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古代文人們的茶故事
關於古代文人墨客們的飲茶故事就更多了,古代文人們讀書、寫字、作畫、交談之時,茶似乎是一種如影隨形的必備品和待客之物,而關於茶的故事和詩文也頗為豐富多彩。
1、王褒《僮約》武陽買“荼”
茶為貢品、為祭品,在周武王伐紂時或者在先秦時就已出現。而茶作為商品,是在西漢時才出現。
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裏,資中(今四川資陽)人王褒寓居在成都安誌裏一個叫楊惠的寡婦家裏。楊氏家中有個名叫“便了”的仆奴,王褒經常指派他去買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替他跑腿很不情願,又懷疑他可能與楊氏有曖昧關係,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傾訴不滿,說:“大夫,您當初買便了時,隻要我看守家裏,並沒要我為其他男人去買酒。”
王褒得悉此事後,當時就氣不打一處來,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以一萬五千錢從楊氏手中買下便了為奴。便了跟了王褒,極不情願,卻也無可奈何,但他還是在寫契約時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應該像當初楊家買我時那樣,將以後凡是要我幹的事明明白白寫在契約中,要不然我可不幹。”
王褒這人擅長辭賦,精通六藝,為了教訓便了,使他服服帖帖,便信筆寫下了一篇長約六百字題為《僮約》的契約,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勞役項目和幹活時間的安排,使便了從早到晚不得空閑。契約上繁重的活兒使便了難以負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說,若是照此幹活,恐怕馬上就會累死埋進黃土,早知如此,情願給您天天去買酒。
這篇《僮約》從文辭的語氣看來,不過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王褒就在這不經意中,為中國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筆。
《僮約》中有兩處提到茶,即“膾魚包鱉,烹荼盡具”和“武陽買荼,楊氏擔荷”。“烹茶盡具”意為煎好茶並備好潔淨的茶具,“武陽買荼”就是說要趕到鄰縣的武陽(今成都以南彭山縣雙江鎮)去買回茶葉。
對照《華陽國誌·蜀誌》“南安、武陽皆出名荼”的記載,則可知王褒為什麼要便了去武陽買茶。
從茶史研究而言,茶葉能夠成為商品上市買賣,說明當時飲茶至少已開始在中產階層流行,足見西漢時飲茶已相當盛行。
美國茶學權威威廉·烏克斯在其《茶葉全書》中說:“5世紀時,茶葉漸為商品”,“6世紀末,茶葉由藥用轉為飲品。”他如果看到王褒的這篇《僮約》,恐怕不會說如此武斷的話,因為《僮約》提到“武陽買茶”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實的確切時間是公元前59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比《茶葉全書》所謂的5世紀要提前五個世紀。
2、李白與仙人掌茶
長江西陵峽附近的玉泉寺是一座古寺,始建於三國時候,寺中出產一種名叫“仙人掌茶”的名茶,提起它,還有一段悲壯的故事。
傳說很早以前的一場戰亂中,玉泉寺遭到洗劫,玉泉寺被燒,二百餘名和尚死傷一半。此時,恰逢大慈大悲觀世音派遣的一位仙人視察三峽水情路過這裏,見此慘景很傷心。當時仙人就伸出右掌,口含仙水向前噴去,隨著手掌向上抬,便漸漸地從地裏長出了一株株、一窩窩青翠的茶樹來,隨著茶樹的生長,那些在大火中喪命的和尚競也一個個死而複生了。寺院裏的和尚頓時明白,這死而複生肯定與茶樹有關,於是立即采茶煮湯給受傷和尚服用,不久喝了“仙茶”的和尚身體都好了。於是大家跪地向南海觀世音派來的那位仙人禱告。從此玉泉寺有了茶園,那茶樹是仙人伸掌召喚出來的,製出的茶葉形狀似掌,為了紀念那位仙人,寺裏和尚就把這種茶叫“仙人掌茶”。同時還將觀世音菩薩和仙人的佛像都刻在石碑上,至今仍在。
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是飲茶和茶文化愛好者,他的詩:“生怕芳茸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今夜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滿碗花。”這些膾炙人口的詩篇,有如茗茶之芳潤,千古留餘香。《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是他於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在金陵與族侄僧人中孚相遇,其侄贈詩與仙人掌茶,詩人即以此詩為謝。在唐代的詩歌中,這是早期的詠茶詩,為茶文化史留下了一段寶貴的資料。《序》中寫道:
餘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後,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八十餘歲,顏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熱,異於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餘遊金陵,見宗侄僧中孚,示餘茶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示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餘答之,遂有此作。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此詩是一首詠茶名作,字裏行間無不讚美飲茶之妙,為曆代詠茶者讚賞不已。著名的仙人掌茶是一種佛茶,其形如仙人掌,產於荊州當陽(今湖北當陽)。中孚禪師僅給李白送了數十片,可見當時玉泉仙人掌茶之稀貴;李白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於茶亦可謂見多識廣,惟獨對玉泉仙人掌茶如此青睞,足以證明仙人掌茶的品質魅力。
李白在詩中生動描寫了仙人掌茶的獨特之處。前四句寫景,得天獨厚,以襯序文,後八句寫茶,生於石中,玉泉長流,“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好的生長環境培養了上乘的品質。最後八句寫情,以抒其懷。李白獲得玉泉仙人掌茶簡直是歡喜若狂,在序文中聲稱,以後的高僧大隱能夠知道這種茶,就是由於中孚禪師和我青蓮居士啊!
