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論:慈禧太後的生平、智慧與掙紮(2 / 3)

同樣的道理,慈禧太後在人們印象中曆來是“禍國殃民、愚昧頑固、專橫跋扈、凶殘狠毒、工於心計、嗜權如命”的“一代妖後”,十足的“惡女人”形象,要想讓這一形象有所改觀,顯然非常困難。但是,如梁啟超所說,若以近代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慈禧太後一人,把她罵得狗血噴頭,這種簡單化的曆史思維隻能掩蓋了更為複雜與根本性的社會動因。

事實上,沒有哪個統治者會甘心把國家領土白白送人,慈禧太後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邊疆危機中也並非一味妥協賣國。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對慈禧太後曆史形象的書寫大多未盡事實而近乎妖魔化,而其中原因,多出於其政敵康梁維新黨人的攻擊誹謗(其中尤以梁啟超作用最大)及辛亥革命黨人的反清宣傳。辛亥年後,近代史家多以此為藍本,慈禧形象遂陷於萬劫不複之境地,至今在糞坑中不得翻身。

不可否認,中國的近代曆史寫作非常棘手,因為稍有突破或者換種寫法就往往會被人認為是標新立異甚至搞“翻案”,大帽子足以壓得作者喘不過氣來。盡管如此,筆者還是很願意來做這樣一個嚐試,把人們印象中已經固定甚至固執的慈禧太後形象還原成一個普通女人的形象,特別是她作為妻子、母親及女人當政的形象。

對慈禧太後的一生,人們常用“玉座珠簾五十春,臨朝三度抱衝人”這句話來形容,但這還不足以解釋慈禧是怎樣一個人。要想了解並理解慈禧太後,必須回到其時代、其生活和其所處的環境,不然一切都是隔靴搔癢,最後變成各說各話,在缺乏曆史根據的想象中製造出一個“非驢非馬”的太後形象。

看待一個曆史人物,特別是一個有“汙點”的人物,以實事求是、知人論世的態度或許更為可取。如果時光倒流,讀者回到一百多年前,回到慈禧太後所處的那個視皇帝為天神的“愚民社會”,同樣的曆史事實放在當時的道德標準下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價,正如從“老佛爺”到“妖後”,國人的曆史觀點在過去的百年中本身就發生了極大的扭曲。

慈禧太後叱吒晚清政壇近半個世紀之久,關於她的是是非非,會一直持續爭論下去。對其本人而言,慈禧太後畢竟是婦道人家、文化水平也不高,正如評論家所言,“她實在稱不上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的最高領導者。”但當時清廷本身就是一個各種權力糾葛的複合體,作為權力中樞掌控者的慈禧太後,她的經曆和學識決定了她無進取之心的同時,卻又是極其擅長玩弄權力平衡的高手,而駕馭群臣和穩固統治的權術幾乎是她與生俱來的能力。在專製結構不變的情況下,缺乏進取心的君主顯然是晚清最後幾十年的軟肋所在,這或許解釋了日本能夠更新而清朝深陷泥潭的原因所在。

倘若慈禧太後執政的是嘉慶、道光時期,做個守成之君倒也問題不大。但慈禧太後的運氣也不好,正好趕上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的最後七十年,自從“天朝上國”的迷夢被西方列強無情地打破後,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清廷對西方的文明也在觀望、試探和不斷地學習著,奈何千年的桎梏和慣性依舊推動了這個老大帝國沿著下降的通道而不斷沉淪。在這個曆史的轉彎處,即使慈禧太後努力掌舵,也隻能讓大清帝國這艘破船免於沉沒,但要讓她領導中國走出困境,使國家走向複興和強大,這未免有點苛求了。

最終,甲午戰爭和庚子之役的一敗塗地,讓帝國僅有的一點自尊和自大一掃而空,就像慈禧太後晚年接見大臣時經常性地涕淚長流一樣,在蓬勃發展的二十世紀初顯得是如此的可憐又可笑。而這,大概就是時代悲劇所在吧。

