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課 飲食衛生安全常識(2 / 3)

(2)水痘的潛伏期為12~21天,平均14天。患了水痘以後的主要臨床表現有:

①全身皮膚分批出現皮疹,以軀幹為多,頭麵部次之。

②皮疹由最初的斑丘疹逐漸發展為皰疹,好轉後結痂。

③水痘為自限性疾病,約10天左右自愈,但發疹期間要注意各種並發症,尤其是繼發感染。

④重症水痘還可發生水痘肺炎、腦炎、肝炎、間質性心肌炎及腎炎等。

(3)水痘的防治措施

①居室應重視通風、換氣。

②避免與急性期病人接觸。

③易感人群可接種水痘疫苗。

④水痘患者應在家或住院隔離至皰疹全部結痂或出疹後7天。

⑤水痘的治療主要包括對症治療及抗病毒治療,此外要注意防治並發症。

(二)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是由細菌、病毒引起的經消化道傳播的疾病。一年四季中都有流行,但以春夏及秋季發病較多。

(1)腸道傳染病主要包括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細菌性痢疾(菌痢)、傷寒、霍亂等疾病。

(2)病原菌常汙染蔬菜、瓜果、水產品等食物以及水源、日用品、玩具和人們的手,蒼蠅、蟑螂是重要的傳播媒介。若人們不注意衛生或有不良的衛生習慣,病菌就會隨手、食物、飲用水等經口而感染。

(3)甲肝和菌痢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菌痢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排粘液膿血便,嚴重者可出現高熱、休克、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4)腸道傳染病的預防,重點在於加強個人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要做到飯前、便後用流動水洗手,接觸和護理病人後要用消毒液(84消毒液或萬消靈)洗手。不喝生水,不食不潔淨的瓜果,不吃含毒食品(如發牙土豆、未熟豆漿、未熟刀豆、青番茄等);不吃腐敗變質或蒼蠅叮過的食物,不生食海(水)產品,隔夜飯菜要煮透,要盡量避免在校外無衛生許可證、從業人員無健康證的攤點及小吃店進食。

熟食買回要防止汙染,抓緊食用;食品、刀板、食具均要生熟分開,防止細菌交叉汙染。不把冰箱當作“保險箱”,經常做好檢查、整理、清洗保潔工作,做到先進先用,後進後用,防止食品變質。此外,要注意搞好室內外環境衛生,加強垃圾及汙水的管理,大力滅蠅、滅蟑。

小知識

預防甲型肝炎

冬春季是甲型肝炎(以下簡稱甲肝)的高發季節。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主要經消化道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被病毒汙染的水源、食物以及病人所用的餐飲器具是傳播本病的主要途徑。

甲肝的潛伏期為2~6周。通常感染甲肝病毒以後,經1個月左右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有:全身明顯乏力、食欲減退、厭油、惡心、嘔吐。此外還可以有發熱、腹脹、腹瀉、尿黃(似濃茶水樣)、鞏膜和皮膚黃染、肝區隱痛等症狀。對出現上述症狀的可疑甲肝患者,應及時去醫院進行肝功能等有關檢查。

甲肝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接種甲肝疫苗(有效保護期3~5年);注意個人衛生,餐前便後要用流動水洗手;餐、飲器具要專用;不生食未經煮熟的毛蚶等水產品;不到無衛生許可證的飲食攤點進餐。

一旦發現甲肝患者應及時對其進行隔離(回家或住院)治療,隔離期一般為30天。患者應臥床休息,合理飲食,同時給予保肝、降酶等對症治療。

在甲肝高發的冬春季節,請同學們做好自我預防保健,對於沒有接種過疫苗的易感人群,可以到醫院進行甲肝疫苗的接種,以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三)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一種傳染病,原稱血清性肝炎。主要病變為肝細胞變性壞死、肝髒間質炎性浸潤。

