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追求自信與自強
1.培養自信自強的心態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是人們對自己力量充分估計的自我體驗。
培養自己自信自強的積極心態的方法:
(1)熱忱麵對生活。熱忱主要表現在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熱愛周圍的一切事物,熱情麵對遇到的所有人。
(2)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3)體驗“成就感” 成就感就是因成功和成就所引發的自豪感。
2.正確麵對挫折
(1)認識挫折 挫折心理作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兩麵性。所謂客觀性,是指挫折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任何人都會遇到挫折。所謂兩麵性,就是說挫折對人生的發展既有不利的一麵,也有有利的一麵。挫折一方麵使人失望、痛苦,使某些人消極頹廢,或使某些意誌薄弱者失去對生活的信心,造成人生悲劇;另一方麵,挫折又能讓人受益,使人在錯誤中猛然醒悟,在失敗中汲取教訓,完善自我,起到磨礪人意誌的作用。
(2)積極麵對挫折 減輕挫折的方法:一是采用取代轉移法;二是學會堅強;三是善於找準奮鬥的目標。
名人名言
“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巴爾紮克
資料卡
受挫折後的心理對策
文飾法。指在某些情況下,無法達到目標或自己內心的需要和欲望不符合社會規範時,為了減輕或避免因挫折而產生的焦慮和痛苦,於是尋找種種理由,自圓其說或以值得原諒的借口替自己辯護。其典型表現是“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前者指個體在追求目標受阻後,便貶低所追求的目標,說“不值得追求”,以求衝淡對自尊心的傷害。後者是指個體在追求目標受阻後,轉而對自己的既得利益大加肯定,萬般強調,以此來減輕內心的失望和痛苦。
優勢比較法。優勢比較法要求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難更多、處境更差的人。通過比較,將自己的失控情緒逐步轉化為平心靜氣。其次,尋找分析自己沒有受挫感的方麵,即找出自己的優勢點,強化優勢感,從而擴張挫折承受力。再次,認識事物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挫折同樣蘊涵力量,挫折的刺激能激發潛力,應正確對待挫折,挖掘自身潛力。
目標法。挫折幹擾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毀滅了自己原有的目標,重新尋找一個方向,確立一個新的目標,這就是目標法。目標的確立,需要分析思考,這是一個將消極心理轉向理智思索的過程。目標一旦確立,猶如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人就會生出調節和支配自己新行動的信念和意誌力,從而排除挫折幹擾。
四、學會人際交往
(一)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原則
第一,要誠實平等交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喜歡與誠實正派的人打交道,而討厭那種口是心非、虛情假意的人。無論什麼性格,隻要是真誠的,就可以與他人相處得很好。平等的關鍵是要互相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尊重別人和別人對自己的尊重是互為因果的。
第二,要學會寬容。寬容有兩方麵的含義,一是指善於容納人,在心理上接受對方。尤其是與自己意見、主張、個性品質等各方麵相異的人,更要接納對方。二是指善於諒解人。人與人相處,難免有一些矛盾,甚至是衝突和摩擦,這時應該多為別人著想,對任何事情都不要求全責備,要有一點忍讓的精神。忍讓不是軟弱,而是心胸開闊、風格高尚的表現。
第三,要遵守信用。信守諾言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這樣的人,人們樂於與之交往;而屢次失信於人,就會令人很失望,別人就會漸漸與之疏遠。
第四,要樂於助人。一個樂於助人的人,能夠贏得更多的好感和友誼。而那些貪婪自私的人,經常是很不受歡迎,永遠找不到真正的朋友。還有的人斤斤計較,付出多少就一定要得到多少回報,當因一時一事得不到滿足時,也就難以維持與他人的友誼了。所以同學們要明白,幫助別人不是要進行等價交換,不能太計較個人的得失。
目前,在人際交往上還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觀念,有些人結交朋友就是為自己編織一張關係網,為達到個人目的服務。這樣的人私心太重,動機不純,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的關係網也經不起考驗。有些人用錢或物來作為人際交往的手段,推崇“金錢至上”,這也是很不正常的。隻有在相互關懷、相互支持的基礎上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誼,才能有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資料卡
目光是重要的非語言溝通手段
目光是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非語言溝通手段。正確運用目光應注意:一是目光的方向。一般而言,俯視表示愛護和寬容;正視表示理解和平等;仰視表示期待和尊敬;側視表示不屑和不滿;東張西望會讓人覺得心不在焉。二是目光停留的時間。交談時雙方目光應不時地接觸;傾聽時,應較多地注視對方;異性之間交談,不宜長時間地盯著對方。
(二)克服人際交往的障礙
(1)克服人際交往中的羞怯 羞怯一般表現為不敢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麵,在大庭廣眾麵前不敢講話、發言,總愛躲在角落裏;遇到困難不敢求助於人,寧肯自己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也不向別人請教等。
產生羞怯的原因主要是自卑心理,是對外界反應的過分敏感。
克服羞怯的方法:樹立自信心;不要過多地計較別人的評論;自覺鍛煉人際交往的能力。
(2)克服人際交往中的猜疑 猜疑是一種主觀臆想,即對別人進行毫無根據的猜測、懷疑。
案例鏈接
