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香古韻:茶典故18(3 / 3)

德昂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的潞西和鎮康,其餘分布在雲南的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耿馬等地。德昂族以茶為始祖,認為茶不但生育了人,還生育了日月星辰。因此,德昂人無論居住在何處,都要先種上茶。在曆史上,德昂族的先民“濮人”或“茫蠻”,他們以茶為圖騰崇拜,認為這種一種超自然力量的使然,是對祖先和神的崇拜。所以,德昂人將茶與祖先、鬼神連在一起,世代相傳,一直將茶用於祭祀。敬鬼神要用茶,祀祖宗要用茶,辦婚事喪事時也離不開茶。至於日常生活,更是離不開茶、與茶結緣,德昂人生活中離不開茶。

德昂族至今仍保留以茶當菜的原始吃茶法。這種茶,其地稱之為醃茶。醃茶一般四、五月間雨季進行:先將采回的茶樹幼嫩鮮葉洗淨,拌上辣椒和適量鹽巴後,放入陶缸,層層壓緊。在最上麵加蓋重壓,存放數月後,即成醃茶,取出當菜食用。平時,也可作零食吃。

此外,也有部分德昂族人,有喜歡飲砂罐茶的習慣。飲用時,先用大銅壺將水燒開,另選一隻小砂罐,將茶烤至有焦香味時,再將小砂罐中的烤茶,倒入銅壺,衝上開水,燒煮3~5分鍾,即可傾入茶碗飲用。這種茶,不但濃香撲鼻,而且滋味強烈,還能提神、解渴、消除疲勞。

(二十三)普米族的油茶和茶湯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的蘭坪、寧蒗、維西、麗江等地,多數以從事農業為生。

普米族是一個愛茶的民族,茶是普米族人民家家必備的生活必需品。他們喝茶的方式至今仍保留著古老吃茶法的痕跡。平日,他們飲茶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用油炒茶;一種是用茶做成湯料。

普米族煮油茶多數先用一個比拳頭大一些的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熱後,隨即向罐內加些豬油或香油;再加上一撮米,使罐轉動;待米煎黃時,還須加入茶葉抖炒;當茶葉發出焦香時,衝入熱開水,煮沸2~3分鍾,就可將茶汁濾入茶碗內。按照普米族的茶俗,這時還得在茶碗裏加入適量鹽巴,以及一種叫火麻子和草果的混合粉,經攪勻後,即可飲用。這種炒製的油茶,其味多樣,但仍不失有濃濃的茶香。

另一種炒製油茶的方法也很特別,他們會先將諸如芝麻、黃豆、花生米、糯粑、蕨巴、幹筍等分別用油炒黃、炒熟。一一放入碗中待用。爾後,再在鍋中放些油,把茶葉也放在油鍋中翻炒。待茶葉微黃,並發出焦香時,立即按比例加入清泉水,經煮沸2~3分鍾後,撈出茶葉,把茶湯一一倒入已放有各種作料的茶碗中,便成了一碗濃香撲鼻,既解渴又充饑,連(茶)湯帶(食品)料的炒油茶。

普米族人民除了喜歡喝炒油茶外,還習慣喝米麵茶。這種茶,除了茶是主料外,還需加入米麵。當地有些單位還用米麵茶當作菜湯吃。米麵茶的做法並不複雜:先將做菜的鍋或土罐加熱,另加入少許豬油或香油,待油加熱開始冒煙時,再加上糯米或麵翻炒,待糯米或麵發出焦香,立即加上水以及適量的茶和鹽。待水煮沸2~3分鍾後,即成了既當茶,又作菜的米麵茶。

(二十四)布依族的姑娘茶

布依族,舊稱“仲家”。由古代百越的一個分支發展而來,大多居住在貴州省的南部和西南部,與漢族、苗族長期友好相處,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婦女善紡織和蠟染,這是一個好客的民族。

