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鏡子》是個例外,對於我極敬重的文學前輩、極親近的孫大姐的這一部奇異非凡的作品,即使怎樣忙憊、艱辛我也能凝神靜氣地懷抱一份嚴肅又熟稔的心情好好閱讀。

今天,我就大膽向您坦誠地敘述一翻讀罷《鏡子》的一些粗淺的認識感受。我不會從諸如小說布局、人物結構、創作風格等專業角度去說,我也不具備那份能耐,我還有一些自己的明智。

我把《鏡子》裏麵的人物大體歸為三類來接近與認識:好的代表李棉姑、李春陽、錢博、錢中意、羊太白等;中性的代表人物有錢中舉、鄭語義(盡管死前幡然醒悟,可她對棉姑的惡狠太不像個正常人了)、周治理等;壞的人物逃不出李彙、仲朋坡、賴雙司、勾辛冷等。這部作品是大姐的上乘佳構、單單人物的姓名就能看出您的與眾不同和文學創造的豐富想象。最初印象就是大姐采用編年史一類大手筆營造您作品的時代背景,然而,經過耐心地閱讀、品味出你筆下塑造的這些活靈活現人物。在多個正麵主人公的故事中融進了社會多層次人物的生活經曆,包含著您對普通大眾深沉的情感底蘊。至今,最為難忘的是您作品中這段文字:“我是一個十分自愛的人,我對自己許下了諾言:要好好地生活下去,不辜負自己的生命。生命隻是一個動態曆程,走過一個階段就走過了。”“隻有傻瓜和無所作為者,才會死死地對著曆程的一個階段癡癡呆望。”多麼好呀!人生的全部要義、生命的價值、求索的意義幾乎全部包含在這段樸實、精確的話語中,當然了李春陽對儲書說的許多話都是那麼自然親近,引人深思又啟人心智。仿佛在讀者麵前點燃了一盞搖曳不息的藝術神燈,叫我振奮不已。我很清楚在李春陽等藝術形象身上飽含著您泣血帶淚的生命感悟。在讀《鏡子》時,我基本上是邊讀邊作讀書筆記,有些很精彩的地方,我忍不住就大段大段摘錄下來,以供今後欣賞學習。

《鏡子》的分量和厚度在我愛不釋手的閱讀中獲得了對精神世界的陶冶、思想上的藝術啟迪。在氣勢和立意上我似乎覺得它較之您的處女長篇《白雪》更講究、更縝密完美,更具有傳奇色彩和警世的作用。這部充滿現代社會特征、刻畫出鮮明的時代色彩的力作應該得到更多專家的認識和推崇,也應該找到她更多的讀者、知己。對此,我始終是充滿自豪和信心的。《鏡子》呈現在我們眼裏的世界、故事、藝術框架都是小說方麵的上乘佳構,她具備了豐富的人生曆練和高級營養成分,同時也具備了甘當精品的內在元素。

另外,大姐我對《鏡子》裏的錢博是非常喜歡的人物之一。與我的一些經曆有關。我無法推知您對此人的把握怎麼就那麼的準確到位,簡直是準確極了,對此我向您表示感謝。還有上部裏的那個胡海波也給我留下了美好難忘的記憶。棉姑、春陽都會深深地走進我心中的天地,她們是我此生此世命中最熱愛也最心痛的親人,我永遠牢記著她們,還有那個英年早逝的羊太白,都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記。

大姐您注意了嗎,《鏡子》一書裏最令人叫絕的就是那個人、鬼一體的錢中舉。大姐您對這一藝術形象的塑造和把握,我認為非常成功,可以說您筆下的“這一部”極大的豐富了中國長篇小說的人物長廊。您對您筆下的錢中舉所用的筆墨是何等的流暢、幹淨,有如神助。我至今還未看到任何一位當代的、過去的哪一位作家對錢中舉這一種人的生活、心靈揭示和塑造得如此真實精道喲,這是您近年來對陝西文壇乃至中國文壇在刻畫一個藝術典型人物方麵最了不起的貢獻。我在想:如果在不久的將來有人與您聯袂,將《鏡子》移植搬上銀屏與廣大觀眾見麵,那麼,最可能讓人既恨又喜歡、既憤又惋惜的就是這個錢中舉。他太真實、太生動、太可氣、太可憎了,您揭示了一個多麼令人心痛又討厭的人物和其矛盾叢生,魔鬼與天使共生的一副軀體喲。對此您作為一個普通作家的良知和藝術創造才能,又表現的是何等傑出優秀。對此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謝意和敬佩,您以此令我看到了您在小說創作領域的非凡和潛力。當然,至今您的生活依然很不富裕,作為您的文學小弟和您作品的愛好者,從未給您生活、創作方麵的支持和直接幫助,我心裏非常慚愧,但我相信您依然很快樂,因為您擁有一個文學的上帝。

