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香古韻:茶典故17(2 / 3)

苗族的蟲茶,主要流行於湖南的城步苗族自治縣和廣西的桂林地區的苗族,這是一種十分奇特的茶。蟲茶,又稱蟲屎茶,製作方法非常奇異,通常在每年4~5月間進行,製作時先將茶樹嫩枝從樹上采下來置於竹簍之中,爾後,澆上清潔的淘米泔水,再將竹簍連同茶枝一道擱在通風的樓閣上。數日後,由於新鮮的茶枝上附有淘米泔水,於是很快就在茶枝上長出米蛀蟲。這些米蛀蟲以幼嫩茶枝為食料,又加繁殖很快,數天後,就把茶枝吃個精光,這時就在茶簍的底部,留下一層厚厚的蟲屎。這時,隻要篩去雜物,留下的就是蟲屎茶了。蟲屎茶通常裝在瓷瓶內,隨需隨用。

苗族兄弟飲蟲屎茶時,通常用手抓一撮蟲屎茶放在碗中,衝入滾開水,蟲屎茶就會釋放出絲狀紅茶汁,飄於水中,並緩緩落入碗底。少頃,輕輕晃動茶碗,整個茶碗中的茶水,當即成為深紅色,這就算將蟲屎茶衝泡好了。

苗族兄弟認為,蟲屎茶與普通茶相比,色澤更加紅豔,滋味更加甘美,香氣更加馥鬱,倘若有機會,能到苗家喝上一碗蟲屎茶,那麼,肯定會給你留下難忘的飲茶記憶。

(九)哈尼族的土鍋茶和土罐茶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紅河地區,以及普洱、瀾滄等縣。喝土鍋茶是哈尼族的嗜好,也是一種古老而簡便的飲茶方式。

哈尼族居住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繚繞,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其地種茶曆史悠久,是普洱茶的重要產茶區,也是雲南茶葉主要產地,西雙版納州的猛海南糯山,還生長有樹齡在800年以上人工栽培的大茶樹。

說起哈尼族發現茶和種植茶,以及喝土鍋茶,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勇敢而憨厚的哈尼族小夥子,在深山裏獵到一頭凶豹,用大鍋煮好後,分給全村男女老幼分享。大家一邊吃豹子肉,一邊高興地跳起舞。如此通宵達旦,跳了一晚,頓覺口幹舌燥。為此,小夥子又請大家喝鍋中煮沸的開水,正當這時,一陣大風吹來,旁邊一株大樹上的葉片紛紛落入鍋中。大家喝了鍋裏的樹葉水,感覺苦中有甜,還帶有清香,非常爽口,自此,哈尼族就稱這種樹葉為“老拔”,即漢語裏“茶”的意思,於是就開始種茶樹,喝土鍋茶也就由此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

哈尼族煮土鍋茶的方法比較簡單,一般凡有客人進門,主婦用土鍋(或瓦壺)將水燒開,隨即在沸水中加入適量茶葉,待鍋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鍾後,將茶水傾入用竹製的茶盅內,就算將土鍋茶煮好了。隨即一一敬奉給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總喜歡在勞動之餘,一家人圍著土鍋喝茶敘家常,以享天倫之樂。

哈尼族的土罐茶比較簡單。煮茶用的為土陶罐,通常是單耳、鼓腹、口沿有流,小的隻有拳頭大小,腹的直徑和罐高約為5厘米;大的有三四個拳頭那麼大,可供八九個人同時喝茶。

煮茶時,先在土陶罐中放上七八分滿水,再直接抓一把初製青毛茶,加在罐內,接著在火塘上燒煮,待罐中茶水煮沸2~3分鍾後,就算把土罐茶煮好了。隨即,將土罐茶倒入杯中飲用。這種茶,既濃又香,茶勁十足。如果趁熱喝下,備感精神飽滿,意氣煥發。

(十)傈僳族的油鹽茶和糖茶

傈僳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的怒江一帶,散居於雲南省的麗江、大理、德宏、楚雄、迪慶等地。境內的高黎貢山、碧羅雪山對峽東西,形成南北兩大峽穀,落差達3000米以上。傈僳族大多與漢族、白族、彝族、納西族等交錯雜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是一個質樸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鹽茶和糖茶是傈僳族廣為流傳而又十分古老的飲茶方法。

油鹽茶製作方法奇特,首先將小土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熱,然後在罐內放入適量茶葉,在火塘上不斷翻滾,使茶葉烘烤均勻。待茶葉變黃,並發出焦糖香時,再加上少量食油和鹽。稍時,再加水適量,煮沸3分鍾左右,就可將罐中茶湯傾入碗中待喝。油鹽茶因在茶湯製作過程中,加入了食油和鹽,所以,喝起來,“香噴噴,油滋滋,鹹兮兮,既有茶的濃醇,又有鮮的回味!”

