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東山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每到春天,碧螺春采摘必須十分及時,高級碧螺春在春分前後便開始采製,清明時正是采製的黃金時節,穀雨後隻能加工成一般綠茶了。碧螺春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稱為“雀舌”。這樣的嫩度,心靈手巧的姑娘每天也隻能采一至二斤鮮葉。采來的嫩葉,還得去粗取精,剔除大葉、雜質以及變色芽葉,使芽葉長短均勻,大小一致。製作一斤碧螺春,需要細嫩雀舌六七萬個,名列國內高級名茶之首。

23、“君不可一日無茶”

乾隆帝即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公元1711~1799年)。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84歲的乾隆帝“知老讓位”,決定次年傳位十五子顒琰(即後來的嘉慶)。一位老臣不無惋惜地勸諫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啊!”乾隆帝卻端起禦案上的一杯茶說:“君不可一日無茶也!”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帝卒時享年88歲,如此高壽與嗜茶養性不無關係。

乾隆帝秉承乃祖康熙帝的愛好,經常巡遊江南,既是為了威懾南方,加強統治,也是為了遊山玩水。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乾隆與茶的故事,涉及到種茶、飲茶、取水、茶名、茶詩等等與茶相關的方方麵麵。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這天,乾隆皇帝看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陰陰的茶篷前采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不一會兒,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隨手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

其實太後一時雙眼紅腫,胃裏不適,並無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隻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他隨手一摸,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鬱的香氣就是它散出的。太後想嚐嚐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後麵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見太後這麼高興,立即傳旨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禦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禦茶。

乾隆南巡有四次到西湖茶區,並為龍井茶作了四首詩。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去天竺觀看了茶葉的采製,作了《觀采茶作歌》詩,詩中對炒茶的“火功”作了很詳細的描述,其中“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地爐文火徐徐添,幹釜柔風旋旋炒,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幾句,十分貼切準確。皇帝能夠在觀察中體知茶農的辛苦與製茶的不易,也算是難能可貴。

乾隆第二次到杭州去了雲棲,又作《觀采茶作歌》詩一首,詩中吟道:“今日采茶我愛觀,關民生計勤自然。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對茶農的艱辛有較多的關注。五年以後,乾隆第三次南巡,這次來到了龍井,品嚐了龍泉水烹煎的龍井茶後,欣然成詩一首,名為《坐龍井上烹茶偶成》,詩中有句:“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

時隔三年,他第四次南巡又來到龍井,再次品飲香茗,也再次留下了他的詩作《再遊龍井》:“清蹕重聽龍井泉,明將歸轡啟華旃。問山得路宜晴後,汲水烹茶正雨前。入目景光真迅爾,向人花木似依然。”對龍井的景色和龍井茶都有高度的評價。

乾隆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他在湖南品嚐到洞庭湖名茶“君山銀針”後,即禦封貢茶,令當地每年進貢十八斤。在福建崇安品嚐烏龍茶“大紅袍”,初嫌其名不雅,知其由來後欣然為之題匾。在福建安溪品嚐烏龍茶後,又禦題賜名為“鐵觀音”。這些名茶至今名聲響亮,香播遐邇,而且今人還每每端出乾隆故事,以助暢銷。

至今流傳的一種茶禮,即主人敬茶或給茶杯中續水時,客人以中指和食指在桌上輕輕點幾下,以示謝意,相傳這也源於乾隆下江南的故事。乾隆帝在蘇州時,某日與幾位侍從微服私訪,行至一茶館時,他茶癮大發,也不等茶博士照料,拿起茶壺為自己、也為侍從斟起茶來。侍從見狀不知所措,下跪接茶怕暴露了皇上身份,不跪又違反了宮中禮節。這時,一位侍從靈機一動,伸出手來彎曲中指和食指,朝皇上輕叩幾下,形似雙膝下跪,叩謝聖恩。乾隆一見龍顏大悅,輕輕嘉許。這一茶禮從此便逐漸流傳起來,至今不廢。

