈胡同附近就有茶館,他每從門前走過,總愛瞧上一眼,或駐足停留一陣。成年後也常與摯友一起上茶館啜茗。所以,他對北京茶館非常熟悉,有一種特殊的親近感。1958年,他在《答複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中說:“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麵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我隻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裏,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麵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麼?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
老舍先生謝世後,他的夫人胡絮青十分關注和支持我國茶館行業的發展。早在1983年,北京第一家個體音樂茶室“燾山莊”開業時,她曾手書對聯一副:“塵濾一時淨,清風兩腋生”送去,並親自前往祝賀開張。
1988年尾,富有北京茶館文化特色的“老舍茶館”建成開業,這是中國茶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茶館坐落在前門西側“大碗茶”商業大樓三樓,上樓口處迎麵是一座老舍先生半身銅像,欣慰地注視著往來賓客。進門是一式仿古梨木大八仙桌,鑲貝殼兒的紫檀木椅散發出古樸高雅的氣息。
室內大紅燈籠高高掛,突出“福壽”“吉祥”的喜慶氛圍。方柱方窗,木雕精細,四壁懸掛著名人字畫。你在老舍茶館裏一邊品茗、看戲聽曲、吃宮廷點心,一麵可遠眺天安門和高高的前門城樓,既可發思古之幽情,也受一番優秀民族文化的洗禮,這正是老舍茶館獨特魅力所在。在北京“老舍茶館”開業後不久,台灣、深圳陸續建起了“老舍茶坊”和“老舍茶館”。
8、梁實秋飲茶有秘傳
梁實秋原名治華,筆名秋郎,原籍浙江杭縣(今餘杭),現代作家、理論批評家和翻譯家,新月社的主要成員。
梁實秋自稱不善品茶,不通茶經,更不懂什麼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驗,但其實他於品茶特講究。
梁實秋曾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份,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他在小品文《喝茶》中說,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龍井,在北平時經常自己去買茶,在櫃台前麵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座,看夥計稱茶葉,分成若幹小包,包得見棱見角,那份手藝隻有藥鋪夥計可以媲美。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放在表麵上,叫作“雙窨”。於是茶店裏經常是茶香花香,鬱鬱菲菲。在這樣的店裏買茶,也是一種品茶和享受。
梁實秋還介紹了他私家秘傳,外人無由得知的一種特別飲法。他父輩朋友有位叫玉貴的旗人,精於飲饌,經常以一半香片和一半龍井茶混合沏之,既有香片的濃馥,兼有龍井茶的清苦甘美。於是梁家也仿效這種飲茶方法,飲者無不稱善。後來梁家便將此茶叫作“玉貴”,列入秘傳之物。
梁實秋多次陪同其父親遊覽西湖,每次來從不忘記要品嚐當地的龍井茶。近處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衝,風味絕佳。茶後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坐賞湖光山色,細啜龍井清茶,讀亭前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梁實秋以為風味絕佳。
同樣,他到洞庭湖,舟泊嶽陽樓下,必購君山茶,以沸水沏之,先觀賞杯中每片茶葉如針狀直立漂浮,然後再品味其不俗之香。
粗粗數來,除了上述幾種名茶之外,梁實秋還品飲過天津的大葉、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雲南的普洱茶、武夷山的岩茶等好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葉梗與滿天星隨壺淨的高末兒,都嚐試過。
給梁先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潮汕工夫茶,工夫茶是廣東潮州漢族人民傳統的飲茶風俗,是禮賓待客的第一道習俗。這種茶聞起來香,喝下去苦,回過頭甘,苦盡甘來,澀後回爽,有曲徑通幽、豁然開朗的妙處,因而喝慣了容易上癮。因其回甘而有生津止渴之效果,又因其喉底的清爽,忍不住又勾起再喝一杯的欲望。梁先生所說的“喝工夫茶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欖,舌根微澀,數巡之後,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罷不能。”
關於工夫茶,梁實秋曾在《喝茶》一文中讚道:“茶之濃釅勝者莫過於工夫茶。”還寫道:茶具“極其考究,小壺小盅有如玩具,更有侍候煮茶,燒煙”。“喝工夫茶,要有工夫,細呷細品,要有設備,要有人服侍……”。
可見工夫茶茶具精美、秀氣,泡工講究。宜興小陶壺為茶具,一般一壺三杯。還有瓷合,蓋可作碟,同時盤中有小水壺配上小炭爐,一起放在桌上,以便隨開隨衝。茶葉用工夫紅茶,以鐵觀音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