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白族的三道茶和響雷茶
白族,有80%聚居於雲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散居於雲南的碧江、元江、昆明、昭通,以及貴州省的畢節、四川省的西昌等地。
白族是一個十分好客的民族,不論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或是有客登門造族,都習慣於用三道茶款待客人。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祝願美好生活,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隻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良好祝願。
說到它的形式,還有一個富有哲理的傳說:早年在大理蒼山腳下,住著一個木匠,他的徒弟已學藝多年,卻不讓出師。他對徒弟說:“你已會雕、會刻,不過還隻學到一半的工夫。如果你能把蒼山上的那棵大樹鋸下,並鋸成木板,扛得回家,才算出師。”
於是徒弟上山找到那棵大樹,立即鋸起來。但未等將樹鋸成板子,徒弟已經口幹舌燥,便懇求師父讓他下山喝水解渴,但師父不依,一直鋸到傍晚時,徒弟再也忍不住了,隻好隨手抓了一把新鮮茶樹葉,咀嚼解渴充饑。師父看到徒弟吃茶樹葉時,語重心長地說:“要學好手藝,不吃點苦怎麼行呢?”
這樣,直到日落西山,總算把板子鋸好了,但此時徒弟已精疲力竭,累倒在地。這時,師父從懷裏取出一塊紅糖遞給徒弟,鄭重地說:“這叫做先苦後甜!”徒弟吃了糖,覺得口不渴,肚也不餓了。於是趕快起身,把鋸好的木板扛回家。此時,師父才讓徒弟出師,並在徒弟臨別時,舀了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讓徒弟喝下去。進而問道:“這碗茶是苦是甜?”徒弟說:“這碗茶,甜酸苦辣五味俱全。”
從此以後,白族就用喝“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作為子女學藝、求學,新女婿上門,女兒出嫁,以及子女成家立業時的一套禮俗。以後,應用範圍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如今,也有小輩向長輩敬茶的。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需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習慣的做法是: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司茶者先用一隻粗糙的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不停地轉動罐子,待罐烤熱後,隨即取出適量的茶葉放在罐內,並要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發出“啪啪”聲響,茶的葉色轉黃,並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少傾,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一種叫“牛眼睛”盅的小茶杯內,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隻有半杯,一飲而盡。
接著,泡製第二道茶。這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拷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放人少許紅糖,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情,隻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最後一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隻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3~5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
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習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因此,白族稱它為“回味茶”,意思是說,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通常主人在款待三道茶時,一般每道茶相隔3~5分鍾進行。另外,還得在桌上放些瓜子、鬆子、糖果之類,以增加飲茶情趣。如今,白族三道茶的料理已有所改變,內容更加豐富,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基本特點依然如故,成了白族人民的傳統風尚。
此外,在白族居住地區,還盛行喝響雷茶,這是一種十分富有情趣的飲茶方式。飲茶時,主賓團團圍坐,主人將剛從茶樹上采回來的芽葉,或經初製而成的毛茶,放入一隻粗糙小砂罐內,用鉗夾住,在火上烘烤。烘烤時,要翻滾罐子,以防茶葉烤焦,罐內茶葉“劈啪”作響,並發出焦糖香時,立即向罐內衝入沸騰的開水,這時罐內就會傳出似雷鳴般的聲音,與此同時,客人們驚訝聲四起,笑聲滿堂。由於這種煮茶方法能發出似雷響的聲音,響雷茶也就因此而得名。據說,這還是一種吉祥的象征。一當響雷茶煮好後,主人就提起砂罐,將茶湯一一傾入茶盅,再由小輩女子用雙手捧盅,奉獻給各位客人,在一片讚美聲中,主客雙方一邊喝茶,一邊敘誼,預示著未來生活的幸福美滿、吉祥如意。
