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接旨後很快來到靈山。原來朱元璋題詩後,和尚們怕元軍過來找麻煩,趕快用暗紅色石灰塗抹一層,搜捕朱元璋的人沒有搜到,更沒有見到題詩,靈山寺也就在兵荒馬亂中相安無事。但當年參與塗抹的和尚聽使者的來意後一個個都嚇跑了,惟有一個有才華的和尚陳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趕快又用水衝去表層暗紅色的灰層,隱隱約約地露出原來題詩的痕跡。並指著這些痕跡向使者介紹:“朱洪武皇上的題詩是天子題詩,我們這個小廟豈敢保留,就是留下來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們才施以法水,塗抹一層予以保護,但仍然蓋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還有痕跡像龍泉衝鬥牛一樣。”說完也題詩一首交給使者:

禦筆題詩豈敢留,留時恐惹鬼神愁,

故施法水輕抹去,至今龍泉衝鬥牛。

使者查清情況後,立即趕回京城向朱元璋彙報,這就更加堅定了朱元璋親往靈山寺降香的決心。於是向所轄的府、州、縣發出聖旨,各級地方官員依旨做了迎接準備。羅山縣令還專門去靈山向老和尚打聽朱元璋的飲食愛好,和尚們也準備好朱元璋愛飲的靈山茶。

選個什麼日子到靈山,他曆數前兩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討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發跡。便決定仍在三月初一上靈山。

洪武三年,為了不讓世人留下他求菩薩保佑江山的話柄,隻帶幾個心腹秘密前來。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來到靈山寺,這次降香與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齋飯,而是山珍海味。和尚們拿出靈山一槍一旗的靈山茶,這茶是朱元璋過去未曾見過,更沒有喝過的。當汝寧府派來的巧廚師精心地用九龍潭中的泉水沏泡好靈山茶送到朱元璋麵前時,朱元璋打開茶杯蓋,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撲口鼻,未曾入口,便有飄飄欲仙之感,一口茶進去,舌尖首先有一種濃鬱的醇厚之味。

朱元璋雖說當了皇帝,有天下各種貢茶,但此時隻覺得哪一種名茶也趕不上靈山茶。一杯茶沒喝完便對身邊人的說:“這杯茶是哪位官員沏泡的,給他連升三級。”跟隨他的一個貼心師爺忙說:“那是汝寧府派來的廚師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麼官員,無法升官。朱元璋也聽出了那位師爺的意思。但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興奮得無法克製,再次傳旨:“他是廚師也要升三級。”那位師爺隻好照辦。一邊嘟噥著發牢騷:“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盞茶。”

朱元璋一聽這位師爺的嘟噥,知其因為沒有給他這位有才者升官有意見,便對他說:“你剛才像是吟詩,隻吟了前半部分,我來給你續上後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就這樣,那位廚師連升了三級。朱元璋降香後即下旨撥一筆巨款,將靈山寺原來的三層殿修成七層大殿,外帶廂房。親筆寫下“聖壽禪寺”橫匾,封陳大同為金丘峰禪師任主持僧,賜他半副輦駕到京城免費遊覽。並命州縣要在靈山一帶大種茶葉,每年貢必須是一槍一旗的靈山茶。從那以後靈山周圍大種其茶,當地不少山因種茶改為茶山(彭新)、茶溝(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誌》載有河南地方惟一名茶:“羅山茶產在汝寧府信陽州。”明代靈山茶在淮南獨占鼇頭,與朱元璋的提倡不無關係。

20、太祖斬婿緣私茶

明代之初,朱元璋非常重視茶馬之法,把借茶葉貿易以鞏固邊防當作一項國策,茶法嚴格,任何人不得違犯。據《明史·食貨誌》載:“律例:私茶出境與關隘失察者,並淩遲處死。蓋西陲藩籬,莫切於諸番,番人恃茶以生,故嚴法以禁之,易馬以酬之,以製番人之死命,壯中國之藩籬,斷匈奴之右臂,非可以常法論也。”

為了有更多的戰馬保衛邊疆,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朝政府確定了以陝西,四川茶葉來與少數民族進行馬匹交易。並且特別在壽州、洮州、河州、雅州等地設立了茶馬司,專門管理這種貿易。為了壟斷茶馬交易,朝廷發出通告,禁止茶葉走私。但是,由於馬賤茶貴,不少商人看到以茶易馬的利潤很豐厚,於是不顧禁令,紛紛販賣私茶,一些邊鎮守官也利用權力參與走私。這樣,使朝廷的茶馬互市受到很大衝擊,馬匹越來越少。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決心,一定要刹住茶葉走私之風,他派遣官員四處巡查,調集軍隊層層設防。同時,再次宣布,對偷運私茶出境與關隘失察者,都將處於極刑。然而,也有人不以為然,繼續我行我素。這個膽大包天的人,就是朱元璋的乘龍快婿,駙馬都尉歐陽倫。