乙型肝炎遍布全球,沒有一定的流行周期及明顯的季節性,多屬散發。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增長。本病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均。更多的人表現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者,我國約達1.6億人以上,全世界達3億以上,已成為當今世界嚴重的衛生問題。

相關資料

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作為乙肝中等程度流行地區,北京市人群乙肝病毒攜帶率為5.76%,感染率為45%,近幾年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二十左右。據有關專家介紹,乙肝最大的危害在於疾病的慢性化,約有10%的急性感染者可發展成慢性肝炎,從而導致肝硬化、肝癌,最終死亡。

乙肝發病特點多為幼時感染,而在青壯年發病,年齡越小感染乙肝、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幾率越大。所以,國家將乙肝預防的工作重點放在兒童期。目前北京市兒童乙肝疫苗接種率已達到98%以上,兒童乙肝病毒攜帶率已降至0.5%以下,而接種疫苗前為4.23%。但由於接種人群占整個人群的比例較少,兒童乙肝發病水平的下降不足以影響整個人群的乙肝發病趨勢。

(1)傳染源 各型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V攜帶者為最重要的傳染源。

(2)傳播途徑 本病有多種傳播途徑,主要經血液或注射途徑傳播,凡含有HBV的血液及血液製品、體液(唾液、乳汁、羊水、陰道分泌物、精液)等,直接或間接通過破損的皮膚、粘膜進入人體發生感染。其次為母嬰垂直傳播等。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對HBV普遍易感。研究證明,我國總人口半數以上曾感染過HBV。並隨著年齡增長,通過隱性感染獲得免疫的人數增加,而HBV攜帶者和顯性感染者逐漸減少。HBV感染後每個機體反應不同,多數人對同一亞型的HBV感染產生持久的免疫,但對其他亞型不能產生完全的免疫。

(4)臨床表現及並發症 乙型肝炎的潛伏期為1~6個月,一般為3個月左右。

主要臨床表現主要有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厭油、腹瀉、腹脹、肝區痛、肝腫大,部分患者可有發熱及黃疸。嚴重者迅速進展為重型肝炎,易進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癌變。

乙型肝炎的並發症較多,尤其是慢活肝,可出現多個器官或係統的並發症。如肝源性糖尿病、HBV性膽囊炎、脂肪肝、肝炎後高膽紅素血症、肝硬化、原發性肝癌等。

(5)乙肝病的預防

①本病的預防以接種乙肝疫苗為主。同時控製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各種醫療注射(注射藥物、皮試、預防接種等)、針灸、采血等應執行“一人一針一管、一用一消毒”的原則。

②非必要時不輸血和不用血製品。

③食具、洗漱、刮麵用具專用。

④接觸病人後肥皂水和流水衝洗、消毒液泡手。

(四)預防艾滋病健康處方

艾滋病,英文縮寫為AIDS,中文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機體後,破壞機體免疫力,使感染者變得虛弱,無法抵禦各種微生物、寄生蟲感染和癌症的侵襲,最終死於各種繼發性疾病。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也沒有可以預防的疫苗,故又有“超級癌症”和“現代瘟疫”之稱。

1.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1)性傳播。

(2)血液傳播:共用不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注射毒品;輸入含有艾滋病毒的血液或血液製品;其中以輸注濃縮因子發生者最多見,而一般輸血後發生艾滋病者較少;使用未經徹底消毒的牙科器械、針灸針、注射器和針頭及進入人體的器械等醫源性感染;理發、美容、文身的用具不消毒;共用刮胡刀、牙刷等也可能引起血液傳播;器官移植。

(3)母嬰傳播:感染艾滋病的母親,可以胎盤血流至胎兒而發生HIV感染;也可於產程中經血液、其他體液輸入而造成新生兒感染。此外,母親的乳汁也可傳給初生兒,但較少見。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母親懷孕所生嬰兒據調查約有50%在出生後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你知道嗎?

