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深閨防閑(2 / 3)

歲月悠悠,人世滄桑,“男女授受不親”作為一種禮教觀念鍥入人心,在社會生活中不斷輻射。它以強大的內旋力把少女的美麗光景,青春的燦爛韶華都牽引到狹小的家庭天地之中去。而中國古代的家庭不但人文結構符合宗法性禮製的規範,物質建構也同樣恪守禮製的成法。高牆大院是一個總體圈囿,前進後進、大廳小廳、東廂西廂、正室側室、正門旁門……一切依禮而列,閨秀一般都住在那“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幽閉之處。而一切房屋建構又極少考慮采光透明的合理化,重拙形的門扇,密遮式的窗欞,在豪華的外表下掩蓋著封閉的陰暗心理。古代女性出閣前一直都被禁錮在這鐵罐般的家庭的最深層。少女們在生活中不能瞻望世界,隻能直觀自我;不能順乎自然法則,隻能就範於禮製的規約。這種嚴密的隔絕機製將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扭曲成“病梅”。但是社會的倫理之維終究不能脫離自然的法則建立。當深閨的壓抑達到極限,就必然奔突出叛逆的潛流,在一定的外部條件下,它將衝決禮教的大堤,迸發四濺!不妨讓我們回到《牡丹亭》的場景中,再看看那一直被禁錮在家室、專由衰老不堪的腐儒進行閨教的杜麗娘吧。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古代情詩的反複吟誦使她隱約聽到了其中愛情的呼喚。在侍女春香的慫恿下,杜麗娘終於鼓足勇氣違背了父母、塾師“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豔妝,戲遊空冷無人之處”的訓誡,走出繡房,偷偷來到後花園中。這是一個她從未接觸過的新的天地,她感到了一種金絲鳥逃出鳥籠的快樂。黃鸝婉轉地鳴叫,鮮花簇擁吐豔,和風輕輕地拂動池水,漾起道道漣漪。這一派美麗如畫的春景撩動著她那少女的心,漸而心靈的奧區和自然溝通了,沉睡的少女意識被悄悄地喚醒。那姹紫嫣紅的春色與斷井頹垣形成的強烈對比使她穎悟到:“吾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可惜妾身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

青春的覺醒催生出對異性的渴求,冥冥夢境帶她到後花園幽?了一位英俊男子。但是夢醒之後,一切都消失了。她身邊依然是高牆深院、妝樓繡房,依然是時時想娶小妾卻對女兒嚴格防範的父親,依然是早已了無男兒陽剛血性的腐儒塾師。她陷入了極度的悲傷之中,開始了對愛情的更執著的追求,又來到後花園那與“情人”幽?的梅樹下尋夢。瘋狂著魔的思念使她憂傷致疾。病篤臨死前她自描了一幅春容放在紫檀匣中,藏於石湖邊,希冀夢中的情人能夠發現。到了地獄後,她仍不忘向陰曹判官打聽情人的姓名,她的美麗和癡情竟然打動了死神。

三年後,恰好廣東府學生員柳夢梅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旅居杜府,偶遊後花園撿到杜麗娘的自畫像,仔細端詳,好生麵熟,原來他在夢中也和這位小姐幽會過,於是百般讚美。晚上那位畫中人突然出現在他的麵前,說明自己就是為愛情而死的杜麗娘,並向他表示了熱烈的愛慕之情,要求柳夢梅按照某種方法使她複活。柳夢梅如法行事,果然起死回生。當找到父親,父親一定要杜麗娘與柳夢梅離異再承認她時,她用堅決的反抗捍衛了愛情。最後在柳夢梅金榜題名後,兩人終於永結良緣。

這是一個充滿了浪漫意味的虛構的故事。然而在作家的如椽之筆下卻反映出無數被禮教隔絕於閨室的女子的壓抑和打破桎梏的內在要求,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正因為如此,明清時代“《牡丹亭》唱徹秋閨,惹多少兒女拚為他傷心到死”。婁江女子俞二娘酷愛此劇,深深痛惜杜麗娘的遭遇,以致斷腸而死。揚州女子金鳳鈿讀劇成癖,日夕把卷,吟味不輟,死以《牡丹亭》曲殉葬。吳江女子葉小鸞對杜麗娘感慨殊深,年十七不幸夭折。杭州女伶商小玲“每演至《尋夢》、《鬧殤》諸出,真若身其事者,纏綿淒惋,橫波之目,常擱淚痕也。一日複演《尋夢》,唱至‘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得梅根相見’,盈盈界麵,隨聲倚地,春香上視之,已殞絕矣”。一曲《牡丹亭》使多少女子從杜麗娘身上看到了自己長期雌伏於閨閣的悲劇,所以能引起心靈強烈的震撼、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