玉泉山遠在戰國時期就被譽為“三楚名山”,山勢巍峨,磅礴壯觀,翠崗起伏,溪流縱橫。這裏山間雲霧彌漫,地下乳窟暗生,山麓右側有一清泉噴湧而出,清澈晶瑩,噴珠漱玉,名為珍珠泉。泉旁有玉泉寺,是我國佛教的著名寺院。在隋代開皇年間,由智者國師創建,是天台宗的重要祖庭,也是禪宗北宗神秀大師傳禪的道場,它與江蘇南京的棲霞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山東長清的靈岩寺,素稱為“天下四絕”。寺僧李英法名中孚,通佛理又喜飲茶。
這樣一個神仙洞府居然還產茶,真是上天賜福!中孚每年在乳窟采茶,製成仙茗,以形名之“仙人掌”,以茶待四方賓客,以茶供佛。他雲遊金陵棲霞寺,幸逢族人李白,以仙人掌茶相贈,李白以詩作答。茶因人名,於是仙人掌茶也便沾光入了唐代名茶譜。
3、陸羽與《茶經》
陸羽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因而被後人譽為“茶聖”,奉為“茶仙”,祀為“茶神”。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在我國封建社會裏,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隻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融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陸羽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他三歲的時候,被竟陵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一天清晨,智積禪師在西湖之濱散步,忽然聽到一陣雁叫,轉身望去,不遠處有一群大雁圍在一起,他匆匆趕去,隻見一個棄兒蜷縮在大雁羽翼下,瑟瑟發抖,智積禪師念一聲阿彌陀佛,快步把他抱回了寺廟裏。隨後,智積禪師為給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辭,“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就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用“鴻漸”為字。
智積為唐代名僧,據《紀異錄》載,唐代宗時曾召智積入宮,給予特殊禮遇,可見是個飽學之士。在龍蓋寺,陸羽不但學得了識字,還因智積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學會了烹茶事務。
晨鍾暮鼓對一個孩子來說畢竟過於枯燥,況且他自幼誌不在佛,不願皈依佛法,削發為僧,而有誌於儒學研究。9歲那年,有一次智積禪師要他抄經念佛,他卻問智積曰:“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後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並公然稱:“羽將授孔聖之文。”智積惱他桀驁不馴,藐視尊長,就用繁重“賤務”磨練他,迫他悔悟回頭。要他“掃寺地,潔僧廁,踐泥汙牆,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陸羽並不因此氣餒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強烈。他無紙學字,以竹劃牛背為書,偶得張衡《南都賦》,雖並不識其字,卻危坐展卷,念念有詞。智積知道後,恐其浸染外典,
失教日曠,又把他禁閉寺中,令芟剪卉莽,還派年長者管束。
12歲那年,他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裏學演戲,作了優伶。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很有表演才能,演醜角很成功,正好掩蓋了生理上的缺陷,後來還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成為陸羽一生中的重要轉折點。這一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裏讀書,研習儒學。
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貶為竟陵司馬。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崔國輔與陸羽相識,兩人常一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陸羽為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顱烏犁(即白頭黑身的大牛)、白驢、烏犁牛及“文槐書函”相贈。
21歲的陸羽,從此開始了對茶的考察遊曆。他一路風餐露宿,饑食幹糧,渴飲茶水,經義陽、襄陽,往南漳,進入四川巫山。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期間常身披紗巾短褐,趿著藤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采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興盡,方號泣而歸,時人稱謂今之“楚狂接輿”。每到一處,他都與當地村叟討論茶事,詳細記入“茶記”。還將各種茶葉製成大量標本,隨船帶回竟陵。
陸羽最後隱居苕溪,從事對茶的研究著述。他曆時5年,以實地考察茶葉產地三十二州所獲資料和多年研究所得,寫成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研究著作《茶經》的初稿。以後又經增補修訂,於5年後正式出版,時年已47歲。曆時26年完成這部巨著。這是我國第一部茶學專著,也是中國第一部茶文化專著。
陸羽為人正直,講義氣,守信用,多詼諧,善言談,生性淡泊,不慕名利,到處為家,隨遇而安。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在他任職期間,以俸祿所得積了一些錢。有了錢,他也知道享受。可他的享受與眾不同。他不求生活奢侈,而是買了最好的茶葉和茶具。烹煮香茗與朋友同享,這是他惟一的樂趣。這與從小就在龍蓋寺受智積泡茶的影響分不開。他由嗜茶而對茶進行研究,終於形成了一種向社會推廣的學問。
