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引導問題
1.生活中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2.常見的傳染病有哪幾類?應該怎樣預防?
3.如何正確對待未成年人吸煙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有一些不衛生的飲食習慣和行為,但很多人對此尚未重視起來,這對身體健康十分不利。“病從口入”這句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養成吃東西前洗手的習慣。人的雙手每天幹這幹那,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會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吃東西前認真用肥皂洗淨雙手,才能減少“病從口入”的可能。如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後要洗手;洗手後,用清潔的毛巾和紙巾擦幹;不要共用毛巾等。
(2)生吃瓜果要洗淨。瓜果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不僅會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蟲卵,還有殘留的農藥、殺蟲劑等,如果不清洗幹淨,不僅可能染上疾病,還可能造成農藥中毒。
(3)不隨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種類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缺乏經驗的人很難辨別清楚,隻有不隨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確保安全。
(4)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食物腐爛變質,就會味道變酸、變苦;散發出異味兒,這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這些食物會造成食物中毒。
(5)不喝生水。水是否幹淨,僅憑肉眼很難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開水最安全。
(6)不購買三無食品飲品(無產地、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期)。不吃被衛生部門禁止上市的海產品;不買無證攤販處食品;不吃有毒食品(如野生蘑菇、不明野菜等);不喝未經消毒、煮沸的水,不喝存放時間過長的純淨水。
(7)對青少年而言,以下比較常見的一些飲食習慣和飲食行為應當堅決戒除:
①偏食、挑食或暴飲暴食。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主要包括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維生素、微量元素、水等,沒有一種食物能夠包含這麼多種的營養素,所以我們要從多種多樣的食物中汲取營養。偏食、挑食會造成人體營養缺乏,大大降低體質,導致疾病的發生。但在進餐時不控製食量,一次吃進大量的食物或水,即暴飲暴食,也會造成消化不良或疾病,從而傷害身體。暴飲暴食的人易患胃腸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引起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突然使人死亡。
②進餐時打鬧逗笑或看電視。進餐時打鬧逗笑既不衛生和雅觀,又不安全。吃飯時集中精力,細嚼慢咽,才能更好地促進消化,有利於營養的吸收。而逗鬧者注意力不在食物上,大多粗嚼快咽,加大了胃腸負擔,影響了營養的吸收。同時在吃飯時逗鬧易發生咬舌、嗆食、卡喉甚至異物進入氣管的事故。吃飯時看電視也是一種不利於身體健康的行為,它不僅影響進食者的注意力和情緒,也易發生嗆食、卡喉等事故。
③步行、騎車、乘車時吃東西。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那些急於上班或上學的成人與孩子身上,也有一些人是貪嘴,愛吃零食。這些做法同樣是既不衛生,又不安全。乘車走路吃食,易將細菌、病毒吃進肚裏,也易發生碰撞、嗆食、卡喉或異物進入氣管的事件,一些手持羊肉串或冰棍的人,還有可能將棍紮到別人或自己的眼睛裏。騎車吃東西,必然會一手扶把,一手離車,這樣做的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你知道嗎?
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誤區
1.用白紙包食物
有些人喜歡用白紙包食品,因為白紙看上去好像幹幹淨淨的。可事實上,白紙在生產過程中,會加用許多漂白劑及帶有腐蝕作用的化工原料,紙漿雖然經過衝洗過濾,仍含有不少化學成分,會汙染食物。至於用報紙來包食品,則更不可取,因為印刷報紙時,會用許多油墨或其他有毒物質,對人體危害極大。
2.用酒消毒碗筷
一些人常用白酒來擦拭碗筷,以為這樣可以達到消毒的目的。殊不知,醫學上用於消毒的酒精度數為75°,而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多在56°以下,並且白酒畢竟不同於醫用酒精。所以,用白酒擦拭碗筷,根本達不到消毒的目的。
3.抹布不及時清洗
實驗顯示,在家裏使用一周後的全新抹布,滋生的細菌數會讓你大吃一驚;如果在餐館或大排檔,情況會更差。因此,在用抹布擦飯桌之前,應當先充分清洗。抹布每隔三四天應該用開水煮沸消毒一下,以避免因抹布使用不當而給健康帶來危害。
4.用衛生紙擦拭餐具
化驗證明,許多衛生紙(尤其是非正規廠家生產的衛生紙)消毒狀況並不好,這些衛生紙因消毒不徹底而含有大量細菌;即使消毒較好,衛生紙也會在擺放的過程中被汙染。因此,用普通的衛生紙擦拭碗筷或水果,不但不能將食物擦拭幹淨,反而會在擦拭的過程中,給食品帶來更多的汙染機會。
