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隻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以上寫參加比試的茶有優良的品質和神奇功效。它勝過飲酒、吃藥。假使盧仝、陸羽在世,他們也會讚美鬥茶,寫入《茶經》。其中,作者抒發了感慨,作了獨到的評價。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茶詩,古人把它和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相媲美。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以浪漫主義手法抒發了對茶飲的身體感受與心靈感受,符合當時玄說茶道的風尚;同時,又對茶農寄予同情,是一首極言茶功、超脫飄逸的好詩。範仲淹的詩由鬥茶揭示世態: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君莫羨花間女郎隻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刻畫了這些人物的神態與心理。同時,範詩拓展茶飲感受至做人的氣節: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不無譏諷地指出醉心茶功的社會時弊: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君臣神會茶域,國計民生休要過問了!借詠鬥茶暗示對國事的憂慮,展現了一個政治改革家的胸懷。
18、文思因茶而泉湧
耶律楚材(公元1190~1244年),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帶,所以又稱玉泉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裏(意為長髯人)。契丹族,生於燕京(今北京),係皇族子孫。耶律楚材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出生時,他父親感到金的大勢已去,取《左傳》中“雖楚之才,晉實用之”之典,給他取名耶律楚材。
燕京被元軍破後,他應召會見成吉思汗,並作為顧問留在朝中。後隨成吉思汗西征,以擅長醫卜、律曆等,深受信用。元太宗窩闊台時,任中書令,主持製定儀禮,並多次諫阻蒙古軍屠城,阻止蒙古貴族改農田為牧場的企圖。在他的建議下,中原設立十路課稅所,實行賦稅製。他進言:“製利器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
奏行科舉取士,尊孔重儒,設置編行儒學經籍的經籍所、編修所等措施,對恢複和發展中原文化卓有貢獻。他強調“以儒治國”,為治理國家、維護民族團結、發展經濟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後人稱為“功德塞天地”,是位“大有造於中國之人”。
耶律楚材是曆史上有名的清官。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將領們紛紛搶奪金玉財寶,他卻收集、保存了許多文集和大量的藥材。後來軍中疫病流行,這些藥材救活了好幾萬人。1227年,他奉命到燕京整頓秩序。當時京畿之內,許多權勢人家的子弟,一到黃昏就駕著牛車出來結夥搶劫、行凶殺人。耶律楚材不畏強暴,不為利害所動,秉公而斷,公開斬首十六名這類罪犯,為社會除了大害。他病死後,有人誣陷他藏有私囊,檢查以後,發現除了琴棋書畫金石遺文之外,別無所有,足見他的清廉。
耶律楚材還是一位有名的學者,他追述隨軍生活的《西遊錄》,記載了我國新疆和中亞細亞的見聞,是研究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他的詩文集《湛然居士集》流傳至今。他精通漢文化,是位飽學之士,擅長用漢語寫詩。
耶律楚材頗愛品茶、品泉之道,所作的茶詩意境清新,是詠茶詩中的上乘之作。詩人隨元太祖西征時,在西域向正在嶺南的好友王君玉乞茶期間,撰有《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律組詩,共有七首。
詩歌開首便道:“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詩人長期沒喝到好茶,感到心竅阻塞,文思久困,分外思念佳茗,心裏好像塞了五車黃土一樣。未曾想到,身在西域,居然獲得了建溪名茶,“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碧玉甌,是詩人言其崇尚越窯生產的青瓷茶碗。黃金碾,茶碾一般宜用銅鐵鑄造。金碾是言其茶碾之精美。
這兩句詩含有詩人追憶他於某年春天驚蟄時節,與友人共品春茶時的美好情景。嫩蕊新芽,惹人生愛。“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這裏借用盧仝“七碗茶”和從諗“吃茶去”的典故,是作者懇切叮囑君玉,切不可忘記連在夢中都渴望品嚐江南香茗的老友啊!