還有許多話,這回就不多說了。很清楚的事實是:隨著社會的波動、商品經濟的急驟奔突,把文學做上帝的作家必然日漸稀少。但誰敢否認,真正的文學確實應該是神聖的,永遠不朽的。

忠實的讀者小弟 吳建鵬

1999年年底

泣血筆耕孕執著

羊羽

外麵繁星閃爍,禮堂內燈明心亮。五十五歲的女作家孫君仙用純河南口語韻味,向農墾師專中文係師生作著“我的文學創作路”的報告。字字含真催淚,聲聲溢情動人。在場師生不斷報以欽佩和感動的掌聲。

孫女士是在曆經三年完成了她近七十萬字的第二部長篇小說《鏡子》並已交付出版社。為尋找新生活創作的源泉,自費深入大興安嶺一段後,又默無聲息地來農墾師專校園內自租了住處,感受黑土地人們的生活,搜集素材,並完成著新的創作。她的身影不斷出現在學校圖書館裏,並給師生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樸實可親,謙恭熱情,身材消瘦而精力旺盛,並孜孜以求文學。這一切引起了已退休的中文係老教授常青先生(《北方文學》編輯、作家常新港的父親)的關注。經交談,原來她就是師生們在學校圖書館爭相傳閱的四十萬字的優秀長篇小說《白雪》的作者――中國作協會員、隻斷斷續續讀過五年書的苦命的孫君仙女士。

《白雪》是經曆了十三年血淚的結晶,前後重寫八稿,修改兩次,總字數相當於三部半《紅樓夢》。其中有七稿是作者一字一頁書寫、謄抄。作品現已二版,這在當今純文學作品中已不多見。《白雪》稿脫手後,先後幾家編輯一見書稿象征性地看一下就以種種理由退而不用。多虧陝西的韓俊芳老師和作家賈平凹、鄒誌安的相助,陝西人民出版社作家、編輯孫見喜一口氣讀完並被感動得流淚後,終於接納了這部長篇。在總編周鵬飛果斷簽批下,1994年2月《白雪》出版後,被評為第六屆“慶鬆杯”特別獎。

在與師生的交談中,是這片金源熱土吸引了她,是農墾師專這座清靜幽雅的學府吸引了她,是這裏的許多生活給予她創作厚積的東西,她才決定住下並不斷讀書、觀察、提煉、思考。短短時間裏,她僅傳記文學、散文等就創作了若幹篇並設想投向有關刊物,其中有的是賜給《阿什河》雜誌的稿件。她說,她看到什麼都想寫,仿佛這裏有寫不完的東西。在和師生交談中,她得知阿城幾位作家的創作情況,很欣然,並一再謙遜地說:“我的書念得太少,我與咱阿城文學朋友比差得很遠,我真為阿城成長這麼多有成就的文學朋友而高興。你們這裏的創作環境真是太好了……”