但話又說回來,晚清時期的中國是在世界的進步中相對落後了,慈禧太後的弄權行為對當時乃至後世都可謂貽害無窮,但把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過多坎坷簡單歸罪於一兩個指定的“千古罪人”,這種尋找替罪羊的思維方式既失於簡單片麵而又不負責任,因為這種膚淺的反思除了滿足口舌之快外,對曆史的認知和吸取曆史的教訓毫無裨益。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去世。頗為諷刺的是,慈禧太後臨死前說,以後不得再使婦人幹政、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這話出人意料,又在情理當中。彈指一揮間,一個時代結束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慈禧太後是中國傳統專製社會及其舊有理念的最後代表,她的去世,也意味著神聖皇權的最終破滅和公民社會的最終到來。

金滿樓

2015年6月

§§附錄

一、慈禧太後大事年表

1835年(道光十五年)11月29日,慈禧出生於北京,父親惠徵為吏部小官,家族原係鑲藍旗,後抬旗入鑲黃旗。

1852年(鹹豐二年)5月,18歲的慈禧選秀入宮後被封為“懿貴人”。

1853年(鹹豐三年)7月,慈禧的父親惠徵去世。

1854年(鹹豐四年),20歲的慈禧被晉封為懿嬪。

1855年(鹹豐五年)6月,慈禧懷孕,受到皇宮的極大重視。

1856年(鹹豐六年)4月,22歲的慈禧生下皇子載淳(即同治),隨即晉封為懿妃。

1857年(鹹豐七年),23歲的慈禧被晉封為懿貴妃,宮中地位僅次於皇後鈕祜祿氏。

1860年(鹹豐十年)9月,慈禧隨鹹豐逃往熱河行宮。

1861年(鹹豐十一年)8月,鹹豐駕崩,同治即位,27歲的慈禧被尊為聖母皇太後。當年8月,慈禧聯合奕訢等人發動“辛酉政變”,政變成功後開始了第一次垂簾聽政,也由此掌握清廷最高權力近48年。

1862年(同治元年),同治賞徽號“慈禧太後”。

1865年(同治四年),慈禧與恭親王奕訢發生衝突,大鬧一番後革去奕訢的“議政王”名號。

1872年(同治十一年)10月,同治大婚。

1873年(同治十二年)2月,同治親政,兩宮太後撤簾歸政。

1874年(同治十三年),19歲的同治駕崩,慈禧太後在喪子之後,立道光第七子、也是自己的妹夫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光緒)繼位。是年慈禧40歲。

1879年(光緒五年),吏部主事吳可讀為同治爭嗣子而服毒自盡,慈禧被迫公開發布諭旨為同治立嗣。

1880年(光緒六年)7月,慈禧患重病,久治不愈。

1881年(光緒七年)4月,慈安太後突然患病暴斃,兩宮聽政變為慈禧一人獨裁。

1884年(光緒十年)4月,因為中法戰爭失利,慈禧借機將恭親王奕訢等軍機大臣全部趕出軍機處,史稱“甲申政潮”。是年慈禧50歲。

1887年(光緒十三年)2月,光緒名義上親政,實際為慈禧太後訓政兩年。

1889年(光緒十五年)2月,光緒大婚;3月,光緒舉行親政大典,慈禧歸政。

1891年(光緒十七年)1月,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奕譞去世。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光緒主戰。同年,慈禧舉行六旬慶典,但因戰爭而冷清收場。同年9月,恭親王奕訢再度被起用。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戰爭失敗,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光緒生母、慈禧的妹妹醇親王福晉去世。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光緒發動戊戌變法。三個月後,慈禧宣布訓政,將光緒軟禁瀛台。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1月,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並試圖廢黷光緒。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事件爆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挾光緒逃離北京。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簽訂《辛醜條約》。當年10月,慈禧一行從西安回鑾,次年1月回到北京。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慈禧推行新政。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宣布預備立憲。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8月,宣布九年後頒布憲法,召開國會。當年11月14日,光緒駕崩,年僅38歲。慈禧太後命醇親王載灃之子繼位,載灃為監國、攝政王。次日(11月15日約未正三刻,即下午1點40分左右),慈禧太後崩,時年74歲。

1928年,孫殿英匪兵盜掘清東陵之定陵,現場一片狼藉,慈禧太後最終屍骨無存。

二、接見大臣奏對五則

(一)

同治七年(1868年)十一月,曾國藩由兩江總督改任為直隸總督時,在上任前被兩宮太後召見時的奏對:

慈禧太後問:汝在江南的事都辦完了?

曾國藩對:辦完了。

問:勇都撤完了?

對:都撤完了。

問:遣撤幾多勇?