5.用毛巾擦幹餐具或水果
人們往往認為自來水是生水、不衛生,因此在用自來水衝洗過餐具或水果之後,常常再用毛巾擦幹。這樣做看似衛生細心,實則反之。須知,幹毛巾上常常會存活著許多病菌。目前,我國城市自來水大都經過嚴格的消毒處理,所以說用洗潔劑和自來水徹底衝洗過的食品基本上是潔淨的,可以放心食用,無須再用幹毛巾擦拭。
6.將變質食物煮沸後再吃
有些家庭主婦比較節儉,有時將輕微變質的食物經高溫煮過後再吃,以為這樣就可以徹底消滅細菌。醫學實驗證明,細菌在進入人體之前分泌的毒素,是非常耐高溫的,不易被破壞分解。因此,這種用加熱方法處理剩餘食物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7.把水果爛掉的部分剜掉再吃
有些人吃水果時,習慣把水果爛掉的部分削了再吃,以為這樣就比較衛生了。然而,微生物學專家認為:即使把水果上麵已爛掉的部分削去,剩餘的部分也已通過果汁傳入了細菌的代謝物,甚至還有微生物開始繁殖,其中的黴菌可導致人體細胞突變而致癌。因此,水果隻要是已經爛了一部分,就不宜吃了,還是扔掉為好。
生活小百科
飲水小常識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人可一日無食但不可一日無水,但是並非所有的水都可以飲用,以下五種水在某種程度下會形成亞硝酸鹽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危害,因此要引起人們的關注。
(1)老化水 俗稱“死水”,也就是長時間貯存不動的水。常飲用這種水,對未成年人來說,會使細胞新陳代謝明顯減慢,影響身體生長發育;中老年人則會加速衰老;許多地方食道癌、胃癌發病率日益增高,據醫學家們研究,可能與長期飲用老化水有關。有關資料表明,老化水中的有毒物質也隨著水貯存時間增加而增加。
(2)千滾水 千滾水就是在爐上沸騰了一夜或很長時間的水,還有電熱水器中反複煮沸的水。這種水因煮過久,水中不揮發性物質,如鈣、鎂等重金屬成分和亞硝酸鹽含量很高。久飲這種水,會幹擾人的胃腸功能,出現暫時腹瀉、腹脹;有毒的亞硝酸鹽還會造成機體缺氧,嚴重者會昏迷驚厥,甚至死亡。
(3)蒸鍋水 蒸鍋水就是蒸饅頭等剩鍋水,特別是經過多次反複使用的蒸鍋水,亞硝酸鹽濃度很高。常飲這種水,或用這種水熬稀飯,會引起亞硝酸鹽中毒;水垢經常隨水進入人體,還會引起消化、神經、泌尿和造血係統病變,甚至引起早衰。
(4)不開的水 人們飲用的自來水,都是經氯化消毒滅菌處理過的。氯處理過的水中可分離出13種有害物質,其中鹵化烴、氯仿還具有致癌、致畸作用。當水溫達到90℃時,鹵化烴含量由原來的每公斤53微克上升到177微克,超過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的2倍。專家指出,飲用未煮沸的水,患膀胱癌、直腸癌的可能性增加21%~38%。當水溫達到100℃,這兩種有害物質會隨蒸汽蒸發而大大減少,如繼續沸騰3分鍾,則飲用安全。
(5)重新煮開的水 有人習慣把熱水瓶中的剩餘溫開水重新燒開再飲,目的是節水、節煤(氣)、節時。但這種“節約”不足取。因為水燒了又燒,使水分再次蒸發,亞硝酸鹽會升高,常喝這種水,亞硝酸鹽會在體內積聚,引起中毒。
二、傳染病的預防與控製
(一)呼吸道傳染病
一年當中冬、春兩季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多發季節,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肺結核、麻疹、水痘、腮腺炎等。2003年發生的非典型性肺炎,就是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此類疾病的主要特點有:可通過空氣、短距離飛沫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徑傳播。急性起病,以發熱為首發症狀,可伴有頭痛、全身關節酸痛、結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狀。
預防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措施主要包括:
(1)保持生活、工作環境的空氣流通,常開門窗,勤曬被褥。
(2)盡量少去或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不要長時間呆在密閉的空間內。
(3)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
(4)必要時可用食醋熏蒸消毒空氣。
(5)根據天氣變化,注意防寒保暖,多參加鍛煉,增強自身抵抗疾病能力。
(6)多飲水,可適當服用一些抗病毒的藥物,如板藍根、抗病毒衝劑等。
(7)可接種風疹、麻疹、流感、流腦的疫苗預防相應的疾病。
下麵著重介紹幾種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要點。
1.風疹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病初有全身不適、發熱、咳嗽、流涕等類似感冒症狀,約一天左右出皮疹,自麵部、頸部開始逐步布滿全身,伴有枕後、耳後及腋下淋巴結腫大,有壓痛,並發症較少見,但孕婦感染風疹與胎兒先天性畸形有著密切關係。
風疹的預防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勤開門窗、勤曬被褥。
(2)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或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內(如網吧等)。
(3)積極進行預防接種:如注射麻風腮三聯疫苗、風疹疫苗。
2.結核病
肺結核是一種主要以空氣為傳播途徑的呼吸道傳染病,健康人吸入含有結核杆菌的空氣飛沫,便可能感染結核杆菌。秋冬季節,是結核病的高發季節。學校是人群相對集中的場所,一旦出現傳染源即有可能導致肺結核病的傳播。
相關資料
