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朱元璋與靈山茶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當過和尚,特別是在家鄉皇覺寺當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視。當皇帝後對和尚、禿、光頭、賊等字眼諱莫如深。曾下令讓全國一半和尚還俗,可是獨對羅山縣的靈山寺另眼相看,親臨降香,撥巨款進行修繕,親封陳大同為金碧禪寺並任主持僧,賜半副輦駕,親筆題寫“聖壽禪寺”橫匾……這當中的奧妙是什麼?

在靈山方圓幾百裏流傳著一個關於朱元璋三上靈山寺,讚美靈山茶的神奇而動人的傳說。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歲那年,父母和三個哥哥因遇上災荒和瘟疫相繼死去,姐姐出嫁,貧窮到極點的朱元璋隻好到皇覺寺去當和尚。寺廟雖然以濟善為本,但因朱元璋赤貧,他在寺廟裏隻能當仆人,整日打水掃地。後來廟裏也缺糧斷炊,老和尚隻好讓他芒鞋托缽到淮西一帶(今信陽一帶)化緣。

當時官場腐敗,“盜賊”橫行,他如同飄萍一樣到處流浪。第二年農曆三月初一來到了靈山寺,靈山寺和尚對他還算不錯,不管白天化緣有無收獲,都讓他吃好穿暖,在這裏他第一次喝到了靈山茶。雲遊七年,有四年是在靈山寺度過的,身體也慢慢壯實起來。24歲時天下已經大亂,胸懷大誌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湯和勸他參加起義軍,正欲去寺廟占卦,不料寺廟起火,走投無路,於農曆閏三月初一加入郭子興的起義隊伍。

由於他身強力壯,作戰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時郭子興將義女馬氏嫁他為妻。郭死後不久,他便成了起義軍隊伍的首領。

在轉戰江淮時,又是農曆三月初一,義軍吃了敗仗,幸好離靈山不遠,他便隻身逃往靈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裝,與和尚又分離幾年,和尚們看見他,似曾相識,但又不敢貿然相認,隻得不厭其煩地問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時哪裏敢透露真名實姓,見問得不耐煩,提筆在寺廟的牆上題詩一首:

戰罷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隻管叨叨問姓名。

這首詩向和尚們說明了他就是當年的朱元璋,現是義軍首領,和尚們一看心裏都明白了。於是以禮相待。趕忙準備飯菜,敬上一杯靈山茶。和尚們看他身上還有幾處刀傷,便按醫書上介紹的方法,用九龍潭中水,浸泡靈山茶,替朱元璋擦洗傷口。說也奇怪,朱元璋在連續擦洗後,疼痛逐漸消失,經過一夜的休息,傷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點從馬放溝到天花板橋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隊去了。

當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應該好好感謝靈山寺的菩薩保佑,因靈山寺曾使他體魄強壯,吃敗仗遇難時又得到庇護和茶水治傷,他雖然因當過和尚這段不光彩的經曆而痛恨寺廟,並下令讓全國一半和尚還俗,但靈山寺應該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當年題的詩不知和尚們保存沒有,如果保存下來了,寺裏的和尚更要優待。他心想,或許菩薩真的能保佑。

為了鞏固帝業,他決心親往靈山降香。於是派一使者先到靈山調查那首詩的情況,並對那使者交代:“如果那首詩還保存著,立即回應天府稟報,那首詩如果被毀無存,將當年毀詩和尚和主持僧一並押進京城。”

使者接旨後很快來到靈山。原來朱元璋題詩後,和尚們怕元軍過來找麻煩,趕快用暗紅色石灰塗抹一層,搜捕朱元璋的人沒有搜到,更沒有見到題詩,靈山寺也就在兵荒馬亂中相安無事。但當年參與塗抹的和尚聽使者的來意後一個個都嚇跑了,惟有一個有才華的和尚陳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趕快又用水衝去表層暗紅色的灰層,隱隱約約地露出原來題詩的痕跡。並指著這些痕跡向使者介紹:“朱洪武皇上的題詩是天子題詩,我們這個小廟豈敢保留,就是留下來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們才施以法水,塗抹一層予以保護,但仍然蓋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還有痕跡像龍泉衝鬥牛一樣。”說完也題詩一首交給使者:

