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精心細泡九道茶
漢民族飲茶,古代重於品,講究意境,著重程式,追求情趣。近代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既有要求快速、簡便的,重在物質的;也有刻意美感,重在精神的,特別是一些文化人,更是如此。在這方麵,以雲南昆明地區的九道茶,最具代表性。
九道茶,多見諸於昆明地區城鎮書香門第的家庭,他們接待嘉賓時,不但要求品茗環境的整潔和美觀,牆上有書畫,四周有鮮花;而且還講究佳茗美泉,將準備的各種名茶,任君挑選;同時,更需要沏茶有道,泡茶有藝,做到茶、水、火、器“四合其美”一點馬虎不得。
衝泡九道茶時按照當地人的習慣,一旦有客從遠方來,主人便會立即迎賓入坐,少加寒暄,主婦便會立即選茶備器,準備衝沏九道茶。九道茶衝泡程序較為繁複,重在技藝和意境。
首先,主婦會選上幾種名茶,由主人或主婦作簡要介紹,說說名茶的產地和品質特點,對特殊的名茶,也許會介紹一下有關典故。習慣的做法是客從主便。如果主客間是多年至交,那麼,也可以按需點茶。待定好茶後,主婦就會當著客人的麵,用溫開水衝洗潔淨茶器。衝泡九道茶的茶器,一般為紫砂壺和幾隻茶杯,茶壺多為紫砂壺,茶杯按客人多少,數量不等。這樣泡出來的茶湯,勢必是幾人共享一壺茶,如此一來,備感親切,意在融洽氣氛。而用溫水淨器的結果,不但達到清潔消毒的目的,而且提高了茶器的溫度,以免因衝泡時溫度的驟變,而帶來對茶湯質量的影響。
潔器後,主婦會立即投客人選好的茶,除客人事先聲明,要不,主婦就會按常規投入適量茶葉於紫砂壺中。第四道程序就是衝泡。泡茶用水,通常選用的是山泉水或其他佳水,燒水時注重掌握火候,講究以初沸水衝泡,認為用這種水泡茶,香正味醇,最為精當。衝泡時,茶壺的衝水量,一般以衝到茶壺容量的六七分滿為止。衝茶後的一道程序便是加蓋,就是蓋好壺蓋,讓茶汁慢慢浸出溶解於茶湯中,一般加蓋5分鍾後,這時的茶湯,既有鮮醇,又有刺激味時,稱之為“恰到好處”時,就要進行勻茶。
勻茶,就是再次向茶壺續水,將泡茶衝水時留下的三四分空間,加水至滿茶壺口沿。勻茶時衝水要從高處落下,讓茶壺中的茶湯,通過高衝,使茶水上下翻滾和左右旋轉,使壺中茶水達到濃淡一致。勻茶後就是敬茶。敬茶時,通常將幾個小茶杯一字排開,先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分兩次斟茶,使茶湯容量達到茶杯的七八分滿即可,並要求各杯茶之間的茶水容量一致,這叫做來的都是客,對客人不分大小“一視同仁”。
斟好茶後還要敬茶。敬茶可由主人親自奉茶,也可由小輩敬茶,但要先長後幼,依次有序的進行。最後一道程式,就是呷茶。呷茶一般是先聞香,後嚐味,呷茶之樂,留在口裏,享受在心田裏。因為呷這種茶,費時,講技,多程式,當地人稱之“九道茶”,就是享受這種茶,需有九道程式,即選茶、溫器、投茶、衝茶、瀹茶、勻茶、斟茶、敬茶和呷茶。嚴格說來,九道茶當為文士茶之列,可謂是古代文人品茶的遺風。
(八)桃花源裏喝擂茶
桃花源擂茶,又名三生湯,是用生葉(指從茶樹上采下的新鮮茶葉)、生薑和生米仁等三種生原料,經混合研碎加水後,烹煮而成的湯,故而得名。
擂茶,既是充饑解渴的食物,又是祛邪去寒的良藥。相傳三國時,蜀將張飛帶兵進攻武陵壺頭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內)烏頭村(今桃花源)時,正值炎夏酷暑,當地正在蔓延瘟疫,張飛部下數百名將士病倒,連張飛本人也不能幸免。正在危難之際,烏頭村中一位草醫郎中有感於張飛部屬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非常感動,便獻出祖傳除瘟秘方--擂茶。
張飛見狀,便問道:“老人家,這是何藥?”