孫女士原籍河南鄧州市,孩兒時,父親去世,母親領她姐妹四個在生活中掙紮、奔波,經曆了種種苦難。討飯對她們已是平常事。她因年齡大,一入學就上了二年級,勉強念了五年書,總算識個眼前字了。十九歲那年,由於家庭和社會原因,她悲傷地割舍了與一位大學生的愛情,哭泣著嫁到遙遠的山溝裏……由於精神壓抑和過度勞累,她重屙染身,一躺三年,枯瘦如柴,幾近黃泉……後來,她衝破那個年代傳統世俗,攜第二個幼小的女兒走自己的路,開始了新生活。此時,她唯一沒有熄滅的火花,就是希望能讀書寫作。然而,記憶力嚴重下降,連拚音、標點符號、查字典都不會的她談何容易?她是把人生全部痛苦和悲傷寄托於創作上了,以求贏得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啊!這期間,她在小廠燒磚、蓋房子、拉沙子、掏廁所、煉鋁、煉銅、翻砂……病休時,每月十八元錢買不起書本,她就避開熟人從供銷社撿回廢紙做稿紙,把工廠每月發給她的衛生紙賣掉一半買上幾支鉛筆用。周圍人的冷眼、嘲諷、嗤笑、謾罵,並殃及女兒常遭欺淩,都未能泯滅她“異想天開”的作家夢。她百分之八十的時間是在田野的老槐樹下和遠處靜靜的牆根下寫作,這一切讓人們隻用“精神病”來替代她的名字。幾十年後,當年那個北京的大學生(現在身居要職)戀人從報上看到孫女士十八歲的影照時,驚呆了!流著淚一口氣讀完報道後,在其明理善良夫人和子女們的催促下,多方打聽,終於在一天上午接通了她的長途電話。那位同誌為書中有他們經過藝術加工的戀情故事而感動,為孫女士三十七年淒苦而坎坷、頑強而執著的命運深深地感動不已……

孫女士是懷著讀書的向往和對大學生們的羨慕來到農墾師專的,她是因為這裏有許多許多的事要在她筆下流淌和編織而來到這一望無垠的肥沃黑土地上的。報告中,她兩次站起來表示向師生學習的那種誠懇和謙遜,以及她對生活充滿了堅毅和自信的精神,讓噙淚的大學生們深受鼓舞。大學生們立誌成才,多麼需要這種可貴的執著的精神啊!

許多師生讀完《白雪》後,為作品所展示的時代悲歌的深邃內涵、動人心魄的閱讀魅力所震撼。於是他們又仿佛想起作者報告中的講述:書稿在西安某印刷廠排版時,排字工哭作一團,以至幾個車間工人爭著看她的原稿……仿佛又看到她把剩下的鉛筆頭接插在細竹管上繼續用,硬是一字一字抄下人家一部《成語詞典》的堅韌形象,還仿佛感受到了《白雪》出版後,眾多新聞單位報道並評論給她帶來的欣慰……我們也拜讀了她近期寫的文章,樸實如羊腸小路邊花草濃鬱芬芳,清淡細膩如淙淙而來的山泉,為她坦誠、頑強、高尚的人格而打動。

選自:2000年1期《阿什河》雜誌

情係 深秋

黑龍江農墾師專中文係九九級 紀偉廣

我對深秋的熱愛近於瘋狂。

今年的深秋卻連個秋樣也沒有,讓人懊喪。正這麼懊喪著,忽見海報寫著這樣一條消息:中文係特請來中國作協會員孫君仙老師為我校師生作一個題為《信心留給自己》的報告。我激動著踢走懊喪,向作家作報告的地方奔去。

我讀了一些文學作品,有時與作家作品中或現或隱的思想也能產生共鳴,便從心底升起了對作家的敬意。繼而,眯縫著眼夢想著有一天能有奇遇――全身心地沐浴在活生生現在自己麵前的作家的光環中。後來,思想有了變動,總覺得自己每時都與所崇拜的作家對晤,就漸淡了那些夢想。

而今,這位作家居然坐在我的麵前。而我居然壓住了內心因過度激動而生的混亂――真的全身心地沐浴在作家的光環中了。

可那是一場怎樣的沐浴啊!

孫老師今年五十五歲。她不遠萬裏帶來的她的用心鐫出的,用淚浸出的報告,攪動了我的心潮,把我澎湃的激動化成了淚水在心底噴湧,又把這淚水掛在我的雙腮。

她毫不保留,用她自然流露的真實的坦誠、質樸、謙遜的人格力量啟動了我。

“對不起大家,我僅有小學五年級的文化,又由於其他原因,我隻能照本宣科地把這個報告念給大家,很對不起!”