在世界範圍內,每15秒就有一人死於肺結核,每天有5000人因此喪生,僅2006年,就有200萬人死於該病。結核是成年人最主要的傳染病殺手,也是艾滋病毒攜帶人群死亡的最主要感染原因。它引起的婦女死亡率,比其他所有原因導致產婦死亡的總和還要高。每年,全球在結核方麵的經濟支出至少在120億美元以上。
中國是世界上結核疫情非常嚴重的國家,發病率排名世界第二,占全球所有結核病例的15%左右。世界衛生組織預測,中國每年確診的新增結核病例為880萬;在中國,新增病例的5%、所有結核病例的1/4以上,被確定為耐多藥結核病,目前的主要療法都不能治愈該病。隨著中國政府對控製該疾病關注度的提高,中國的結核病流行程度開始下降。政府在結核治療及檢查方麵的投資顯著提高,每年大約為3800萬美元。
引起結核病的細菌能夠在人體內潛伏多年,一旦發作,它將攻擊呼吸係統,並像感冒一樣,很容易通過咳嗽、噴嚏等在空氣中進行傳播。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結核;已經感染的人群中,約三分之二沒有得到全麵的正確治療。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保持,將有10億人成為新的感染者,2億人將患結核病,未來20年中,將有3600萬人死於該病。
我國衛生部於1979年至2003年在全國先後開展了四次結核病調查,流行病調查結果分析:我國結核病疫情還相當嚴重,部分地區有蔓延趨勢。表現為“五多一高”,即結核菌感染人數多、現患肺結核病人多、結核病死亡人數多、農村結核病人多和傳染性肺結核病疫情居高不下。因此,結核病防治仍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
據200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全人口結核感染率為44.5%,主要集中在25歲及以上人群;根據我國衛生部2006年4月18日公布的2005年度27種法定報告傳染病疫情顯示,肺結核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國內傳染病首位。2006年,肺結核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數據仍高居傳染病報告之首。
(1)肺結核的主要症狀
①連續咳嗽、咯痰超過二周,並伴有咯血和胸痛。
②低熱、盜汗、疲乏、食欲減退。
(2)肺結核的預防措施
①宿舍、教室、計算機房、圖書館等公共場所應注意經常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提倡濕式掃地,防止病原菌隨灰塵吸入人肺。
②高發季節應盡量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
③注意個人衛生,不隨地吐痰,不對著別人咳嗽、打噴嚏,不吃生雞蛋,不喝未消毒的牛奶。
④加強自我保健,勞逸結合,注意飲食營養,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⑤出現肺結核的有關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X線等有關檢查,及時診斷和治療。
⑥對密切接觸肺結核病人的家屬和周圍人群,可到醫院進行預防知識的谘詢,並進行相關檢查。
3.流行性感冒
秋冬季節是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的高發季節,其爆發流行時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長久以來,群眾對流感的認識並不是十分清楚,不少人將流感與普通感冒混為一談,以至於忽視了對該病的預防。那麼,流感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又該如何預防呢?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甲型和乙型病毒為引起人類流感的主要病毒。流感病人與隱性感染者均為流感傳染源。病毒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寒冷氣溫有利於病毒的成活。
人群對流感普遍易感,老年人、兒童多發。感染後潛伏期一般為1~3日。患者起病突然,有畏寒、高熱,體溫可迅速升至39~40℃,頭痛、周身痛、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症狀明顯;可有鼻塞、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狀。
流感對人體的危害,除疾病本身外,主要在於流感並發症的產生。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體弱者和幼兒是流感並發症的高發人群。常見並發症有原發性病毒性肺炎、繼發性細菌性肺炎、混合性肺炎、腦病-肝脂肪變綜合征、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等。其中原發性病毒性肺炎為流感最主要的並發症。
流感不僅危及個人,而且對社會的危害更為嚴重。流感可引起爆發流行甚至世界範圍大流行,並引發大量並發症和死亡。一般3~5年可發生一次小流行,10~15年可能發生一次大流行(跨國界)。由於抗流感病毒藥物的療效不確切,因此治療流感仍以對症治療及防治並發症為主。
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種流感疫苗。建議以下幾類人群接種流感疫苗:
(1)流感相關並發症的高危人群。主要有老人、兒童、慢性心血管與呼吸係統疾病患者、過去幾年內有糖尿病病史、腎功能障礙、免疫抑製病史者等;
(2)可能將流感病毒傳播給高危個體的人群,如醫院護士、醫生及其他工作人員、慢性病護理機構工作人員、高危個體的所有家庭成員等;
(3)可從免疫接種中獲益的人群。
4.水痘
(1)冬春季是水痘的高發季節。水痘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傳播途徑有:
①直接接觸水痘皰疹液。
②空氣飛沫傳播。
③被皰疹液汙染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