茶在布依族人民中,是一種最普通和最必需的飲料。凡有客進門,客來敬茶是不可缺少的禮節。布依族自飲和待客的茶,大多是自製的混合茶。每當春季來臨時,布依族婦女都會背上竹簍,上山采茶;然後,還會采上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其他植物的嫩枝,然後與茶葉一起加工成茶。衝泡時,他(她)們還會加上一些具有清涼作用的金銀花幹,如此喝來,既有芬芳醇美之感,又有清熱生津的作用,別有一番情趣。住在貴州北盤江畔的布依族兄弟,還生產一種馳名省內外的坡柳茶,曆史上曾作為地方名茶而進貢給皇帝。但在布依族加工的茶葉中,最有特色,又相當名貴的則要數姑娘茶了。

姑娘茶的製作加工,也另有一番情意。每當早春清明節前,必須由未出嫁的布依族姑娘親自上山采茶,采的茶必須是剛冒尖的嫩芽。采回來後,布依族姑娘要親自精心細製,先要通過熱炒,當炒到茶葉仍有一定濕度,葉質還處在柔軟狀態時,就將茶壓成為圓錐體狀。布依族稱這種茶,為姑娘茶。每卷茶重約50~100克,但每卷茶的形狀必須整齊劃一,優美中看,當然質量也要格外優良。

所以,姑娘茶那是布依族的茶中精品所在。平日,這些茶都有當家人保管著,不輕易飲用。隻有當貴客進門,或者作為禮品送給要員時,才會取出來。不過,還有一條那是非用不可的,就是當布依族姑娘定親時,姑娘家一定會以姑娘茶作信物,由姑娘親手送給情郎。布依族小夥子,也隻有在你親手得到姑娘親手提給你的姑娘茶時,才表明你已經得到了姑娘的“一片情。”所以,姑娘茶其實就是用純真精心真情製作的名茶,來象征布依族姑娘的高尚情操和純潔的愛情。

至於布依族人平時飲茶,已成習俗,所以,一進布依族人的家門,家家都有火塘,戶戶都在火塘上懸掛著一把熱氣騰騰的茶壺,它明白的告訴你,布依族人不可一日無茶。

(二十五)裕固族的“三茶一飯”

裕固族,是由古代河西回鶻後裔與蒙古、漢等族長期相處發展而成,聚居在甘肅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縣等地,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由於裕固族人以畜牧為生,所以,茶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裕固人通常隻吃一頓飯,卻喝三次茶。特別是裕固族牧民家,主婦早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煮茶。煮茶用的是鐵鍋,先將鐵鍋內的水燒開,放入搗碎後的茯磚茶,一般2升水加50克茯磚茶。通常煮上5~10分鍾後,調入二成奶和適量食鹽,再用勺子反複攪勻。與此同時,再按需在瓷碗中一一加上酥油和炒麵,加上茶湯即成。這時,全家人就席地而坐,共享早茶。中午飲茶,有的還在奶茶裏加上用麵做的烙餅,此謂午茶。下午傍晚時再飲一次奶茶,稱之謂三茶。裕固族牧民,如此一日三次茶是不可省的。其實,早茶和午茶,嚴格地說來,是摻茶食品,三茶倒是一種含奶的調飲茶。裕固族一天喝(吃)三次茶,隻有晚上放牧歸來時,全家人才共進一頓晚餐。在這裏,人們才真正體會到在兄弟民族地區流行的一句話:“寧可三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

第三章 茶典故

中國飲茶曆史悠久,關於茶的故事可謂比比皆是。一段段膾炙人口的茶情傳奇,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世故情態,生動地闡示了善惡的本質,謳歌了正義的真諦。從某種角度上,我們可以說,是茶升華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情感品位,茶的特質屬性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價值觀的一個響亮的音符。

我們從眾多的茶故事中整理出一些精彩有趣的內容,並按照故事大體的內容歸屬加以簡單分類和編排,以供讀者閱讀。內容通俗易讀,並包含一定的思想和寓意。從故事中,我們不僅能夠了解到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和意境,更能了解到人生的哲理和社會意義,益智亦樂,情趣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