“我自幼喪父,母親含辛茹苦把她的幾個孩子都送進學校讀書。可我真的愧對她老人家,沒能讓她過上一天……”她哽咽了。

“大家都是大學生,而且我也確實講不出什麼大論。所以,我僅就我個人的體會與大家在寫作上共同探討,學習。”

這是怎樣赤裸裸的坦誠、質樸和謙遜啊!這絕不是慣於掩飾的人的做作,也絕不是善於裝飾的人的矯情,這是真實的人格魅力的體現。

“我十四歲時,因全國多數知識分子被戴上莫須有的罪名,受盡迫害和折磨,人們都怕了,怕誰上了大學也把天捅個大窟窿,無奈我和弟弟、妹妹都退了學。再後來,我與一個高才生的友誼也因此天各一方……此後,不幸的婚姻使我失去了健康、前程和歡樂……一連串苦難向我襲來,打擊、饑寒、譏諷、冷眼、嘲笑像暴雨一樣潑向我,而且還讓我幹男人都承受不了的重活、髒活……”

“1979年,我開始創作我的長篇小說《白雪》。可那時,我連買幾分錢的筆和紙的錢都沒有,隻能撿一些廢紙,別人不用的筆。我文化水平低,不會查字典,又沒錢買,隻好借來字典抄下……”

“小時候,我家門前有一片雜樹林,中間有一個長滿荷花美麗的池塘,池塘邊還有幾百株秀竹……我是多麼歡喜呀!春天,我可以在雜樹林裏……”

“我想不管我怎麼苦,我活著就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社會,對得起人類,就要為後代留下一些有用的精神財富……”

首先可以肯定一點,孫老師從小在心中種下的對生活的熱愛的種子並未因來自生活的磨難、打擊而風幹。而且,這種子在她心靈的淨土良壤上生了芽,紮了根,終於長成“一株靚麗的風景”。生活的磨礪刻畫的人格魅力,而這種人格魅力又反過來促使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用她精致的生態證實了這一哲理。她不畏來自生活的壓力,而是用她堅韌的文化人格敲開了生活的大門,也敲碎了那些令人膽怯的壓力與磨難。

我在潸然的淚光中拜讀了孫老師真實、質樸的一身滄桑和一身激情。我的心在劇烈地顫動。全場被她和我們的淚水淋得濕透了。我恍然,在對這種文化人格魅力的定位和崇敬上,我們是一致的。孫老師,敬請收下湧自我們心底的帶著淚水的尊敬吧!孫老師,實在久違了。

晚風吹著臉上未幹的淚水,我打個寒噤。抬頭望望夜空,很燦的星星。這晚風,這星星,嗯,有個秋樣了。

性情中的孫老師,走到了深秋的孫阿姨,再會。

“嗯,果真有個秋樣了。”我揉揉眼,心裏默念著,告別老人家,想走進深秋的夜。

選自:2000年1期《阿什河》雜誌

文學與育人

――孫君仙的《白雪》產生巨大社會反響

詹華如

朋友,先考考你,道德的飲料、精神的巧克力、文學的草莓果,在今天是否還會被人們視為珍品而興起“搶購風潮”呢?

在文學不太景氣的90年代,一位普通的女性孫君仙以頑強的毅力創作的長篇處女作《白雪》,一版再版,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從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發端,僅僅幾個春秋,孫君仙的奮鬥精神和她的《白雪》如旋風一般,傳至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這是一個奇跡。

文學的功能可以開出一個小係列,但最根本的育人,決不僅僅是消遣,而是與消遣和愉悅中受到教育。好的作品,不需要下令強迫人們去讀,它會靠自身的力量不翼而飛,飛到人們心靈的深處去。《白雪》麵世後,來自全國城市、鄉村、機關、學校、普通居民的信函,如雪片似的寄往作者孫君仙的第二故鄉――西安市。有的人求購《白雪》,有的人寫下讀後感,有的人欲拜老師,有的人要交朋友,有的人表示震驚、同情和敬佩。《白雪》叫響了,孫君仙這個英雄的名字叫響了!