在另一首中,詩人“長笑劉伶不識茶,胡為買鍤漫隨車。”劉伶為晉沛國(今安徽省蕭縣)人,字伯論。與阮籍、嵇康等友好,稱竹林七賢。縱酒放達,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相隨,說:“死便埋我。”在詩人眼中,酒是俗物,劉伶是可笑之人。而茶是天地精華的產物,為什麼舍茶而就酒呢?“蕭蕭幕雨雲千頃,隱隱春雷玉一芽。”
身處西域的詩人,遙想友人所在的嶺南早春,已經是春雨蕭蕭,驚雷隱隱,正是采製春茶的季節了。有好茶還要有美器好水,詩人索性繼續“奢侈”下去:“建郡深甌吳地遠,金山佳水楚江賒。”金山佳水指鎮江金山中泠泉。唐劉伯芻品評其為“天下第一泉”。楚江指長江。因中泠泉又名揚子江南零水,揚子江水亦是經楚地流來,故曰楚江。這裏均指用來烹茶的質地優良的水。萬事俱備,“紅爐石鼎烹團月,一碗和香吸碧霞。”茶品自宋代崇尚龍團鳳餅茶以來,品茗者多以能啜飲形如滿月的龍團鳳餅為快事,詩人也不例外,如能品啜一甌清醇的建溪茶,不勝似享受仙酒流霞。
“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曆曆走雷車。筆陣兵陣詩思湧,睡魔卷甲夢魂賒。”詩人終於喝到了江南建溪的茶,多日來文思幾近枯竭,如今已有“雷車”滾動,筆陣兵陣,鐵馬冰河,在詩人的腦海裏形成了波瀾壯闊的畫麵,詩思泉湧,毫無倦意。“精神爽逸無餘事,臥看殘陽補斷霞。”概括出詩人品茶後的絕佳效果和至上享受。
茶,給詩人帶來無盡的精神享受,令詩人詩興大發,“頓令衰叟詩魂爽,便覺紅塵客夢賒。兩腋清風生坐榻,幽歡遠勝泛流霞。”詩人飲茶頓覺氣清神爽,如沐春風,這是何等愜意爽快!在另一首中,詩人寫到:“試將綺語求茶飲,特勝春彩把酒賒。啜罷神清淡無寐,塵囂身世便雲霞。”在詩人看來,詩為茶而作,求茶而作詩;又因茶而文思泉湧,神清氣爽。才啜幾口,便無寐,似乎已遠離塵囂濁世,羽化而成仙,這是何等境界。
19、朱元璋與靈山茶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當過和尚,特別是在家鄉皇覺寺當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視。當皇帝後對和尚、禿、光頭、賊等字眼諱莫如深。曾下令讓全國一半和尚還俗,可是獨對羅山縣的靈山寺另眼相看,親臨降香,撥巨款進行修繕,親封陳大同為金碧禪寺並任主持僧,賜半副輦駕,親筆題寫“聖壽禪寺”橫匾……這當中的奧妙是什麼?
在靈山方圓幾百裏流傳著一個關於朱元璋三上靈山寺,讚美靈山茶的神奇而動人的傳說。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歲那年,父母和三個哥哥因遇上災荒和瘟疫相繼死去,姐姐出嫁,貧窮到極點的朱元璋隻好到皇覺寺去當和尚。寺廟雖然以濟善為本,但因朱元璋赤貧,他在寺廟裏隻能當仆人,整日打水掃地。後來廟裏也缺糧斷炊,老和尚隻好讓他芒鞋托缽到淮西一帶(今信陽一帶)化緣。
當時官場腐敗,“盜賊”橫行,他如同飄萍一樣到處流浪。第二年農曆三月初一來到了靈山寺,靈山寺和尚對他還算不錯,不管白天化緣有無收獲,都讓他吃好穿暖,在這裏他第一次喝到了靈山茶。雲遊七年,有四年是在靈山寺度過的,身體也慢慢壯實起來。24歲時天下已經大亂,胸懷大誌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湯和勸他參加起義軍,正欲去寺廟占卦,不料寺廟起火,走投無路,於農曆閏三月初一加入郭子興的起義隊伍。
由於他身強力壯,作戰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時郭子興將義女馬氏嫁他為妻。郭死後不久,他便成了起義軍隊伍的首領。
在轉戰江淮時,又是農曆三月初一,義軍吃了敗仗,幸好離靈山不遠,他便隻身逃往靈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裝,與和尚又分離幾年,和尚們看見他,似曾相識,但又不敢貿然相認,隻得不厭其煩地問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時哪裏敢透露真名實姓,見問得不耐煩,提筆在寺廟的牆上題詩一首:
戰罷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隻管叨叨問姓名。
這首詩向和尚們說明了他就是當年的朱元璋,現是義軍首領,和尚們一看心裏都明白了。於是以禮相待。趕忙準備飯菜,敬上一杯靈山茶。和尚們看他身上還有幾處刀傷,便按醫書上介紹的方法,用九龍潭中水,浸泡靈山茶,替朱元璋擦洗傷口。說也奇怪,朱元璋在連續擦洗後,疼痛逐漸消失,經過一夜的休息,傷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點從馬放溝到天花板橋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隊去了。
當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應該好好感謝靈山寺的菩薩保佑,因靈山寺曾使他體魄強壯,吃敗仗遇難時又得到庇護和茶水治傷,他雖然因當過和尚這段不光彩的經曆而痛恨寺廟,並下令讓全國一半和尚還俗,但靈山寺應該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當年題的詩不知和尚們保存沒有,如果保存下來了,寺裏的和尚更要優待。他心想,或許菩薩真的能保佑。
為了鞏固帝業,他決心親往靈山降香。於是派一使者先到靈山調查那首詩的情況,並對那使者交代:“如果那首詩還保存著,立即回應天府稟報,那首詩如果被毀無存,將當年毀詩和尚和主持僧一並押進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