哪些情況不會被傳染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離開人體後,在外界生存的能力很弱,陽光、空氣都可以把它殺死。所以,下列情境不會傳染艾滋病:

空氣、共餐、握手、談話、禮節性擁抱和親吻、共同使用辦公用品、共用馬桶、共同遊泳、咳嗽、打噴嚏、蚊蟲叮咬、使用鈔票、使用公用電話、共在同一房間讀書、鍛煉身體、看電影等。

2.艾滋病的預防

雖然艾滋病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傳染病,但對於個人來講是完全可以預防的。主要預防措施有:

(1)潔身自愛,不偷食禁果。青少年隻有掌握了預防性病、艾滋病的知識,學會調節性衝動,遵守社會性道德規範,才能避免輕率地卷入危險的性活動,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

(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3)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和注射,不應用未經檢驗的血製品。

(4)不共用牙刷、剃須刀。

(5)不去不正規的醫療機構打針、拔牙、針灸、手術或獻血。

(6)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沾上傷者的血液。

資料卡

預防“紅眼病”

急性卡他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具較強的傳染性,多由細菌感染引起,好發於夏秋季,散發或流行於集體生活場所。

“紅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病急,兩眼同時或相隔1~2天出現流淚、紅腫、異物感、灼熱感、濃性分泌物多,晨起時睜眼困難,結膜充血明顯,嚴重時結膜下有出血斑點,角膜浸潤或潰瘍。

治療主要是局部應用抗菌藥物,如諾氟沙星眼藥水、氯黴素眼藥水、慶大黴素眼藥水、利福平眼藥水、紅黴素眼膏、金黴素眼膏、四環素眼膏等,並注意眼睛休息,避免強光刺激。

“紅眼病”關鍵在於預防,因主要通過接觸傳染,故流行期應勤洗手,不用手搓揉眼睛,不用他人毛巾、手帕,不與病人握手,病人用過的洗臉用具如臉盆、毛巾,要用開水消毒殺菌或太陽下曝曬,防止交叉感染。

三、關愛生命,拒絕毒品

毒品,是當今人類社會的一大公害。有關資料表明:吸毒者中80%以上是青年和青少年。在某些毒品泛濫的地區,中小學生已經成為毒品的直接受害者。這令人吃驚的社會現實不能不讓我們深思,也應當引起社會、學校及每個學生的高度重視。學生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對生活充滿熱情和憧憬,渴望擁有五彩斑斕的生活和精彩人生。在這個關鍵時期,如果吸了第一根煙,嚐試了第一口毒品,涉足了青少年不宜進入的場所……一旦染上毒癮,人生悲劇就會從此開始。要避免悲劇的發生,就必須構築拒絕毒品的心理防線。

(一)了解有關毒品的知識

毒品是指那些具有毒性的,能夠使人形成癮癖,被國家有關禁毒法律列入專門管製的,與違法犯罪行為有關的毒害性物質。

我國刑法將毒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麻醉藥品,如鴉片、海洛因、嗎啡、大麻、可卡因、杜冷丁等,對人體中樞神經係統具有抑製、興奮等作用,服用後極易使人產生生理依賴形成癮癖;另一類精神藥品,如冰毒(甲基苯丙胺)、搖頭丸、安眠酮等,服用後能產生興奮、抑製、致幻作用,使人心理上產生極強的依賴性。

法律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第三百五十七條指出:“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製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下麵簡單介紹一些常見毒品及其特點:

(1)罌粟 可製鴉片(阿片);可提取嗎啡(5.6%~12.83%)、可卡因(0.63%~2.13%)、罌粟堿等20多種生物堿,可製麻醉藥。

(2)鴉片 俗稱大煙,鴉片中含有20多種生物堿,其中嗎啡的含量約占10%。吸食鴉片,可造成吸食者在心理、生理上對鴉片產生很強的依賴性(即成癮)。長期吸食,會導致人體各器官功能消退、免疫力喪失,尤其是破壞人的胃功能和肝功能以及生育功能,超劑量吸食鴉片會致人死亡。