(七)土家族的打油茶和擂茶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在土家族語言中,畢茲卡即為本地人的意思,主要分布在湘西、鄂西、黔東北和渝東一帶,世代與苗、漢民族同胞雜居,友好相處。曆史上以男耕女織,勤勞樸素,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性格奔放著稱,向來有愛好吃茶的習慣。
土家族最崇拜的是傳說中的“八部大王”,說他是土家族的民族首領,茶的“化身”。據土家族的《梯瑪神歌》稱:八部大王的母親,是土家人最敬重的女神――苡禾娘娘,當苡禾娘娘還是姑娘時,一天上山采茶,因天熱口渴難忍,隨手抓了一把茶葉解渴,結果就腹中有孕,懷胎整整三年又六個月,且一胎生下了八個男孩。可苡禾娘娘哪有錢養活八個孩子呢!隻好聽天由命,讓其在深山自生自長。哪知天助人願,八個兄弟在一隻白虎的哺育下,見風就長,且武藝高強,終成武將。後因作戰有功封為龍山“八部大王”。
它雖是傳說,但表明土家族與中華民族早期流傳的神農氏、伏羲氏等母係氏族社會的發展一脈相承。而茶理所當然地作為一種生存的生活必需品,與土家族“生死共存”。所以,時至今日,在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交界區,至今還保存吃打油茶的風習,其實,這就是古代吃茶遺風的延續。
土家族的打油茶,並不複雜。這裏“打”,其實是指“製作”的意思。製作時,通常先用一隻小土陶罐,在火塘上加熱後,加上適量茶油或豬油。待茶葉色變黃,發出焦香時,加水煮沸即成。喝這種油茶湯時,主人往往還會備上幾碟花生米、炸黃豆、炒薯片等茶點,以助談興。也有的索性在製作油茶時,待油茶罐發熱時,先放上花生米、黃豆之類,經輕輕抖、烤和炸,待作料熟後,再放上自製的綠茶,爾後加水煮沸即成。喝油茶湯時,最後將花生米和黃豆,連同茶葉一道吃下去。
另外,土家族和漢族、苗族、侗族、瑤族一起,還有吃擂茶(三生湯)和油茶湯的習慣。擂茶以生茶、生薑、生米仁為原料,在擂罐中經研磨後,在用沸水衝泡而成有關擂茶和油茶湯的製作方法,在其他章節中已經談及,這裏不再贅述。一般土家族人中午幹活回家,在用餐前總要吃幾碗油茶湯或擂茶。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幾碗油茶湯或擂茶,就會感到:“手發抖,腳發軟,頭發昏,眼發花,心發慌”。按當地的說法是:“天天圍著油茶罐,海闊天空不疲倦”。
由於土家族酷愛吃茶,視茶連同為吃飯一樣重要,所以,在土家族的婚喪嫁娶等日常生活中,總是以茶為禮,並把吃茶作為招待至親好友的必需品。這在土家族同胞最愛唱的《采茶歌》中,就能得到體會:“山坡巔上一窩茶,年年采來年年發。頭道摘了斤四兩,二道摘來八兩八。買把剪茶作陪嫁,打發姑娘到婆家”。一句話,在土家族心目中,離不開茶。吃茶,成了土家族人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
(八)苗族的八寶油茶湯和蟲茶
苗族多數居住在貴州省,此外,在湖南、湖北、重慶、廣東、廣西等省、市也有分布,與其他民族大雜居,小聚居。所以,苗族同胞的飲茶方式很多,最使人稱奇的是,他們吃八寶油茶湯和飲蟲茶的習慣,最為人稱道。
苗族吃八寶油茶湯的習俗,由來已久。他們說:“一日不吃油茶湯,滿桌酒菜都不香。”倘有賓客進門,他們更為用香脆可口,滋味無窮的八寶油茶湯款待。其實,稱為八寶油茶湯,其意思是在油茶湯中放有多種食物之意。所以,與其說它是茶湯,還不如說它是茶食更恰當。
製作油茶湯的關鍵工序是炸茶時要掌握火候,其做法是:點火後待鍋底發熱時,倒入適量茶油,待油冒青煙時,再放上一撮茶葉和少許花椒,用鏟急速翻炒茶葉和花椒。一旦茶葉色轉黃,發出焦香味時,加上少量涼水,放上薑絲,爾後用鏟擠壓,以便榨出茶汁、薑汁。待鍋內水沸騰時,加上適量食鹽、大蒜和胡椒之類,翻幾下;再徐徐加水足量,當水再次沸騰時,就算將油茶做好了。講究一點的,或是為了招待客人,那麼,就得製作成八寶油茶湯,製作方法也比較複雜,通常先將玉米(煮後再晾幹)、黃豆、花生米、核桃、團散(一種米薄餅)、豆腐幹丁、粉條等分別用油茶炸好,形成油炸物,分裝入碗待用。
接著是炸茶,特別要掌握好火候,這是製作的關鍵技術。具體做法是:放適量茶油在鍋中,待鍋內的油冒出青煙時,放入適量茶葉和花椒翻炒,待茶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即可傾水入鍋,再放上生薑。一旦鍋中水煮沸,再徐徐摻入少許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時,加入適量食鹽和少許大蒜之類,用勺稍加拌動,隨即將鍋中茶湯連同作料,一一傾入盛有油炸物的碗中,這樣就算將八寶油茶湯製好了。
待客敬八寶油茶湯時,大凡有主婦用雙手托盤,盤中放上幾碗八寶油茶湯,每碗放上一隻調匙,彬彬有禮地敬奉給客人。這種油茶湯,由於用料講究,烹調精細,一碗到手,清香撲鼻,沁人肺腑。喝在口中,鮮美無比,滿嘴生香。既解渴,又飽肚子,還有特異風味,堪稱中國飲茶技藝中的一朵奇葩。苗族吃油茶湯的另一習俗,是在任何時候都不用筷子。更有甚者,有的連調羹也不要,飲用者手捧一碗滾燙的油茶湯,就用嘴在碗沿按順時針方向轉喝,不一會即可連幹帶湯吃得幹幹淨淨,決不會在碗底留下油炸物,可謂是土家族吃油茶湯的一手特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