小李是一位住校的女學生。有一天她突然發現自己的錢包不見了,於是她確認有人偷了她的錢包。是誰呢?經過一個一個地推測,最後把疑點放在家中經濟條件不寬裕的同學小鄭身上,而且越觀察越像。於是她每天在寢室指桑罵槐,以泄心中之憤。開始,小鄭沒有理會她,後來也開始了還擊。原來關係不錯、朝夕相處的同學因此而變成了冤家。盡管老師再三做工作,甚至把她們調至兩個寢室,但矛盾卻依然沒有解決。兩人之間從此見麵不講話,形同路人。那麼錢包到底是誰拿的呢?其實,錢包誰也沒有拿,而是掉在了床底下。後來,小李終於發現了,她這才知道冤枉了小鄭,心裏感到十分後悔,但卻沒有勇氣向小鄭道歉。
克服猜疑的方法:看問題要實事求是,不能憑主觀臆想判斷是非;對人要以誠相待,互相信任,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要冷靜,不要衝動。
(3)克服人際交往中的自私 自私主要表現為一切以自我為主,依照自我的需求、體驗、感受來觀察事物、考慮問題。
克服自私的方法:主要是正確認識自我,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對環境、對他人要有一種責任感,注意培養自己“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品質。
(三)常見人際關係的處理
(1)同鄉關係 校園內的同鄉常常會形成一種以鄉情、鄉俗為紐帶的老鄉關係。在同鄉關係的處理上要避免“老鄉主義”的小團體意識。
案例鏈接
王某是一位家住農村的同學,家庭經濟條件不夠寬裕,來到一個新的環境中,他常常感到不自在,還有一點孤獨的感覺。一天,在食堂就餐的時候,無意中碰到了家鄉鄰村的高年級的老鄉李某,兩人關係處得不錯。一天,李某看到王某有點不高興,就問他發生了什麼事。原來,王某同宿舍的同學經常欺負他,常強迫他打掃宿舍。李某一聽就氣衝衝地帶了好多同學來到王某宿舍,大聲地叫罵。結果雙方引起了衝突,打了起來,互相都受了傷,後被學校進行了嚴肅處理。
(2)師生關係 老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心靈上交流,在教育過程中相互得到滿足,應當是互相尊重的關係。尊師是學生的美德,師生關係雖然是平等的,滿足是相互的,但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辛勞,幾乎出於職業本能的無私,對學生成長乃至一生的影響,如蠟燭般高潔、輝煌,值得尊敬而難以忘懷。所以我們應該尊重老師,體諒老師的辛勞。
有些學生由於在初中時經常被老師忽視、排斥、指責,導致他們對新學校的老師自然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式的疏離感或壓抑感,擔心老師會向家長告狀,懷疑老師會與自己有意過不去,想與老師親近但又怕受到冷落。一旦老師在處理或對待與自己相關的事情不夠恰當時,便會產生強烈的不滿或偏見,形成對立情緒,出現逆反行為,不配合、不支持老師的工作,使師生關係不斷惡化。希望同學們在新的學校有新的開始,相信老師,老師同樣會信任每一個同學。
(3)孝順父母
如何做一名孝順父母的好學生呢?
下麵是一個學生關於“感恩”的心聲,希望大家讀後認真總結一下自己應該如何學會感恩?
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名為《殘酷的拒絕》的報道,講述的是一名大學生因為擔心衣著破舊的母親被同學看到後笑話,在風雨交加的惡劣天氣裏,竟將自己的母親攔在學校門口,母親帶來的一籃粽子和茶葉蛋也讓她原封不動地帶回去,最後在兒子的反複催促下,這位母親不得不含淚離開。
看完這篇報道,著實讓我寒心。在動物的世界裏,尚有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的說法,怎麼還有人會這樣對待自己的母親呢?一個連對母親都不懂得感恩的人,又怎能在將來對他人與社會感恩?一個連母親都不懂得尊重的人,又怎能奢望其擔當起社會責任?
而在一個電視欄目裏,我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震撼人心的親情故事:一個年邁的母親躺在病床上,消瘦的像一株即將枯萎的植物,細小、皺縮、幹癟,但眼神中流露出對生命的強烈渴求。老母親的中年兒子,舉全家之力,除了生活必要的開支,其餘的錢全部留給母親看病,並為母親捐出了自己的一側腎。這是對人間逐漸疏遠親情的感召!這是對父母感恩之心的無限傾瀉!
沒有陽光,就沒有日子的溫暖;沒有雨露,就沒有五穀的豐登;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父母給予我們的愛不求回報,我們在愛的海洋裏,從少年走到了青年,從青年走到了中年,驀然回首,歲月已在父母的鬢發留下了痕跡。而此時的他們,忍受離休後的孤寂,病痛的折磨,他們同樣需要我們的理解和關心,需要親情溫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無論生活還是對待父母,我們需要感恩。
也許在更多的人心裏,有這樣或那樣的想法,父母身體還硬朗,以後有很多機會孝敬父母;還有人想,父母是天底下最無私的,他們對我們的愛不求回報。但我認為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要趁早,因為父母隻能陪我們走一段路,等到人去樓空,回天無力之時,再去後悔那也無濟於事。
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常常是細小瑣碎卻無微不至。當那份愛實實在在環繞著我們,當那兩顆心時時刻刻牽掛著我們,不要忘記趁早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給父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關心,多一些問候,多一些照顧。
五、常見的學習心理問題及調適
學習是學生第一要務和主導活動,職校生的身心發展也主要是通過學習來實現的。職校教育階段是職校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時期、黃金時期,而學習心理問題也是職校生最普遍、最常見、最突出的心理問題。由於職業學校在培養目標、教學過程上有自身的特點,剛剛步入職業學校的學生會產生許多不適應,茫然不知所措,心理上有壓抑感。如不及時解決,就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障礙。正確地分析和解決這些學習心理問題,對同學們順利完成學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職校生學習中常見的心理衝突
1.專業學習與專業選擇的衝突
同學們在選擇學習什麼專業時,常常會發生衝動。如報考時,既想報考一個熱門專業又擔心考不上,或者對一個專業感興趣又不知道這個專業將來好不好分配;在學習過程中也會產生各種衝突,如一名學生自己報考某一個專業,卻被錄取到另一個專業,或者雖被錄取到自己選擇的專業,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個專業或不適應學這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