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族的另一種飲茶方式,就是喝煮茶,這種方法在基諾族中也較為常見。其方法是先用茶壺將水煮沸,隨即在陶罐內取出適量已經過加工的茶葉,投入到正在沸騰的茶壺內,經3分鍾左右,當茶葉的汁水已經溶解於水時,即可將壺中的茶注入到竹筒,供人飲用。
竹筒,基諾族既用它當盛具,勞動時可盛茶帶到田間飲用;同時,還有用它作飲具的作飲具的竹筒,較短小,因它一頭平,便於擺放;另一頭斜削,頂部呈半圓形,便於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製作的竹筒,便成了基諾族喝煮茶的重要器具。如此就地取材製作而成的盛茶筒和飲茶杯,喝起來倒也別有風味。
(二十)彝族的烤茶和清茶
彝族,不同地區有不同稱呼,諸如“諾蘇”、“米撒”、“撒尼”、“阿西”等,它與隋唐時的烏蠻有淵源關係,元、明以來史藉稱之為“羅羅”、“倮羅”,主要居住在四川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其餘是大分散,小聚居,在四川各地,以及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也有居住。
彝族同胞稱茶為“拉”,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民族之一。據四川涼山彝文《茶經》記載:“彝人社會初始,已在鍋中烤製茶葉。”在日常飲食生活中,彝族總是將茶放在酒和肉之先,形成了“一茶二酒三肉”的飲食文化的特色。彝族在舉行婚禮時,要誦“尋茶經”;在辦喪事時,要誦《茶的根源》;祭祖祀天時,要用茶水獻祭祖先和諸神;在詛咒凶邪、招魂超度時,要設“茶祭壇”。茶已滲透到彝族同胞的精神生活之中。
彝族飲茶,飲用方法有兩種:一是喝烤茶,二是喝清茶。喝烤茶時,先選用一個土陶罐,也有用銅製作的,拳頭大小,肚微突,有護手。先將茶罐在火塘上烤熱,然後放上適量綠茶焙烤,邊焙邊翻動茶罐,使茶焙烤均勻,待茶葉色轉黃,發出縷縷焦香時,衝入熱水至八分罐滿,沸騰2~3分鍾後,將茶渣濾去,茶水倒入預先置有鹽、炒米、核桃、芝麻等作料的木質或銅質茶碗中即成。烤茶的特點是茶食合一,看起來色如琥珀,嚐起來滋味釅甘,聞起來濃香撲鼻。
清茶的製法比較簡單,通常是選用清澈的山泉水,盛在銅茶壺內置於火塘邊燒熱,至沸水壺內的水麵冒氣時,倒入適量熱水至小土陶茶罐要火塘上燒煮。當茶罐內水沸騰時,再在茶罐內再放上適量的茶葉,稍加攪拌,待罐內茶湯呈金黃色並發出茶香時,便用鉗取出茶罐,當茶罐內茶水停止沸騰時,即可傾出茶湯於茶杯內,便可飲用,而罐中的殘茶,還可續水再煮一次。這種清茶與漢族衝泡的頭泡茶相比,顯然滋味要濃醇得多。
彝族同胞飲茶,通常是早、晚各一次。與其他許多同族不同的是,早茶通常由男主人燒煮。清晨,男主人在煮茶的同時,還會置土豆於火炭中。不多時,茶煮好了,土豆也差不多熟了。於是,一家人便會圍在火塘邊,一邊喝茶(清茶或烤茶),一邊吃土豆。其實,早茶是和早餐合二為一的。不過由於第個茶罐的容量有限,燒煮的一罐茶水隻能夠3~4人喝。何況,第一杯茶得祭灶神爺,祈求家神保佑平安,六畜興旺,茶糧豐收。而按照彝族的禮規,接下喝茶,還得先長後幼,按輩分飲用。
