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快吃慢26招08(3 / 3)

(6)既然要建立一種長期的合作與雙贏雙負的關係,產品入市時期對經銷商的業務政策就不應該隻是就(眼前的)事論(跟前的)事,而應讓中間商了解你接下去的打算,你的政策是如何保障他所投入的與你的投入是相對應的。安利公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業績,與它對投資者的投入保障政策有密切的關係。試想,如果沒有這些皇冠、鑽石分配方案,並有強大的公司實力與國際品牌作背景支撐,有可能出現傾家蕩產的安利“打工老板”嗎?

2.市場發展階段

產品在市場上經過一段時間推廣後,慢慢地被消費者接受,中間商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後,也對產品、企業、市場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並且,從日益上升的市場銷量中,中間商的信心加強了。此時期,市場的空間還很大,中間商已經看到了前景,他的前進動力源更直接地來自市場。他這時最大的需求是希望廠商初期承諾的政策不要變化,他希望他的投入能順利實現收獲。此時,產品的利潤率相對還比較高,市場的需求又很大,一般來說,中間商不會輕易地損失價格來獲利,因此,此時期對經銷商的業務政策應該以量的擴大為核心,以求你的市場更快地發展。目前國內普遍采用的“定量返利”政策是這一時期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激勵方法。但此時由於企業往往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企業忙於擴大生產量,而疏於對經銷商的管理,或因戰線發展得過於迅速而放鬆了對經銷商的管理和對市場管理、售後服務的要求,廠商應製訂出售前、售中與售後服務的標準,定期培訓經銷商,使其熟練掌握。同時配之以考核的辦法,將獎金或返利的一部分與經銷商的市場管理績效掛鉤。也就是說,此時期的政策原則是定量返利為主,市場管理為輔。

3.市場的成熟與衰退階段

產品在市場上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後,就進入成熟期。成熟期產品的利潤都非常薄,其價格構成甚至價值構成都已成公開的秘密。此時,這個產品的品牌在該區域往往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產品的品牌指名購買率也較高。在此時期中間商經銷這個產品已到了得名不得利的階段。他們往往用這個產品作為“誘餌”“釣”住客戶,而其真正關注的是那些利厚產品的銷售。因此,此時期廠商業務政策的核心應該是讓經銷商看到他的後勁,對雙方的合作前景充滿信心。因此,此時製訂業務政策應把握:

(1)公司具有強大的新產品開發能力,不久將推出的新產品,經銷商因為其前麵的付出與長期的合作關係,而擁有特許的經銷權和更大的惠利。

(2)公司在產品成熟期,將會有一係列的公關與促銷活動來加強品牌在行業中的地位,他能直接給經銷商帶來形象價值的增加。並且,公司還可以以附帶宣傳的形式幫助提升經銷商的地位。

(3)市場的管理是本階段對經銷商業務合作要求的關鍵,也是製訂對其激勵考核政策的重點,嚴格要求經銷商按照公司的市場服務體係來執行。經銷商的獎金或回扣主要將取決於他在這方麵的表現。

(4)取消定量返利政策,淡薄經銷商根深蒂固的銷售量越大獎勵越多的觀念,斷開銷售量與獎金的聯係。

表麵上看,定量返利是激勵經銷商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手段實際上在這一時期,如果繼續實行定量返利的政策是利少弊多,因為:

(1)經銷商此期間經銷此產品單位利潤十分少,他最直接的想法就是通過銷量的增加來獲取利潤,即所謂的薄利多銷。因此,在操作中,即使沒有激勵,他也會追求量的擴大。

(2)造成此時期價格混亂的根本原因是各商家為吸引客戶,紛紛以薄利為誘餌,甚至平進平出或壓低到產品的成本價以下銷售,本來他還多少有點切膚之痛的感覺,但如果廠家對他進行定量返利,無疑是“助紂為孽”,或者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上述的政策導向中,後二者是廠商馬上可做的,前二者是廠商的長久之計。如果廠商根本不重視新產品的開發,忽視企業與品牌形象力的提升,其業務政策就不能包含這兩項重要內容,這樣他終究會失去經銷商對他的信任與期望,後二者的政策即使在短期內取得明顯的成效,長期看還是要流產失效的。所以,新產品的跟進與形象力的提升是一個高位動作,廠商不僅在對經銷商的業務政策中貫徹這個指導思想,而且,在自己的戰略中也應該實實在在地貫徹這個思想。這是問題的根本所在。這個思想如果用專業術語來表達,就是通過加強渠道中的專家力與說服力來減少渠道衝突。仔細想想,為什麼寶潔公司的產品即使沒有利潤,經銷商仍然不“犯價作亂”呢?

徵型區域市場推廣細節

微型區域市場推廣的作用主要有:

(1)迅速提高售點的鋪市率,為廣告提供市場基礎。

(2)最快速反饋市場信息。

(3)控製市場,打擊對手,抵禦競爭。

(4)營造氣氛,煽動消費者。

對於剛剛上市的新產品,市場推廣對打開銷路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進行區域市場推廣之前,需要製定一份翔實的計劃。內容包括:推廣區域、責任人、行程地點、時間、參加人、終端用品數量、費用支出等等。計劃製定要合理,具有可行性。

為使區域市場推廣能有條不紊地進行,下麵這些準備工作必不可少。市場推廣參加人員一般在三人以上,為了避免混亂局麵出現,在出發前要有明確分工,並賦予相應的責任。

(1)主講:負責談判。

(2)出納:負責送貨、結賬。

(3)宣傳員:負責氛圍的營造,宣傳品與贈品的保管。

大家雖然分工,但分工不分家,在推廣過程中,應精誠合作。在具體執行中,以售貨為主線,其他內容可以在售貨過程中

穿插進行。其全過程可分為下麵幾個步驟:

1.接近

即以不速之客的身份拜訪客戶,這分為初訪和複訪。

(1)初訪:完全以陌生人的身份訪問客戶。作為業務員要能承受客戶的冷淡與拒絕,堅定信念,以百折不撓的精神把產品推銷出去。作為業務員要能根據當時的情境,找到一種和客戶接近的方法,為成交作一個良好的鋪墊。

怎樣接近呢?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下麵介紹幾種:

·調查接近:以市場調查的方式接近客戶。

·詢問接近:這是一種常見的方法,要讓對方明確自己的身份。

·幫忙接近:抓住機會,幫助對方陳列等和對方接近。

·讚揚接近:適時、適地、適當地誇獎客戶。

·贈品接近:用公司漂亮、新奇的禮物來吸引對方。

·求教接近:向客戶請教產品銷售中的問題。接近客戶的過程中,業務員要注意下列事項:

·良好的第一印象,注意儀表、談吐。

·喚起客戶的注意力。保持目光接觸;利用“實物”(產品或資料)作道具;學會逗人笑,人們比較喜歡可笑的事、可笑的人;把客戶拖入推銷的過程中。

·及早跟客戶找到語言上的共鳴。

(2)複訪:再次造訪,相比而言,更容易達成跟客戶的默契,要注意禮節、問候,要與初訪有所變化,使客戶感覺到關係更進一步。

2.商談

這個過程實質便是引起客戶的興趣與認同,激發購買欲望的過程。作為銷售點的老板,他們希望采購的貨好銷而且可以賺大錢。在跟客戶商談過程中,應引出客戶的需要,然後推銷自己產品的個性和特色,以及這種特色給客戶帶來的益處。

商談中要注意下列一些方麵:

(1)聽客戶多說,不與其在觀點上爭論。

(2)利用動員性的資料,引起對方的興趣。

(3)讓客戶感覺到需要,主動提出看樣品。

(4)借助《推廣工作記錄表》,告訴對方前麵走過的一些售點的進貨與銷售情況。

(5)感染和利用在場的其他人,旁邊的人有時起決定作用。

(6)表情要自信,語氣要肯定。

在商談過程中,客戶不會很爽快地就接受產品,拒絕或反對購買產品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理由如下:

(1)討厭業務員;

(2)討厭產品,一是不熟悉產品,二是賣過不好賣;

(3)經濟理由,價格太貴;

(4)客戶太忙,沒時間聽你說;

(5)銷售同類產品;

(6)客戶為老年人,思想較固執;

(7)不願意整箱購買,希望代銷;

(8)為了了解價格的合理性;

(9)擔心送上門的貨質量無法保證,曾經有過上當受騙的教訓。

對於客戶的拒絕,要能找出好的對策:

(1)但是法:先順從客戶,同時提出自己的理由。

(2)詢問法:重新調整產品的賣點。

(3)否定法:絕對否定客戶的懷疑。

(4)故事法:以實際事例應對客戶。

(5)其他對等:數據法、返投法、資料活用法、轉移話題法等等。

3.成交

達成成交是一種激動人心的事情,長時間的磨牙,終於有了實質性的回報,下麵就具體分析:

(1)容易成交的情況:

·對業務員本人有好感。

·看過產品廣告,對產品有奵感。

·有人曾經來詢買過。

·曾經賣過這類產品,好賣。

·熟悉的人在旁邊說好。

·自己曾經吃過(用過),對產品特色深信不疑。

·生意做得好,進不多的貨無所謂。

·認真與業務員討價還價。

·對產品品嚐(試用)後比較滿意。

·對贈品表示興趣,並為贈品的數量討價還價。

·客戶為假設成交後的售後服務擔心。

·對產品的某特點或賣點表示讚揚之時。

·詢問車上有無貨物。

(2)促成成交的方法:

·直截了當,懇求顧客成交。態度要自信,語言要誠懇。

·多次向客戶提出成交要求。在要求過程中,讓對方訂貨的數量可逐步削減,堅持就是勝利。

·先假定顧客要買。無論是說話還是行動都認定對方會買,如把貨物送到櫃台上,打開,把產品放到貨架上。

·借助《推廣工作記錄表》,告訴對方已經進貨的店家及進貨的數量,這樣對方會由於從眾效應而購買。

·說一些緊急情況,人為製造緊張氣氛,如早晨出來帶了100箱貨,現在隻剩下幾箱了!”

·問一些小問題,采用二者擇一法,如:“三箱還是五箱?”或是大數報量給你搬十箱好嗎?”對方會說太多了,五箱就夠了。”

·利用誘餌法,利用贈品或品嚐品。

·先懸掛橫幅,布置氛圍,然後再談進貨。

(3)注意事項:

·確認好產品的品種、數量、金額。

·送給對方名片,便於以後購貨。

·不要露出得意之態。你的高興,客戶會有上當受騙的感覺。

·表示成交感謝,要留下來至少一分鍾,不能馬上就跑。

·認真填寫《推廣工作記錄表》,便於以後進行售後服務。

·幫助客戶進行產品陳列。

每日推廣結束後,執行人填寫好《市場推廣完成情況表》。在市場推廣活動中,被指定為推廣的督導人要擔負起相應的責任,關注活動的全過程,跟蹤效果,及時反饋,並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調整。推廣活動結束後,及時會同執行人員和督導人員進行總結,相關記錄表彙總存檔,並作獎懲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