對:撤的兩萬人,留的尚有三萬。

(中間省略)

問:你從前在京,直隸的事情自然知道!

對:直隸的事臣也曉得些。

問:直隸甚是空虛,你須好好練兵。

對:臣的才力怕辦不好。

曾國藩隨後叩頭退出。

(二)

光緒六年(1880年)五月,慈安太後召見四川提督鮑超。

慈安太後問:你何日動身?

鮑超對:(略)

問:川省百姓安否?

對:督臣丁寶楨操守甚屬廉潔,百姓安堵如常。

問:沿途百姓安否?

對:仰沾天恩百姓俱安。

問:現在年成好否?

對:沿途年成俱好,小春俱已得收。

問:你在途走了多少日期?

對:坐輪船十餘日,沿途服藥耽擱水陸計一月有餘。

(中間省略)

問:你打了好多仗?

對:水陸數百戰。

問:你好聲望!

對:奴才毫無能為,大恩褒獎!

問:你很苦得有!

對:應效犬馬之勞。

問:你身上傷痕現掣動否?現在咳嗽否?李鴻章之醫生尚好,你還是要用李鴻章之醫生。

對:是。

問:李鴻章你們至好?

對:多年舊好。

問:李鴻章體子好否?飲食好否?

對:李鴻章曾邀奴才吃過飯,李吃得兩中碗飯,太後可放心!

問:你的體子醫生總要好生斟酌。

對:是。

少停,慈安太後說你歇歇,遂起自揭門簾退。

(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九月,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召見盛宣懷。

慈禧太後問:汝從保定火車來?

盛宣懷對:臣赴保定驗收已完工程,又料理保定鋪軌,約明年四月正定可以通車。

問:盧漢(鐵路)何時開工?

對:漢口土工現已辦到孝感,約明年秋後信陽州可以通車。兩頭同做明年可成一千裏,其餘一千四百裏兩頭分做。據工程司說再有兩年可以全完。

問:此路是借哪一國的銀子?

對:(略)

問:黃河活沙如何造橋?

對:雖是活沙,總可以打到老土,至多亦不過數十丈。聞外國亦有此種河道造橋,亦甚堅固,但是工本實在太多。

問:時事艱難,外國人欺我太甚,如何是好?

對:中國局勢不僅壞於甲午打仗,實在壞於膠州。當時臣兩次電達總理衙門,極說膠澳斷不可讓。膠澳一失,旅大必去,此時放手太速,俄德兩國合謀而至,英法兩國恐落後著。法索廣州灣為圖兩廣、雲南之計,英請保護長江以達四川。

(中間省略)

問:你說的甚是,必要做得自強。但是現在外國欺我太甚,我所以十分焦急。

對:外麵亦聽說皇太後宵旰焦勞,但亦不可過於著急。今日局勢雖然比前更難了,然而中國地大物博,出的人亦聰明,出的貨物亦多。日本地小民貧,尚且能自強,豈有中國不能自強之理?同治年間,皇太後垂簾時候,削平大難,中興天下,能用得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幾個人,即如閻敬銘、李翰章、沈葆楨等,雖不能帶兵亦各有長處。現在要練兵籌餉,總要先講究得人,方能辦事。

問:現在毛病在上下不能一心,各省督撫全是瞻徇,即如州縣官案件尚且不肯講真話。外國能得上下一心,所以厲害。

對:各大臣受恩深重,都有忠君愛國之心,但見識各有不同。大概心中總有六個字毛病。

問:哪六個字毛病?

對:總說是:‘辦不到,來不及’。

問:這句話隻可上頭說,他們如何可存此見解?

對:臣想,‘辦不到’,亦要辦;‘來不及’,隻好趕緊辦。

問:督撫中亦有幾個好的,總不能個個好。你看北洋練的兵可靠得住?

對:臣看袁世凱、聶士成兩軍均照德國操法,大家說好,可惜人太少。

問:總要各省多練兵,不然南邊人到北邊去不合,北邊人到南邊去亦不合。

對:臣總說至少要製兵二十萬,還要有民兵,預備打仗時可以填補。

問:各省亦有二十萬兵。

對:現在勇營已如從前之綠營,雖多無益。必要有二十萬人一律選練、一樣章程、一樣槍炮,方算得好兵。如果膠州之事,有十萬精兵,便不至於軟到如此。但是,練新兵總要裁去無用之兵,否則兩倍餉,總是難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