老人答道:“此謂擂茶,又名三生湯,是本家祖傳秘方。”
張飛連忙作揖道謝,並吩咐將士都來喝擂茶。結果,茶(藥)到病除。
其實,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薑能理脾解表,去濕發汗;米仁能健脾潤肺,和胃止炎,所以,說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藥,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如今,在湖南中、西部一帶,都有吃擂茶的茶俗,特別是湖南沅江流域一帶,更是如此。尤其是當有客人進門,好客的主人便會用擂茶來招待客人。此外,在渝西、鄂西南、黔東北、贛南等地也有喝擂茶的習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古代相比,現今擂茶,在原料的選配上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如今製作擂茶,通常用的除茶葉外,再加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還要加些食鹽、胡椒(粉)之類。製作時,通常將茶和多種食品,以及作料放在特製陶製擂茶缽內,然後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轉,使各種原料互相混合,再取出傾入碗中,用沸水衝泡,用調匙輕輕攪拌幾下,即成擂茶。
少數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將多種原料放入碗內,直接用沸水衝泡的,但衝茶的水必須是現沸現泡的。這種擂茶,它稠如粥,鹹中帶香,軟裏有硬。每碗擂茶,有喝的,有嚼的,如此吃上二三碗,即便一餐不吃飯,也並不覺得饑餓。
在喝擂茶的地區,一般人們中午幹活回家,在用餐前總喜歡喝幾碗擂茶為快。有的年輕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會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視喝擂茶如同吃飯一樣重要。不過,倘有親朋好友進門,那麼,在喝擂茶的同時,還必須備有幾碟茶點。
茶點以清淡、香脆食品為主,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魚片之類,以增加喝擂茶的情趣。但按照湘西的習慣,在一些重要場合喝擂茶時,不但擂茶宜用8種食品調製而成,而且桌子需用古色古香的八仙桌,同時桌上要放8碟茶點。他們認為,八仙桌有8個座位,能容納8個人喝擂茶,表示每人有一份。“來的都是客,不分你我他”。另外,認為“八”是個吉祥數字,這叫“桌擺八,有財發”。
喝擂茶還有一個規矩,就是當主人向客人奉上一碗擂茶時,倘不懂規矩,馬上喝下去時,主人就會眼明手快,操起勺子,給你添上第二碗,如此繼續,會使你不堪忍受。其實,如果你不想再喝,可千萬別喝下去,隻要將碗中的擂茶保持滿碗,到臨走時一喝而盡就是了。
三、少數民族茶俗
中國地廣人多,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兄弟民族之間由於所處地理環境和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風俗的各異,使每個民族的飲茶習俗各不相同,風尚迥異。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或者說同一地域的不同人群,其飲茶方法也是各有不同。不過把飲茶看做是健身的飲料、純潔的化身、友誼的橋梁、團結的紐帶,在這一點上是共同的。下麵,將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飲茶習俗,分別介紹如下。
(一)蒙古族的代用奶茶和鹹奶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及其邊緣的一些省、自治區。蒙古族牧民以食牛、羊肉及奶製品為主,糧、菜為輔。磚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飲品,喝由磚茶煮成的鹹奶茶,是蒙古族人們的傳統飲茶習俗。蒙古族如今喝的鹹奶茶,大約始於13世紀以後。在磚茶還未進入內蒙古草原之前,森林草原上的許多藥用植物都曾替代過茶,作為製作奶茶的原料。如今,依然可見的蘇頓茶、瑪瑙茶、烏日勒茶、曾登茶等,就是古之奶茶的遺風。
現代蒙古族多以青磚茶或黑磚茶作為熬鹹奶茶的原料。在牧區他們習慣於“一日三餐茶,一頓飯”。所以,喝鹹奶茶,除了解渴外,也是補充人體營養的一種主要方法。每日清晨,主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鍋鹹奶茶,供全家人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歡喝熱茶,早上,他們一邊喝茶,一邊吃炒米,將剩餘的茶放在微火上暖著,以便隨時取飲。通常一家人隻在晚上放牧回家時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3次喝鹹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鹹奶茶,用的多為青磚茶或黑磚茶,煮茶的器具是鐵鍋。煮鹹奶茶時,用砍茶刀將磚茶劈成小塊;再用石臼把磚茶塊砸碎成末,隨即將洗淨的鐵鍋置於火上,盛水2~3千克剛打上來的新鮮活水;燒水至剛沸騰時,加入打碎的磚茶50~80克隨即用文火熬3~5分鍾後,摻入幾勺鮮牛奶。用奶量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攪拌,再加入適量鹽巴。等到整鍋鹹奶茶開始沸騰時,才算把鹹奶茶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飲。
煮鹹奶茶的技術性很強,茶湯滋味的好壞,營養成分的多少,與用茶、加水、摻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後都有很大的關係,如茶葉放遲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顛倒了,茶味就會出不來。而煮茶時間過長,又會喪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認為,隻有器、茶、奶、鹽、溫五者相互協調,才能製出鹹香可宜,美味可口的鹹奶茶。為此,蒙古族婦女都練就了一手煮鹹奶茶的好手藝。大凡姑娘從懂事起,做母親的就會悉心向女兒傳授煮茶技藝。當姑娘出嫁時,在新婚燕爾之際,也得當著親朋好友的麵,顯露一下煮茶的本領。要不,就會有缺少家教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