傈僳族的糖茶,製作方法與油鹽茶相似,就是在茶湯中,隻放糖而不放鹽和食油,故而稱之為糖茶,這種茶。喝起來,既有茶的濃醇味,又有糖的甜香味,苦中有甜,別有滋味。

此外,還有隻放鹽而不放其他作料的,這就叫做鹽茶了。它與糖茶滋味不同,卻是甘中帶鹹。但無論是油鹽茶,還是糖茶或鹽茶,傈僳族同胞還常用它來招待客人,這些茶也是家人團聚喝茶的一種生活方式。

(十一)傣族的竹筒茶和茶泡飯

傣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地區,在雲南省的其他縣、市,也有分布。

傣族多數居住在群山環抱的河穀低壩地區,是一個能歌善舞而又熱情好客的民族。這裏山川秀麗,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呈現一派熱帶風光。傣族人民種茶、製茶和飲茶,有著源遠流長的曆史。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可從祖輩開始留傳下來的一首《采茶歌》中得到印證:

采茶采遍每座茶林,就像知了(蟬)遠離了粘粘的樹漿,

無憂無慮好開心。我們要以茶為本,年年都是這樣歡欣。

據傣曆204年寫成的貝葉經《遊世綠葉經》載,西雙版納發現茶葉並開始種茶,是在佛祖遊世傳教時就開始的,距今約有1200年曆史。經中寫道:

“有青枝綠葉,白花綠果生於人間,佛祖曾告說,在攸樂和易武、曼耑和曼撒有美麗的嫩葉,在熱地的倚邦、莽枝和革登,依佛經所言,是甘甜的茶葉,生於大樹蔭下。”

接著,還寫了男女老少,吃了這種叫做“茶”的“天下好東西,先苦後回甘,好吃又潤喉。你等拿去種,日後定有益……。”這裏,盡管後寫經談茶時,不免帶有宗教色彩,但在此不難看出,傣族飲茶曆史之久。

在《遊世綠葉經》中,還記載了傣族先民,烤茶、煮茶和吃茶泡飯的由來,說佛祖遊世時,從易武山上下來,在山腳邊見到兩個放騾馬的傣家人時,兩位傣家人當即向佛祖獻上開水,佛祖見水中無佛,喝水無味,便在附近采來幾片嫩葉,經烘烤後,放入煮開水的竹筒中,頓覺清香四溢,水味甘甜,告之乃“天下好東西。”茶葉,“能生津解渴,在沒有菜時,還能用來燒泡飯吃。兩位傣家人當即嚐試,果然味道美。於是記住佛祖之言,每日采來茶樹上鮮嫩葉,烘烤煮吃……。”從此,傣族人民就有煮竹筒香茶和吃茶泡飯的風習,並一直流傳至今。

竹筒香茶,傣語稱為“臘踩”。按傣族的習慣,烹飲竹筒茶,大致可分兩個步驟,它的製作也甚為奇特。

首先是裝茶:用曬幹的春茶,或經初加工而成的毛茶,裝入剛砍回來的生長期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接著是烤茶:將裝有茶葉的竹筒,放在火塘三腳架上烘烤6~7分鍾後,竹筒內的茶葉便軟化。這時,用木棒將竹筒內的茶壓緊,爾後再填滿茶,繼續烘烤。如此邊填、邊烤、邊壓,直至竹筒內的茶葉填滿壓緊為止。這樣,才算將竹筒香茶烤好。隨後用刀剖開竹筒,取出圓柱形的竹筒茶,以待衝泡。

衝泡竹筒香茶時,一般大家圍坐在小圓桌四周。先掰下少許竹筒香茶,放在茶碗中,衝入沸水至七、八分滿,大約3~5分鍾後,就可開始飲茶。竹筒香茶飲起來,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濃鬱清香,非常可口,所以,飲起來有耳目一新之感。

至於傣族在過節親人聚會時,吃的茶泡飯,一般的習慣。燒製時,先要在鍋中放上水,再加上一撮茶葉,待水煮沸,茶汁浸出時,撈起茶渣,加入已煮好的飯,搗散結塊的飯團即成。在傣族民間,茶泡飯還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就是傣族姑娘有用茶泡飯送給情郎吃,表達愛慕之意,把它作為投情的風俗。

在平日,傣族民間還有一種喝茶的風習,就是招待客人時,多喜歡用大葉茶泡在一個大器皿中,當茶汁浸出後,再倒入杯中送給客人品嚐。待續水二三次,茶味變淡後,還會撈出茶葉,在茶水中加上適量青果汁,這樣,使在淡淡的茶味中,融入了酸甜的回味,如此飲茶,倒也別致。

(十二)哈薩克族的馬奶子茶和奶皮子茶

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北的伊犁、阿爾泰,以及巴裏坤、木壘等地,少數居住在青海省的海西和甘肅省的阿克塞。以從事畜牧業為生,飲食大部分取自牲畜,以肉、奶為主,最普遍的食物是手抓羊肉和喝馬奶子茶。

哈薩克族喝茶曆史久遠,早在南北朝宋元徽年間(公元473~476年),突厥商人至西北邊境,以物易茶,茶葉開始從陸路對外貿易,“回鶻汗國”直接從中原地區采購茶葉,運至天山南北、中亞諸地,包括哈薩克族在內的當地民族兄弟,開始飲茶,使茶逐漸成為生活必需品。茶在哈薩克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把它看成與吃飯一樣重要。他們的體會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勞動有勁;三天無茶下肚,渾身乏力,懶得起床。”他們還認為,“人不可無糧,但也不可少茶。”這與哈薩克族人民食牛羊肉和奶製品,少吃蔬菜有關。所以,喝馬奶子茶已成為當地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