陸羽72歲時病逝於湖州杼山,後人尊其為“茶神”,大概始於晚唐。唐時曾任過衢州刺史的趙磷,其外祖與陸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話錄》裏說,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為其像,置於煬器之間,雲宜茶足利”。唐李肇撰《國史補》也說到,陸羽“茶術尤著,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號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輒灌注之”。
陸羽多才多藝,《茶經》之外,其他著述亦頗豐。據《文苑英華·陸文學自傳》載:“自祿山亂中原,為《四悲詩》,劉展窺江淮,作《天之未明賦》,皆見感激當時,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西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誌》十卷,《吳興曆官記》一卷,《占夢》上、中、下三卷。”又據《鹹淳臨安誌》載,陸羽寓居錢塘(今浙江杭州)時作有《天竺靈隱二寺記》和《武林山記》。可惜這些著述傳世甚少。
《茶經》問世不僅使“世人益知茶”,陸羽之名亦因而傳布。以此為朝廷所知,曾召其任“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但陸羽無心於仕途,競不就職。陸羽晚年,由浙江經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饒。至今上饒有“陸羽井”,人稱陸羽所建。
陸羽的《茶經》,是他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了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是廣采博收茶家采製經驗的結晶,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業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係統總結。《茶經》一問世,即為曆代人所寶愛,盛讚他為茶業的開創之功。宋代陳師道為《茶經》做序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
4、詩僧皎然樂詠茶
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湖州(今浙江吳興)人,是南朝大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活動於唐上元至貞元年間(公元760~804年),是唐代著名的詩僧。他不僅知茶、愛茶、識茶趣,更寫下許多饒富韻味的茶詩。與茶聖陸羽詩文酬贈,成為“緇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討飲茶藝術,並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風氣,對唐代及後世的茶藝文化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
皎然早年信仰佛教,天寶後期在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後來徙居湖州烏程杼山山麓妙喜寺,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友。陸羽於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後來到吳興,住在妙喜寺,與皎然結識,並成為忘年之交。後來陸羽在妙喜寺旁建一茶亭,由於皎然與當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鼎力協助,乃於唐代宗大曆八年(公元773年)落成,由於時間正好是癸醜歲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名之為“三癸亭”。皎然並賦《奉和顏使君真卿與陸處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以為誌。其詩記載了當日群英齊聚的盛況,並盛讚三癸亭構思精巧,布局有序,將亭池花草、樹木岩石與莊嚴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清幽異常。時人將陸羽築亭、顏真卿命名題字與皎然賦詩,稱為“三絕”,一時傳為佳話,而三癸亭更成為當時湖州的勝景之一。
佛教禪宗強調以坐禪方式徹悟自己的心性,禪宗寺院十分講究飲茶。皎然善烹茶,作有茶詩多篇,並與陸羽交往甚篤,常有詩文酬贈唱和。在詩中對茶飲的功效、地方名茶的特點都有詳盡的記載。特別是與陸羽的交往記載,對後來研究陸羽的生平有莫大的幫助。
皎然尋訪、送別陸羽和聚會的詩作、聯句,僅《全唐詩》就載有20首。在唐代詩人中無出其右。這是他的《訪陸處士羽》詩:“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何山嚐春茗,何處弄春泉。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皎然與陸羽情誼深厚,可從皎然留下的尋訪陸羽的茶詩中看出,《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遠客殊未歸,我來幾惆悵。叩關一日不見人,繞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蟬。行人無數不相識,獨立雲陽古驛邊。鳳翅山中思本寺,魚竿村口忘歸船。歸船不見見寒煙,離心遠水共悠然。他日相期哪可定,閑僧著處即經年!”陸羽隱逸生活悠然自適,行蹤飄忽,使得皎然造訪時常常向隅,詩中傳達出皎然因訪陸羽不遇的惆悵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悵惘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