(3)嗎啡 是從鴉片中提取製成的最重要的生物堿。嗎啡在醫療上有鎮痛等作用。但非法吸食、注射嗎啡,嚴重危害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導致精神不振、消沉,思維和記憶力衰退,並可引起精神失常、肝炎等綜合症。超劑量吸食和注射嗎啡,會導致呼吸停止而死亡。

(4)海洛因 俗稱“白麵”。它是用嗎啡與其他化學藥品混合加熱合成的。吸食、注射海洛因比吸食、注射鴉片和嗎啡更容易使人成癮,而且對人體危害更大,長期吸食、注射海洛因,易感染病毒性肝炎、肺膿腫、艾滋病等。吸食、注射高純度的海洛因,會引起昏迷、呼吸減弱、體溫降低、心跳緩慢、血壓降低而導致死亡。

(5)大麻 別名火麻。吸食大麻使人的腦功能失調、記憶力消退、健忘、注意力很難集中。吸食大麻不僅破壞人的生育能力,而且由於大麻中焦油含量高,其致癌率也較高。

(6)可卡因 在醫療上可作為局部麻醉藥,但濫用就會成癮,成為毒品。非法使用可卡因可使人瞳孔散大、體溫升高、過分興奮激動、周身顫抖、痙攣、肌肉扭曲、變形,嚴重時可出現癲狂的幻覺病。大劑量的可卡因能導致中樞神經傳導受阻,甚至可導致窒息。過度使用可卡因致死的人,大都是由於極度痙攣和心力衰竭所造成的。

(7)咖啡因 又稱咖啡堿。係質輕、柔韌、有光澤的針狀結晶,無臭、味苦。具有興奮中樞神經係統、心髒和骨骼肌及舒張血管、鬆弛平滑肌和利尿等作用。咖啡因在醫療上用作中樞神經興奮藥。但濫用就會成癮,成為毒品,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8)搖頭丸 主要作用於神經係統,食用後引起頸部運動神經興奮,使頭頸搖擺不停,對中樞神經的破壞相當嚴重,正像警世句所說:搖頭丸,搖斷頭。

(二)認識吸毒的巨大危害

吸毒不僅違法,而且害己、毀家、危害社會。

(1)損害健康,危及生命。吸毒對人腦神經、呼吸、血液循環、消化等係統都有巨大損害,吸毒者隨時可死於各種並發症。吸毒是導致性病、艾滋病蔓延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每年吸毒致死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數分別是250萬和1000萬以上。自幼吸毒者平均壽命不足40歲。

(2)摧殘靈魂、使人喪失理智。毒品使人喪失人性、理智和信念,對學習、工作及任何事物毫無興趣。吸毒者犯起毒癮恰似“萬刀刺骨,亂箭穿心”,感覺生不如死,常常采取自殘、自殺行為以求解脫。

(3)耗盡資財,毀滅幸福家庭。毒品消費昂貴至極,一旦染上毒癮,即使有萬貫家財也必將耗損殆盡,以至最終家徒四壁、一貧如洗、貧病交加、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4)誘發犯罪,危害社會。吸毒與犯罪如同孿生,為籌集毒資,多數吸毒者走上了盜竊、搶劫、殺人的犯罪之路。以販養吸、以娼養吸者大有人在,甚至有人為索錢買毒而謀親害友,殺人弑母。吸毒者極容易從受害者轉而變成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害人者,成為人民的敵人。

(三)學生如何防止吸毒

隻要做到以下幾條,我們就能有效地防止吸毒:

(1)接受毒品基本知識和禁毒法律法規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

(2)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盲目追求享受,尋求刺激,趕時髦。

(3)不聽信毒品能治病,毒品能解脫煩惱和痛苦,毒品能給人帶來快樂等各種花言巧語。

(4)不結交有吸毒、販毒行為的人。如發現親朋好友中有吸、販毒行為的人,一要勸阻,二要遠離,三要報告公安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