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奶子茶,對以從事畜牧業為生的哈薩克族,以及當地的維吾爾族等同胞來說,已是家家戶戶,長年累月,終日必備的飲料。哈薩克族煮馬奶子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鋁鍋壺或銅鍋壺,喝茶用的是大茶碗。煮馬奶子茶時,先將茯磚茶打碎成小塊狀。同時,盛半鍋或半壺水加熱沸騰,隨即抓一把茯磚茶入內,待煮沸5分鍾左右,加入馬奶子,用奶量約為茶湯的五分之一,輕輕攪拌幾下,使茶湯與奶充分混合,再投入適量鹽巴,重新煮沸3分鍾左右即成。講究一點的人家,也有不加鹽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這樣,才算把一鍋(壺)熱乎乎、香噴噴、油滋滋的馬奶子茶煮好了,便可隨時飲用。
哈薩克族牧民習慣於一日早、中、晚三次喝馬奶子茶,平日用餐時,通常是吃早飯時要喝馬奶子茶,午飯和晚飯後要喝馬奶子茶,勞動解渴時也要喝馬奶子茶。中老年人還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但哈薩克族的主食通常是饢(一種用小麥麵烤製而成的餅),在這種情況下,總以馬奶子茶相伴。不過有時也吃肉或油炸食品,這時,就會喝上幾碗用茯磚茶燒煮的清茶,以助消化。如果有客人從遠方來,那麼,主人就會立即迎客入帳,席地圍坐。好客的女主人,當即在地上鋪一塊潔淨的白布,獻上烤羊肉、饢、奶油、蜂蜜、蘋果等招待,再奉上一碗馬奶子茶。如此,一邊談事敘誼,一邊喝茶進食,饒有風趣。
喝馬奶子茶對初飲者來說,會感到滋味苦澀而不習慣,但隻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會感到喝馬奶子茶實在是一種補充營養和去膩消食不可缺少的飲料,對當地牧民“不可一日無茶”之說,也就不難理解了。
哈薩克族人民除喝馬奶子茶外,有時也有喝奶皮子茶的習慣,具體做法是:先將搗碎的茶葉放在鋁鍋或壺裏,加水煮沸後,再加入已經熬好帶奶皮的牛奶,用量是茶湯的1/5左右。
此外,還有一些哈薩克族的老漢和婦女,還有吃茶渣的習慣,就是將喝完奶茶後,把殘存在鍋底或壺底的茶渣咀嚼吃進肚裏,即便有多餘的茶渣,他(她)們認為用來喂馬,馬也會身強力壯,鬃毛油潤發光。由此可見,哈薩克族人民,對茶的愛好,決非一般。
(十三)佤族的苦茶和土鍋茶
佤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的滄源、西盟等地,在瀾滄、孟連、耿馬等地也有居住。佤族居住的地區,習慣上稱之為阿佤山,他們至今仍保留著一些古老的生活習慣,將茶與祖先和鬼神連在一起。他們的誣語是:“你喝了茶葉水,你見到了鬼魂。”茶樹就是鬼魂,就是祖先。因此,世代相傳,生活中不可無茶,朋友進門也不可無茶。否則,就是對祖先和神的不恭。他們的喝茶方式比較原始,苦茶就是其中之一。
佤族的苦茶,衝泡方法別致,通常先用茶壺將水煮開;與此同時,另選一塊清潔的薄鐵板,上放適量茶葉,移到燒水的火塘邊烘烤。為使茶葉受熱均勻,還得輕輕抖動鐵板。待茶葉發出清香,葉片轉黃,時隨即將茶葉傾入開水壺中進行煮茶,約沸騰3~5分鍾後,即將茶湯置入茶盅,以便飲喝。由於這種茶是經過烤煮而成,喝起來焦中帶香,苦中帶澀,故而謂之苦茶。如今,佤族仍保留這種飲茶習俗。住在比較開放地區的佤族,也有開始采用沸水衝泡法,直接飲清茶的。采用的茶葉,大多為當地已加工好的青茶。泡茶用的飲器,大多為陶瓷碗或陶杯。這種茶飲用起來,有返樸歸真之感,饒有情趣。
此外,佤族同胞也有飲土鍋茶的習慣,就是直接用鍋將水燒沸,爾後將直接從茶樹上采摘來的鮮嫩茶枝,在土鍋茶的火塘邊烘烤至發出清香時,直接放進土鍋的沸水中,經煮沸3~5分鍾即成。
(十四)拉祜族的烤茶和糟茶
拉祜族,清代以後,史藉稱之為“倮黑”。他們主要分布在雲南瀾滄地區和雙江、孟連等縣,其餘散居在思茅、臨滄等地。在拉祜語中,“拉”是捕獲猛虎,“祜”是在家分食的意思,因此,獵猛虎共享是拉祜人對自己的稱呼。拉祜族同胞,20世紀50年代前,被曆代統治階級視為“野人”,困居於原始森林之中,因此,在生活中保留著不少較為原始的風習。飲烤茶就是拉祜族古老而傳統的普遍飲茶方式。拉祜語中稱之為“臘紮奪。”
按拉祜族的習慣,烤茶時,先要用一隻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熱,然後放上適量茶葉抖烤,使茶受熱均勻,待茶葉葉色轉黃,並發出焦糖香為止。接著用沸水衝滿裝茶的小陶罐,隨即潑去茶湯麵上的浮沫,再注滿沸水煮沸3~5分鍾待飲。然後倒出少許,根據濃淡,決定是否另加開水。再就是將在罐內烤好的茶水傾入茶碗,奉茶敬客。
喝茶時,拉祜族兄弟認為,烤茶香氣足,味道濃,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因此,拉祜族喝烤茶,總喜歡喝熱茶。同時,客人喝茶時,特別是第一口喝下去後,啜茶,就是用口啜取茶味,口中還得“嘖!嘖!”有聲,以示主人烤的茶有滋有味,實屬上等好茶。這也是一種客人對主人的讚賞與回禮!