歐陽倫是朱元璋女兒安慶公主的夫婿,他自恃皇親國戚,認為法律不能約束於他。多次派手下人到陝西偷運私茶,然後販出境外,牟取暴利。那年,歐陽倫瞞著朱元璋,命令陝西布政司發文通告所屬各府縣,派遣車輛和人員為他前往河州運送私茶。這支販茶大軍一路上浩浩蕩蕩,不斷向茶農小商敲詐勒索,臭名遠揚。終於有人一張狀紙,層層遞到了朝廷之上。

朱元璋正為禁茶之事犯頭痛,一聞此事,勃然大怒。他決心要對駙馬嚴懲不貸,以肅綱紀。1397年6月,朱元璋下旨,對駙馬歐陽倫及其一幫爪牙一並賜死。歐陽倫是曆史上第一個因走私茶葉砍掉腦袋的人。駙馬一殺,販私茶者惶惶不可終日,熾烈的走私之風也減了許多。

朱元璋還下詔改團為散,使飲茶這種日常習俗返樸歸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花(散茶)。其時人於此評價甚高,明代沈德符撰《野獲編補遺》載:“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按茶加香物,搗為細餅,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飲之宗。”從此,兩宋時的鬥茶之風消失了,餅茶為散形葉茶所代替。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飲法,變成了以沸水衝泡葉茶的瀹飲法,品飲藝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明人認為這種品飲方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

這種瀹飲法應該說是在唐宋時就已存在於民間的散茶飲用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在南宋及元代,民間“重散略餅”的傾向已十分明顯,朱元璋“廢團改散”的政策恰好順應了餅茶製造及其相關之法日趨衰落,而散茶加工及其品飲風尚日盛的曆史潮流,並將這種風尚推廣於宮廷生活之中,進而使之遍及朝野,直到今天。

21、一甌足可通仙靈

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鳳陽人,號大明奇士、臒仙、涵虛子,丹丘先生。生於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13歲封藩於大寧,世稱寧王。卒諡獻,故世稱“寧獻王”。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改封南昌。他神姿秀朗,慧心聰悟,有智謀遠略,曾威鎮北方,是靖難功臣。於書無所不讀,一生致力於研讀著述,並多有成就。

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精於史學,旁通釋老,是明初著名的琴學大家、戲曲理論家和劇作家。喜歡研習醫藥針灸,搜采群書秘本刊布於世,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曾命劉謹編輯《神應經》,並為之作序。自撰有《乾坤生意》、《壽域神方》(又作《延壽神方》)等,均屬針灸著作。另有《臒仙活人心法》等。後來與明世祖朱棣(永樂皇帝)政見不同,漸生嫌隙,終受誹謗,雖查無實據,但他身心俱累,於是歸隱南方,深自韜晦,托誌釋老,以茶明誌,鼓琴讀書,醉心於學術音樂道教仙術,不問世事。

朱權於音樂方麵的主要著作有《神奇秘譜》、《太和正音譜》。主要琴曲作品有《平沙落雁》和《秋鴻》等。《神奇秘譜》原名《臒仙神奇秘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琴譜,在古代音樂研究上,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朱權嘔心瀝血,整整花了十二年的時間,反複加以校正才寫成。該書收錄琴曲,曆史都很悠久,編者一一加以詳解,體現了嚴謹的治學風範。《太和正音譜》又稱為《北雅》,是現存最早的一部記載北曲的重要戲曲著作,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平沙落雁》和《秋鴻》是琴樂中非常重要的曲目,二者取意大體相同,“借鴻鵠之遠誌,寫逸士之心胸”,格調高遠,不同凡響,備受世人推崇。

朱權曾自構精舍一廬,終日鼓琴讀書其間,去追求飄然出世的精神世界。為了追求身心與自然的完美結合,茶成了他的托誌之物。他以茶明誌,專心茶事,寫就《茶譜》一篇,詳細介紹了品茶品水、茶藝茶具等內容。他將點茶法加以改進,突出了茶人與山間林泉的契合。他在《茶譜》序中對茶道理念作了全麵闡述,完美地將茶道與釋道結合在一起,奠定了朱權茶道的基本框架。這對以後中國乃至日本茶道的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朱權認為,取涓涓而流的南澗之水,用鏗然而鳴的東山之石,擊灼燃火,以烹森然而列的北園之茶,雖是林下一家生活,卻也是傲物玩世之事。有形的茶事活動,折射出無形的精神世界。他對茶的理解是:

“予嚐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誌之大,符水火以副內煉之功。得非遊心於茶灶,又將有裨於修養之道矣,其惟清哉。”

又說:“凡鸞儔侶,騷人羽客,皆能誌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於世流,不汙於時俗。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鬆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淨牖。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

表明他飲茶並非隻是淺嚐於茶本身,而是將其作為他一種表達誌向和修身養性的方式。

朱權不僅在茶中傾注了滿腔的情懷,而且對日常生活中茶的功效也有透徹的理解。他說:“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雲山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談而萬象驚寒,茶之功大矣!”在與友人相聚時,他命童子舉甌奉客,說:“為君以瀉清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