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醜便對官吏說:“你知道燕王為什麼要殺我嗎?”
“不知道!”官吏回答道。
“因為有人向燕王告了密,說我有許多財寶,但我並沒有什麼金銀財寶,燕王偏偏不信我。我被你捉到了,你會有什麼好處呢?”
“燕王懸賞一百兩捉你,這就是我的好處。”
“你肯定拿不到銀子!如果你把我交給燕王,我肯定會對燕王說,是你獨吞了我所有的財寶。燕王聽到後一定會暴跳如雷,到時候你就等著陪我死吧!”張醜邊說邊笑。
聽到這裏,官吏越發心慌,越想越害怕,最後隻得把張醜放了。
張醜之所以能夠死裏逃生,全靠了他的反客為主,強行把對方也牽了進去。多數人都有欺軟怕硬的性格,隻要懂得利用對方的這種心理,就可以一招致敵。
楚漢相爭的時候,韓信率兵東進,攻打項羽,一路勢如破竹,破三秦,滅魏趙,又打敗齊軍。這時,蒯徹勸告韓信,要記取越國大夫文種和範蠡的曆史教訓,不要過於相信劉邦。他還分析了韓信所處的形勢,是處於中間地位,幫漢漢勝,幫楚楚勝。倒不如哪一方也不幫,先跟他們三分天下,以後看準機會,再圖大業。
韓信聽後,覺得他的話也有道理,但是又認為自己為漢王立下很大功勞,漢王不會虧待自己,沒有接受他的意見。蒯徹見韓信不聽自己的話,怕這些話傳到劉邦那裏招來災禍,就裝瘋逃走了。
劉邦稱帝之後,呂後和蕭何設計誘捕了韓信,將他殺死。臨死前,韓信後悔莫及地說:“悔不該當初沒聽蒯徹的話,今天反倒受婦人小兒們的欺詐!”劉邦知道這事後,馬上派人去把蒯徹抓來。劉邦問蒯徹是否鼓動韓信叛漢自立,蒯徹承認得很痛快:“對,我的確這樣做過。可惜他當時不聽我的計策,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如果他用了我的計策,皇上哪能殺掉他呢?”
聽了蒯徹的話,劉邦氣得發抖,立刻下令把蒯徹烹死,蒯徹連聲高呼:“冤枉。”劉邦問:“你教唆韓信謀反,有什麼冤枉?”蒯徹回答說:“當初秦朝實行暴政,天下的英雄都起來反對。這就好像秦朝丟了一隻鹿,天下英雄都搶著捕捉,誰跑得快,本事大,誰就能逮住它。那時候,天下的人並不知道陛下能當皇帝,都是各為其主。我也是一樣,隻知道韓信,不知道陛下。這能責怪我嗎?況且,天下想當皇帝的人很多,隻是力量不足罷了。難道陛下能把他們都烹死嗎?如果隻是因為我過去忠於自己的主人,就被殺死,天下的人會怎樣看待陛下呢?”劉邦認為他說得有道理,於是就把他的死罪赦免了。
在表麵上,蒯徹的意思是說,在劉邦當皇帝之前,忠於自己的舊主人是無可非議的。而其中的潛台詞則是,如果新主人一旦取代舊主人之後,也可以從自己那裏得到同樣的忠誠,這正是劉邦在當皇帝之後要求臣民做到的。蒯徹的這番表白,正是運用了反客為主的技巧。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叫沮衛的使者,也曾經使用反客為主這一招,救了自己的命。
有一年,楚國攻打吳國,吳國勢單力弱,吳王派沮衛給楚軍送一份厚禮,順便了解一點軍情。誰知楚兵抓住了沮衛,把他綁得緊緊的,說要殺了他,用他的血祭戰鼓。
麵對死神,沮衛不慌不忙,麵無懼色。楚將驚奇地問他:“你出發前占卜過嗎?”“占卜過。”沮衛回答道。楚將洋洋得意地問道:“吉凶如何?”“大吉。”沮衛回答。
楚將大笑著說:“如今就要殺掉你了,還有什麼大吉!”沮衛回答:“吳王派我來,目的就是要試探你們的態度。如果你們對我以禮相待,那麼,吳國就會放鬆戒備;如果你們殺了我,還拿我的血祭戰鼓,吳國一定會百倍警惕。這對吳國不正是件天大的好事嗎?”
“然而你自己完蛋啦,這怎麼能說是大吉呢?”楚將追問道。沮衛回答:“我占卜是問國家前途,並非為我個人。如果殺了我就能保全整個國家,那我死而無憾,隻是對你們卻沒有任何好處?要是人死了仍有靈魂,那麼,我肯定要附在你們的鼓上,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顯靈,讓你們的戰鼓發不出響聲,使你們一敗塗地!”
沮衛這番反客為主的話發生了作用,楚將思考再三,總感到殺沮衛祭鼓有害無利,隻得長歎一聲說:“算了,把他放了吧。”
沮衛先是聽取對方的話,然後抓住了中心,再接著就是反客為主,切中切割,給對方造成一種有力的威懾,讓對方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想法。也就是說沮衛正是以語言的力量保全了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