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正為禁茶之事犯頭痛,一聞此事,勃然大怒。他決心要對駙馬嚴懲不貸,以肅綱紀。1397年6月,朱元璋下旨,對駙馬歐陽倫及其一幫爪牙一並賜死。歐陽倫是曆史上第一個因走私茶葉砍掉腦袋的人。駙馬一殺,販私茶者惶惶不可終日,熾烈的走私之風也減了許多。

朱元璋還下詔改團為散,使飲茶這種日常習俗返樸歸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花(散茶)。其時人於此評價甚高,明代沈德符撰《野獲編補遺》載:“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按茶加香物,搗為細餅,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飲之宗。”從此,兩宋時的鬥茶之風消失了,餅茶為散形葉茶所代替。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飲法,變成了以沸水衝泡葉茶的瀹飲法,品飲藝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明人認為這種品飲方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

這種瀹飲法應該說是在唐宋時就已存在於民間的散茶飲用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南宋及元代,民間“重散略餅”的傾向已十分明顯,朱元璋“廢團改散”的政策恰好順應了餅茶製造及其相關之法日趨衰落,而散茶加工及其品飲風尚日盛的曆史潮流,並將這種風尚推廣於宮廷生活之中,進而使之遍及朝野,直到今天。

21、一甌足可通仙靈

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鳳陽人,號大明奇士、臒仙、涵虛子,丹丘先生。生於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13歲封藩於大寧,世稱寧王。卒諡獻,故世稱“寧獻王”。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改封南昌。他神姿秀朗,慧心聰悟,有智謀遠略,曾威鎮北方,是靖難功臣。於書無所不讀,一生致力於研讀著述,並多有成就。

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精於史學,旁通釋老,是明初著名的琴學大家、戲曲理論家和劇作家。喜歡研習醫藥針灸,搜采群書秘本刊布於世,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曾命劉謹編輯《神應經》,並為之作序。自撰有《乾坤生意》、《壽域神方》(又作《延壽神方》)等,均屬針灸著作。另有《臒仙活人心法》等。後來與明世祖朱棣(永樂皇帝)政見不同,漸生嫌隙,終受誹謗,雖查無實據,但他身心俱累,於是歸隱南方,深自韜晦,托誌釋老,以茶明誌,鼓琴讀書,醉心於學術音樂道教仙術,不問世事。

朱權於音樂方麵的主要著作有《神奇秘譜》、《太和正音譜》。主要琴曲作品有《平沙落雁》和《秋鴻》等。《神奇秘譜》原名《臒仙神奇秘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琴譜,在古代音樂研究上,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朱權嘔心瀝血,整整花了十二年的時間,反複加以校正才寫成。該書收錄琴曲,曆史都很悠久,編者一一加以詳解,體現了嚴謹的治學風範。《太和正音譜》又稱為《北雅》,是現存最早的一部記載北曲的重要戲曲著作,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平沙落雁》和《秋鴻》是琴樂中非常重要的曲目,二者取意大體相同,“借鴻鵠之遠誌,寫逸士之心胸”,格調高遠,不同凡響,備受世人推崇。

朱權曾自構精舍一廬,終日鼓琴讀書其間,去追求飄然出世的精神世界。為了追求身心與自然的完美結合,茶成了他的托誌之物。他以茶明誌,專心茶事,寫就《茶譜》一篇,詳細介紹了品茶品水、茶藝茶具等內容。他將點茶法加以改進,突出了茶人與山間林泉的契合。他在《茶譜》序中對茶道理念作了全麵闡述,完美地將茶道與釋道結合在一起,奠定了朱權茶道的基本框架。這對以後中國乃至日本茶道的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朱權認為,取涓涓而流的南澗之水,用鏗然而鳴的東山之石,擊灼燃火,以烹森然而列的北園之茶,雖是林下一家生活,卻也是傲物玩世之事。有形的茶事活動,折射出無形的精神世界。他對茶的理解是:

“予嚐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誌之大,符水火以副內煉之功。得非遊心於茶灶,又將有裨於修養之道矣,其惟清哉。”

