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香古韻:茶典故18(1 / 3)

(十七)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醃茶

布朗族是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以及臨滄、雙江、瀾滄、景東、墨江等地的部分山區居住。大多從事農業,善於種茶。生活習俗大多與茶、竹子有關:布朗人祭火神、請佛爺念經時,在祭品中必須有竹筍和茶;辦婚事時,得用茶作禮品。如男青年向女青年求婚時,就得請一位長者帶上茶和煙去女方家提親;舉行婚禮時,主婚人總要吟念一段頗有情趣的祝婚詞:“你們是天生的一對,祖先讓你們結合在一起,生下兒子力氣大,會挖竹鼠會捕魚,會打馬鹿會種地,旱穀、茶葉吃不完;生下女兒最機靈,會捕魚蝦會養禽,會舂白米會織布,日子越過越順心。”祝婚詞也離不開茶,布朗人愛飲的青竹茶,富有粗獷、野趣和古意,但又不乏情理,堪稱飲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布朗族的青竹茶,是一種既簡便,又實用,並貼近生活的飲茶方式,常在離開村寨進山務農或狩獵時飲用。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燒製方法較為奇特。因在當地有“三多”:茶樹多、泉水多和竹子多。燒製時,首先砍一節碗口粗的鮮竹筒。一端削尖,盛上潔淨泉水,斜插入地,當作燒水器皿,再找根粗度略細些的竹子,依人多少,做成幾個可盛水的小竹筒作茶杯,為防止燙手,底部也削成尖狀,以便插入土中。然後找些幹枝落葉,當作燃料點燃於竹筒四周,待竹筒內的水煮沸。與此同時,在茶樹上,采下適量嫩葉,用竹夾鉗住在火上翻動烤焙,猶如茶葉加工時的“殺青”一般,去其青草味,焙出青香。烤到茶枝柔軟時,用手搓幾下,權作茶葉加工時的“揉撚”,使之溢出茶汁,待竹筒茶壺內的泉水煮沸時,隨即將揉撚後的茶枝放進竹筒內再煮3分鍾左右,一筒鮮香的竹筒茶便煮好了。接著,將竹筒內的茶湯分別倒入竹茶杯中,人手一杯,便可飲用。

布朗族的竹筒香茶,具有三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茶湯新鮮:它從采摘茶樹鮮枝,加工成茶,再到燒製成茶湯,通常隻需10~15分鍾時間。二是泉水潔活:煮茶用水,是就近山野取來的流銀濺珠般的山泉活水,中間又無需經過其他盛器倒騰,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汙染。三是茶具清潔,新砍下的鮮竹筒製成的茶壺和茶杯,沒有任何粘附不潔之物。這三個條件,在當代飲茶過程中是難以做到的。

總之,布朗族喝的青竹茶,粗粗一看,似覺有點原始,但喝起來卻別有風味;將泉水的甘甜,竹子的清香,茶葉的濃醇,融為一體。特別是布朗族喝青竹茶時用的青竹茶杯,雖然古老原始,野趣橫生,但細細觀察,造型藝術,頗有民族特色。這種青竹茶杯,不但有削尖的杯足,可以插在地上,不至於捧著燙手。而且在青竹茶杯的口沿,挖有一個平滑磨光半圓形鼻位缺口,這樣,在喝茶時,可將鼻子嵌在缺口內,口唇對針杯口的另一方,飲用起來,甚為方便。如此喝茶,飲茶者無須抬頭仰脖子喝茶,正常坐姿即可舒坦喝完筒中滴滴茶湯,而鼻孔深入竹筒內,又可充分聞到茶香。如此飲茶,不是親眼目睹,是難以令人相信的。隻有身臨其境,才能享受到這種悠哉樂矣,具有無窮回味的野趣。

此外,布朗族還有普遍食用醃茶的習慣。按照布朗族的做法:食醃茶先要製醃茶,製醃茶先要采去茶樹新梢枝頭的芽頭,或一芽一葉,用來製茶。然後,將新梢上剩下的二、三葉鮮葉采下,將水澆開,把采來的鮮葉在滾開水中“殺青”;隨即撈出攤開在篾竹簾上,使鮮葉失去表麵水分後,用手搓揉5~7分鍾;接著,撒上適量食鹽、辣子粉、生薑末等,經拌勻後,裝入口徑為10厘米左右的竹筒中。裝滿塞緊後,筒口用棕葉封好,棕葉上麵再加上粘黃泥築緊封口,然後將裝有茶的竹筒埋入土中,通常經半個月後,取出竹筒,去掉封口的黃泥和棕葉,根據情況,再沾些食鹽和辣子,即可食用當菜吃。這種茶,看上去色澤發黃,吃起來猶如酸菜一般。但是布朗族同胞,不管男女老少,普遍愛吃。