感謝孫君仙女士對我的信任,她把部分讀者來信複印件寄我一閱,這裏選擇代表性的來信摘要如下,以供朋友們參考:西安市某中學學生張亞軍於1994年2月15日晚在信中寫道:“孫阿姨,我是個不爭氣的孩子,學習成績差,沒有上進心。但當我讀了《白雪》,知道您坎坷的經曆和您的話――‘人遇到困難要振作’,我便從內心深處湧出一股潮水般的力量,是您使我覺悟了。”這個差生的心被震撼了,這就是文學的魅力。

青少年像久旱的禾苗一樣,極需雨水的澆灌。江西永豐縣橋南鄉永豐希望飼料有限公司青年陳世旭寫信說:“孫阿姨,我從《江西日報》讀到關於您寫的《白雪》的報道後,非常激動,切望您告訴我怎樣郵購這本書?”浙江金清工業區幹部王楚雲來信:“我女兒和她的幾位同學捧著您親筆簽名的《白雪》,高興得跳起來,連聲說:‘要謝謝孫阿姨’。”山西芮城縣杜莊鄉營子村姑娘侯媛芳在深夜十二點寫信:“孫老師,我從陝西省人民廣播電台‘文學芳草地’節目知道了您是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堅持寫作十三年,終於完成長篇小說《白雪》的,您這種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我極想買到一本《白雪》,請孫老師幫幫忙吧。”看啊,我們的青少年似乎患了一種“精神饑渴症”“心裏空虛症”,而療治這病症的莫過於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學,隻是舞文弄墨者圈內的事麼?請別劃界為好。

閱讀文學作品,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教育。這從1997年4月18日的甘肅蘭州市中學郭利的來信,可以得到證明:“孫阿姨,當我看到《白雪》時,隻覺得書中的人物很親切,白雪仨姐妹、劉英、黃成春都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她們都有顆善良的心和不屈不撓的性格。雖說生活中充滿了艱辛與不幸,但她們仍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用自己的雙手勞動,而不是去依靠別人當寄生蟲,這些正是我們所缺少的,應該學習的。書中的汪洋、蘭天兩人給白雪的人生增添了一抹絢麗的雲霞,一個使她開闊視野,頭腦充實,另一個在她艱難困頓時伸出了援助的雙手,給她勇氣和力量,站起來麵對社會和人生。”

文學作品對人們的教育,是讀者和作者、作品人物在心靈交流中進行的,是任何宣傳、灌輸等手段無法替代的。江西贛縣某企業下崗姑娘劉英好像找到了知音似的,她在信中談到自己的處境和決心:“我是一名企業工人,企業麵臨倒閉,可我還年輕,很想學習技術或考取某類技術證書,爾後外出打工或自己幹。我讓《白雪》做我的精神支柱,學會堅強,不氣餒,在生活的五彩大道上不斷揚帆前進!”西安市長安高三女生呂月娟在信中剖析自我:“孫阿姨,和您相比,我太軟弱了,好像狂風中的一棵小草,隨時都有連根拔起的可能。在生活中稍微遇到點困難,我就想放棄生活之舟。今天您給了我勇氣,為我做了榜樣,今後我一定會堅強地克服每一個困難的。我若考不上大學,我也一定不會流淚的。”這是在對人生宣誓啊,孫阿姨是一定會相信的。

《白雪》震撼人心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北京市海澱區某教導大隊韓根明寫了他閱讀該書的感受:“我是一名軍人,讀您的小說《白雪》愛不釋手,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抱著手電筒看個通宵,一次又一次地為主人公白雪的不幸而流淚。”文如其人,作品的力量來自作家人格的力量。黑龍江農墾師專中文係教授、作家張俊祥於2000年11月27日的信中坦誠地說:“孫姐,我正在閱讀你的《白雪》。在眾多打動我的人中,你無疑是矢誌不渝為文學尋真的人。然而,在我看來,你更是一位執著追求生活、張揚個性,並以此告慰自己心靈的人……人,都可能有種種遇際,我會以你為榜樣,勇敢地與各種困難抗爭,真實而積極地生活,滿懷激情而客觀地工作,把種種不利的因素縫綴起來,變成豐富自己心靈的東西。”難怪有讀者建議,請作者將《白雪》改編成電視劇哩。

用文學育人是一條輕鬆而收實效的路徑,這一點被越來越多的校長、教師、父母和領導們所認識。河南鄧州市一中名人展覽室楊清操在給孫君仙的信中說:“您的作品頗有時代意義,一旦廣為宣傳,會在社會上更多的人心中迸發出亮麗的火花,成為激發後代人好學上進的無窮力量……《白雪》是您為祖國和家鄉人民創造的精神財富。我市各高中、重點初中和圖書館等單位,暫訂購三百冊。此舉旨在教育後人發憤圖強,艱苦奮鬥,做麵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很有遠見的。