又說:“凡鸞儔侶,騷人羽客,皆能誌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於世流,不汙於時俗。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鬆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淨牖。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

表明他飲茶並非隻是淺嚐於茶本身,而是將其作為他一種表達誌向和修身養性的方式。

朱權不僅在茶中傾注了滿腔的情懷,而且對日常生活中茶的功效也有透徹的理解。他說:“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雲山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談而萬象驚寒,茶之功大矣!”在與友人相聚時,他命童子舉甌奉客,說:“為君以瀉清臆。”

在他的生活中,或鼓琴,或弈棋,都離不開茶,一甌茶在手,便能寄形物外,與世相忘。他對茶的定性是:“茶之為物,可謂神矣。”他與茶,極易產生共鳴,他說:“盧仝吃七碗,老蘇(指蘇軾)不禁三碗,予以一甌,足可通仙靈矣。”單憑朱權對茶的理解,想必一甌茶在手,不啜也成仙了。

朱權改革了傳統的品飲方式和茶具,提倡從簡行事,開清飲風氣之先,為後世建立一整套簡便新穎的烹飲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認為團茶“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主張保持茶葉的本色、真味,順其自然之性。

朱權構想了一些行茶的儀式,如設案焚香,既淨化空氣,也是淨化精神,寄寓通靈天地之意。他還創造了古來無有的“茶灶”,此乃受丹神鼎之啟發。茶灶以藤包紮,後改用竹包紮,明人稱為“苦節君”,寓逆境守節之意。朱權的品飲藝術,後經顧元慶等人的多次改進,形成了一套簡便新穎的葉茶烹飲方式,於後世影響深遠。自此,茶的飲法逐漸變成如今直接用沸水衝泡的形式。

22、禦筆親題“碧螺春”

明清時期是我國茶文化步入鼎盛的階段。這期間,由於清代幾位皇帝對茶文化的推崇,使得團茶、餅茶逐漸被散形葉茶所代替,末茶幾近衰落,而葉茶和芽茶開始成為我國茶葉生產和消費的主導方向。

清代康熙帝對“碧螺春”的題名,可以說是品味葉茶和芽茶成為世風時尚的一個標誌。

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陳康祺《郎潛紀聞》和《清朝野史大觀》等書的有關記載說,“碧螺春”原是一種野生茶,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東山的碧螺峰石壁縫隙間,此茶清香幽幽,飄忽不散,時濃時淡,若有若無。某年春天,茶葉長得特別茂盛,一群姑娘到這兒采茶,大家一個勁地采,采多了筐裝不下,隻好把茶放在懷裏。沒想到茶受到體內熱氣蒸熏,突然爆發出濃烈的異香。姑娘們不約而同地驚叫:“嚇煞人香!”這是吳地方言,意思是香到極點了。於是,這茶便叫做“嚇煞人香”。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春,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公元1654~1722年)南巡到洞庭東山,江蘇巡撫宋犖派人購置了當地製茶名手朱正元精製的品質最好的“嚇煞人香”進奉皇上。此茶條索緊結,卷曲成螺,白毫顯露,銀綠隱翠,煞是可愛;衝泡出來,恰似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品飲下來,更覺鮮爽生津滋味殊佳。康熙龍顏大悅,便問此茶何名,宋犖奏曰:“此乃當地土產,產於洞庭東山碧螺峰,百姓稱之為‘嚇煞人香’。”康熙有點鬧不明白,宋犖解釋說,就是香極了的意思。

康熙皇帝非常熟悉古代文人的一些詠茶詩詞,“武林春”,“一甌春”,都是用來指代茶葉的。再看此茶色澤澄綠如碧,外形卷曲如螺,恰好又在春天采製於碧螺峰上,就道:“茶是佳品,但名稱卻不登大雅之堂。朕以為,此茶既出自碧螺峰,茶又卷曲似螺,就名為‘碧螺春’吧!”這一改,確實富有詩意,文雅得多,也貼切得多。“碧螺春”從此成為貢茶,當地官吏每年必采辦朝貢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