因此,對於大戶人家而言,除頭開茶外,還得燒煮二開茶或三開茶。對飲盡尚需續飲者,可以交回茶杯,繼續添加。早茶畢,一家人外出幹活,各行其是。對於上山狩獵的男人們,因需在山上度過一些日子,還得帶上茶和蕎麥粑粑。饑餓時,將茶和粑粑一同煮食,如此既充饑,又解渴,一舉兩得。晚茶一般隻老人和男子飲用。
彝族飲茶,舊時還有許多規矩,如喝茶時,土司、頭人、家長或年長者,可以坐著喝茶,而平民、奴隸則須躬著身子站著喝茶,以表恭敬的樣子。如今,這種飲茶禮俗已不多見,通常是男女老少,圍著火塘,坐著邊飲、邊食、邊敘,顯示出一派和睦氣象。
(二十一)佘族的二道茶和寶塔茶
佘族,自稱“山客”,古稱“佘民”,主要住在福建、浙江兩省。以從事農業為生,長期與漢族雜居,關係十分密切。但有不少生活方式,佘族仍保持本民族的習俗。
佘族是個好客的民族,不論生人熟人,不管客家自家,凡有客進門,總會以茶相待。他們視茶為靈物,認為茶有茶神。所以,平日泡茶前必須洗手,以免玷汙茶神。佘族同胞酷愛飲茶,無論男女老少,一日三餐,總是離不開茶。姑娘小夥子找對象,選擇在茶山對歌,互吐衷情,以求百年好合。即便是逝者,也忘不了要帶一根茶枝歸陰間,在舉行告別儀式時,有意讓逝者手執一根茶枝,以供歸陰後作開路轉世之用。按照佘族同胞的說法,因為茶枝是神的化身,所以,隻要逝者手持一根茶枝,輕輕一拂,即可驅散妖魔,使黑暗變為光明,如此盡快通過陰間歸路,早日轉生,投個好胎。
按照佘族的風習,有客進門,茶是待客的必需禮物,即使客人要在家吃飯,也必須是先飲茶後再上桌就餐!他們認為茶與飯是哥弟的關係,故廣泛流傳“茶哥米弟”之說,這叫哥弟不分家,可見。茶在佘族同胞中的重要地位。
佘族同胞飲茶方式與漢民族並無異樣,隻是飲茶的習俗有所不同罷了。一是凡有客進門,不論親屬生疏,不分男女老少,主人就會主動向客人泡茶敬客,不問客人要與否,都要奉茶以示敬意。在一些喜慶場合,一旦貴賓臨門,人們還會唱起敬茶歌,以表歡迎。而客人喝茶,必須茶過“二道”:就是主人奉茶時,第一次稱衝,二次謂之泡,一衝一泡,才算向客人完成奉茶儀式。倘若客人不飲二道茶就走,視為失禮。倘若客人確實不飲茶,也得預先說明為歉。第三道茶則主隨客便。若三道茶後客人還想喝,則主人會重新換茶續水,這稱之為二道茶。因為佘族同胞認為,茶是“頭碗苦,二碗補,三碗洗洗肚。”因此,以喝二道茶為準。
佘族同胞,凡在紅白喜事或節慶,離不開茶。祭灶神要“敬神茶”,訂婚“用茶禮”,迎親要喝“寶塔茶”。這裏,最有情趣的當推為飲寶塔茶。飲寶塔茶多在喜慶之日舉行,如每當娶親嫁女辦喜事時,在新娘過門之前,一旦花轎進門,哥嫂們就要向來接親的親家伯和轎夫敬獻寶塔茶。這時隻見哥嫂們手捧紅漆樟木八角茶盤,盤子上巧妙地將五碗茶疊成三層。具體做法是一碗作底層;上放一片紅漆小木片,找準重心,木片上再放上三碗茶;其上再放上木片做填片,填片上放一碗茶作頂,這樣將五小碗茶放置在盤子,造型好似一座寶塔,故名寶塔茶。
哥嫂將寶塔茶端上後,就會獻給親家伯。這時,親家伯就會在眾賓客麵前,先用牙齒咬住頂端那一碗茶;緊接著用雙手挾起中間的三碗茶,連同底層的一碗茶,分別轉送給同來的四位轎夫。奉畢,親家伯自己則當著眾人的麵,一口喝幹用口咬住的那碗熱茶:要是茶水一滴不外濺,顯示親家伯的喝茶工夫到家,其時會享得滿堂喝彩聲;要不就會遭到嗤聲。其實,喝佘族的寶塔茶,與其說喝茶,還不如說它是一次技巧的較量,當然寓意也就在其中了。
(二十二)德昂族的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