(十八)撒拉族的碗子茶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史稱“沙喇簇”、“撒拉回”、“撒拉”等。他們是由元代遷入青海的中亞撒馬爾罕人,與周圍藏、回、漢、蒙古等族同胞長期友好相處,發展而成。他們分布在青海省的循化、化隆和甘肅省的積石山、臨夏等地,講漢語,用漢文,多信奉伊斯蘭教,喝刮碗子茶是撒拉人的共同愛好。喝刮碗子茶用的碗子,又稱“三炮台”,指的就是底有座托(碗子托),中有茶碗,上有碗蓋的三件一大套的蓋碗,因形如炮台,故名。至於稱刮碗子茶,那是因為在喝茶時,一手提碗,一手握碗蓋,並有一個用碗蓋隨手順碗口由裏向外刮幾下的過程,目的是用碗蓋刮去茶湯麵上的漂浮物。同時,還能促使茶湯和添加物的汁水相融。有鑒於此,在撒拉族集中的循化一帶,喝碗子茶又稱為刮碗子茶。

按照撒拉族的習慣,喝刮碗子茶,最好選用循化駱駝水衝泡,當地堪稱“一絕”。衝泡刮碗子茶,一般不用茯磚茶,而是多用曬青綠茶。衝泡時,習慣於在茶湯中再加上冰糖、枸杞、紅棗、葡萄幹、桂圓、蘋果幹之類,有的還會加上菊花、芝麻之類,故也有人美其名為“八寶茶”,即多樣化的茶。撒拉族人認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次次不同味。這是因為在刮碗子茶中,加進了許多食物配料,而各種食物配料中,能浸出的汁水,其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樣的。一般說來,刮碗子茶需用沸水衝泡,經5分鍾後,方可開飲。頭汁以茶香味為主;二汁時甜味已摻雜其中,故有濃醇透甜之感;三汁開始,雖然茶的滋味已有所減退,但各種幹果的滋味已應運而生。一杯刮碗子茶,通常能衝泡5~6次,幾乎能喝上半天。但次次有新鮮感,使人回味無窮。若能在撒拉人家作客,喝上一杯刮碗子茶,實在也是人生一樂事也!

(十九)基諾族的涼拌茶和煮茶

基諾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州,其中以景洪為最多。他們主要從事農業,更善於種茶,其所居境內,即為普洱茶的原產地。說起基諾族種茶、好茶,還流傳著一個《女始祖堯白》的故事。說在遠古時堯白開天造地,召集各民族去分天地,但基諾族沒有參加。堯白請漢族、傣族去請,基諾族也不去參加。最後,堯白親自去請,基諾族還是不去。最後,堯白隻好氣得拂袖而去。當堯白走到一座山上時,想到基諾族不參加開天造地,以後生活怎麼辦?於是,堯白抓了一把茶籽,撒在基諾山下的龍帕寨土地上,從此茶樹在此生根、開花。此後,基諾族在居住的地方便開始種茶,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基諾族喜愛吃涼拌茶,其實是中國古代食茶法的延續。所以,這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食茶法,基諾族稱它為“拉拔批皮”。

涼拌茶以現采的茶樹鮮嫩新梢為主料,再配以適量黃果葉、芝麻粉、元荽(香菜)、薑末、辣椒粉、大蒜末、食鹽等經拌勻即可食用。作料品種和用量,可依各人的愛好而定。按基諾族的習慣,製作涼拌茶時,可先將剛采下的鮮嫩茶樹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放在沸騰的滾水中泡一下,隨即撈出,放在清潔的碗內。再將新鮮的黃果葉揉碎,辣椒、大蒜切細,連同作料和適量食鹽投入盛有茶樹新梢的碗中。最後,加上少許泉水,用筷子拌勻,靜止一刻鍾左右,即可食用。所以,說涼拌茶是一種飲料,還不如說它是一道菜,它主要是在基諾族同胞吃米飯時當作菜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