乾隆帝在許多茶事中,以帝王之尊,至高無上的權力,窮奢極欲,倍求精工,甚至奢靡鋪張。他首倡在重華宮舉行的茶宴,豪華隆重,極為講究。據徐珂《清稗類鈔》記載:“乾隆中,元旦後三日,欽點王公大臣之能詩者,宴會於重華宮,演劇賜茶,命仿柏梁體聯句,以記其盛,複當席禦詩二章,命諸臣和之,歲以為常。”他還規定,凡舉行宴會,必須茶在酒前,這對於極為重視先後順序的國人來說其意義是很大的。乾隆六十年舉行的千叟宴,設宴八百桌,被譽為“萬古未有之盛法”。

乾隆晚年退位後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鏡清齋內專設“焙茶塢”,悠閑品嚐。乾隆嗜茶如命,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他在世88年,如此長壽,喝茶是他很重要的養生法。

24、荷露煮香茗

乾隆皇帝善於品水,還別出心裁地評水。茶聖陸羽在他的專著《茶經》中曾把煮茶用水分為二十等,其中無錫惠泉名列第二。乾隆不以為然,乾隆認為水質輕的品質最好,並賜北京玉泉為“天下第一泉”,鎮江的冷泉為“天下第二泉”,無錫的惠泉為“天下第三泉”。而且,他還用自己發明的獨特方法來為泉水重新排座次。

用一個特製的銀鬥,測量同體積的水的輕重,以此來分上下,排次序。通過銀鬥測量後,北京玉泉山之水每鬥重一兩,塞上伊遜之水(伊遜河即古索頭河,一名伊鬆河,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一帶)也是每鬥重一兩,濟南的珍珠泉重一兩二厘,鎮江金山泉重一兩三厘,無錫惠山泉和杭州虎跑泉都是重一兩四厘,等等。按照水以輕為貴的準則,乾隆帝遂定京師玉泉為第一,並禦製《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講述了這次耗時耗力耗財的品泉過程。

乾隆對玉泉水情有獨鍾。每次出行,都帶玉泉水隨行。但是,隨身攜帶的玉泉水經過長途顛簸,滋味總不免有所下降。乾隆便采用了以水洗水之法,來“再生”玉泉水。他的方法是,用一大器皿,放上玉泉水,做好刻度記號,再加入其他同樣量的泉水,攪拌。待攪定之後,有些不潔之物沉澱水底,而上麵的水,清澈明亮。由於其他泉水比玉泉水重,所以,在上者就是玉泉水,倒出之後,仍然有一種新鮮感,而下層之水棄去。據說,用這個以水洗水的方法來使泉水“複活”的效果還不錯呢。

按乾隆品水的原則是越輕越好,所以乾隆到處搜求。他曾對雪水進行了測定,認為雪水最輕,可與玉泉媲美,但雪水不屬於泉水,不常有,又非地下所出,所以沒有列入品位。他還測量過露水,並有一首《荷露煮茗》詩雲:“平湖幾裏風香荷,荷花葉上露珠多。瓶罍收取供煮茗,山莊韻事真無過。”詩前還有一段小序道:“水以輕為貴,嚐製銀鬥較之,玉泉水重一兩……輕於玉泉者惟雪水及荷露。”於是乾隆帝除了玉泉水之外,又常在夏秋之際選取荷露以作烹茶之水。

《荷露煮茗》寫於承德避暑山莊。承德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的行宮,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建築精巧,規模宏大。乾隆帝每年五月至九、十月間,都要來此避暑,處理政務。而此時正是山莊湖區蓮荷茂盛的時候,乾隆帝嬪妃相從,坐於“煙波致爽”,行於“雲山勝地”,賞荷風蓮香,品荷露清茗,何等愜意!隻苦了仆役們,捧著瓶罍,為他一滴一滴汲取荷葉上的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