禦筆題詩豈敢留,留時恐惹鬼神愁,

故施法水輕抹去,至今龍泉衝鬥牛。

使者查清情況後,立即趕回京城向朱元璋彙報,這就更加堅定了朱元璋親往靈山寺降香的決心。於是向所轄的府、州、縣發出聖旨,各級地方官員依旨做了迎接準備。羅山縣令還專門去靈山向老和尚打聽朱元璋的飲食愛好,和尚們也準備好朱元璋愛飲的靈山茶。

選個什麼日子到靈山,他曆數前兩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討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發跡。便決定仍在三月初一上靈山。

洪武三年,為了不讓世人留下他求菩薩保佑江山的話柄,隻帶幾個心腹秘密前來。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來到靈山寺,這次降香與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齋飯,而是山珍海味。和尚們拿出靈山一槍一旗的靈山茶,這茶是朱元璋過去未曾見過,更沒有喝過的。當汝寧府派來的巧廚師精心地用九龍潭中的泉水沏泡好靈山茶送到朱元璋麵前時,朱元璋打開茶杯蓋,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撲口鼻,未曾入口,便有飄飄欲仙之感,一口茶進去,舌尖首先有一種濃鬱的醇厚之味。

朱元璋雖說當了皇帝,有天下各種貢茶,但此時隻覺得哪一種名茶也趕不上靈山茶。一杯茶沒喝完便對身邊人的說:“這杯茶是哪位官員沏泡的,給他連升三級。”跟隨他的一個貼心師爺忙說:“那是汝寧府派來的廚師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麼官員,無法升官。朱元璋也聽出了那位師爺的意思。但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興奮得無法克製,再次傳旨:“他是廚師也要升三級。”那位師爺隻好照辦。一邊嘟噥著發牢騷:“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盞茶。”

朱元璋一聽這位師爺的嘟噥,知其因為沒有給他這位有才者升官有意見,便對他說:“你剛才像是吟詩,隻吟了前半部分,我來給你續上後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就這樣,那位廚師連升了三級。朱元璋降香後即下旨撥一筆巨款,將靈山寺原來的三層殿修成七層大殿,外帶廂房。親筆寫下“聖壽禪寺”橫匾,封陳大同為金丘峰禪師任主持僧,賜他半副輦駕到京城免費遊覽。並命州縣要在靈山一帶大種茶葉,每年貢必須是一槍一旗的靈山茶。從那以後靈山周圍大種其茶,當地不少山因種茶改為茶山(彭新)、茶溝(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誌》載有河南地方惟一名茶:“羅山茶產在汝寧府信陽州。”明代靈山茶在淮南獨占鼇頭,與朱元璋的提倡不無關係。

20、太祖斬婿緣私茶

明代之初,朱元璋非常重視茶馬之法,把借茶葉貿易以鞏固邊防當作一項國策,茶法嚴格,任何人不得違犯。據《明史·食貨誌》載:“律例:私茶出境與關隘失察者,並淩遲處死。蓋西陲藩籬,莫切於諸番,番人恃茶以生,故嚴法以禁之,易馬以酬之,以製番人之死命,壯中國之藩籬,斷匈奴之右臂,非可以常法論也。”

為了有更多的戰馬保衛邊疆,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朝政府確定了以陝西,四川茶葉來與少數民族進行馬匹交易。並且特別在壽州、洮州、河州、雅州等地設立了茶馬司,專門管理這種貿易。為了壟斷茶馬交易,朝廷發出通告,禁止茶葉走私。但是,由於馬賤茶貴,不少商人看到以茶易馬的利潤很豐厚,於是不顧禁令,紛紛販賣私茶,一些邊鎮守官也利用權力參與走私。這樣,使朝廷的茶馬互市受到很大衝擊,馬匹越來越少。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決心,一定要刹住茶葉走私之風,他派遣官員四處巡查,調集軍隊層層設防。同時,再次宣布,對偷運私茶出境與關隘失察者,都將處於極刑。然而,也有人不以為然,繼續我行我素。這個膽大包天的人,就是朱元璋的乘龍快婿,駙馬都尉歐陽倫。

歐陽倫是朱元璋女兒安慶公主的夫婿,他自恃皇親國戚,認為法律不能約束於他。多次派手下人到陝西偷運私茶,然後販出境外,牟取暴利。那年,歐陽倫瞞著朱元璋,命令陝西布政司發文通告所屬各府縣,派遣車輛和人員為他前往河州運送私茶。這支販茶大軍一路上浩浩蕩蕩,不斷向茶農小商敲詐勒索,臭名遠揚。終於有人一張狀紙,層層遞到了朝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