此外,傣族、基諾族、德昂族等同胞也有喝烤茶的風俗和習慣。
喝糟茶也是拉祜族同胞的一種古樸而簡便的飲茶方式。喝糟茶,先得製糟茶,就是先將茶樹的鮮嫩新梢采下來後,在沸騰的開水鍋中煮上1~2分鍾,相當於茶葉加工過程中的“殺青”。新梢半熟時,隨即將茶葉取出,放人竹筒內。3~5天後待竹筒內的茶葉緩慢氧化發酵,並發出微有酸味後,即可飲用。飲用時,隻要將水燒開,從竹筒中取出適量茶葉,煮上3~5分鍾即成。這種茶,拉祜族同胞稱之為糟茶。糟茶喝起來,略帶苦澀,並有一定酸味,但有解渴舒胃之功效。
(十五)納西族的“龍虎鬥”和鹽茶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的麗江,部分散居在雲南省的香格裏拉、維西、寧蒗等縣,以及四川省的西昌地區。由於納西族聚居於滇西北高原的雪山、雲嶺、玉龍山和金沙江、瀾滄江、雅礱江三江縱橫的高寒山區,用茶和酒衝泡調和而成的“龍虎鬥”茶,被認為是解表散寒的一味良藥,因此,“龍虎鬥”茶總是受到納西族的喜愛。
納西族喝的“龍虎鬥”茶,在納西語中稱之為“阿吉勒烤”。是一種富有神奇色彩的飲茶方式。飲茶時,首先用水壺將水燒開。與此同時,另選一隻小陶罐,放上適量茶,連罐帶茶烘烤,為免使茶葉烤焦,還要不斷轉動陶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茶葉發出焦香時,罐內衝入開水,再燒煮3~5分鍾。同時,準備茶盅,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後將煮好的茶水衝進盛有白酒的茶盅內。這時,茶盅內就會發出“啪啪”的響聲,納西族同胞將此看做是吉祥的征兆。聲音愈響,在場者愈高興。響過之後,茶香四溢。有的還會在茶水中放進1~2隻辣椒。這種茶不但刺激味強烈,而且“五味”俱全。納西族認為,茶和酒,好似龍和虎,兩者相衝(鬥),即為“龍虎鬥”它還是治感冒的良藥,因此,提倡趁熱喝下,準能使人額頭發汗,全身發熱,去寒解表。再甜甜地睡上一覺,感冒也就好了。
喝“龍虎鬥”茶,還有香高味釅,提神解渴的作用,喝起來甚是過癮!不過,納西族同胞認為,衝泡“龍虎鬥”茶時,隻許將熱茶倒入在白酒中,切不可將白酒倒入熱茶水內。否則,效果大不一樣。
納西族同胞還好喝鹽茶,鹽茶的泡製方法,大致與“龍虎鬥”茶的製作方法相似,不同的是在預先準備好的茶盅內,放的不是白酒而是食鹽。這種茶喝起來既有茶味,也有鹽味。
此外,納西族同胞也有在喝的茶湯中,不放食鹽而改用糖的茶,稱之為糖茶。
(十六)景頗族的醃茶和鮮竹筒茶
景頗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的德宏地區,少數分布在雲南省的怒江一帶。它是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其為“山頭”,自稱為“景頗”。景頗族大多居住在高山區,是一個土著民族。在20世紀50年代前,還基本保留著母係社會的生活,所以,當時他們稱自己是舅舅的後代。景頗族同胞至今仍保留著以茶做菜的古老食茶法,吃醃茶和鮮竹筒茶就是例證。
醃茶一般在雨季進行,所用的茶葉是不經過加工的鮮葉。用清水洗淨,瀝去鮮葉表麵附著的水後待用。
醃茶時,先用竹匾將鮮葉攤開,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鹽適量拌勻,放入罐或竹筒內,層層用木棒舂緊,再將罐(筒)口蓋緊,或用竹葉塞緊。靜置兩三個月,到茶葉色澤開始轉黃,就算將茶醃好。
接著,將醃好的茶從罐內取出晾幹,然後裝入瓦罐,隨食隨取。講究一點的,食用時還可拌一些香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作料的。所以說,醃茶其實就是一道茶菜。
另外,還有一些景頗族,喜歡飲用“鮮竹筒茶”。做法是先劈一個有碗口粗細,並有竹節作底的新鮮竹筒,下部削尖,插入土中,再將山泉水裝入鮮竹筒內,放在火塘的三腳架上燒開,再將剛采下的鮮嫩茶枝,在火塘上翻烤,待發出茶香時,將茶投入竹筒內煮2~3分鍾即成。這種茶飲起來,既有山泉水的甘甜,鮮竹的清香,還有茶的滋味,飲起來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